孤独
查看话题 >2018已写168--我是如何抗拒孤独的
自从2003年开始在外地读小学,过寄宿生活,直到如今毕业,这15年我基本独处居多。看书写字之余,我抗拒孤独有如下几种方式。
01
每天下午或晚上跑步8公里

跑步是我抵抗所有孤独和保持情绪稳定的压舱石。我从2015年6月中旬开始跑步,每日7公里左右,除天气原因及少数休息日子,一日不落,到现在已整整3年,跑步总里程5000公里以上。我跑步过程中不听歌、不聊天,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节奏跑步,眺望远处的风景,听着树林里的鸟叫声,感受自己呼吸的节奏和心脏的跳动。
每日跑步的四五十分钟,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由于不听歌、不聊天,跑步节奏自然不会随着音乐的律动高低起伏,跑步过程中完全关注自己内心的活动,因此会无意地把今天或近些日子乃至很久以前发生的一些愉快或沮丧的事情,拿出来细嚼慢咽。想到一些令自己难堪的事情,会不自觉加快步伐,迅速燃烧这些记忆,安慰自己“别太在在意了,其实也没人关注你,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下次做好就可以啦”;想到一些令人愉快或稍微自豪的事情,嘴角不经意会溢出微笑,但同时也会告诉自己“不能太自恋,保持状态的稳定最重要,不然低谷又要来了”。所有孤独与高低起伏的情绪,均于步伐的移动中渐渐消逝。
02
去影院看电影
从没觉得一个人去影院看电影是件难堪或值得向朋友炫耀的事情。本科阶段的前两年多,我只在自己的电脑看电影,很少去影院观影,也没这个习惯或闲钱(重点)。在电脑看了上百部之后,从2014年左右开始,便逐渐关注最新上映的电影,慢慢地就转向去影院看电影了。到现在每逢周末,大多会一个人去看电影。

电影是面对大众的,各取所需罢了,均无可厚非。有人利用影院环境追求异性,有人用来消磨时间,有人用来开阔视野,有人用人思考人生,等等。
我观影是为了让自己更丰富,顺便排遣不良情绪。如果把内心比作一个容器,那么这个容器需要定期用新的物质充实进去,不断更新。透过镜头可以看尽世相百态、领略壮丽河山、见识奇思妙想,所有的这些终究都会慢慢内化于心,让自己更加平静。
03
周末出去随心所欲地游走
每周规律工作或学习了6天后,周末抽出1天来不带任何规划、随心所欲地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最佳不过了。于我而言,周末小休,游走1天刚刚好,2天太多,毕竟走多了会让人感到空虚寂寞冷。


孤独于我而言,由最开始的苦闷,变为中期的迷茫,再到如今早已甘之如饴。
我很享受独处的时光,也在多年的孤独中慢慢学会如何丰富自己、自律生活、积极向上。我在童年时便早早体验到了很多人可能要到高中、大学之后才能体验到的“孤独”生活,当初未知幸或不幸,如今想来,觉得十分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