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ary Emotion
多年前在中大听过一个心理学系承办的讲座。主讲人是以为美国似乎颇有成就的一位教授,讲的是emotion management。在座的大多数是心理系的学生,大概是因为主修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对于这种“软”心理学的讲座听得无动于衷,但我却听得心潮澎湃,以致到今天还记得。
教授说的是人的primary emotion和secondary emotion,前者有益而后者有害。所谓的secondary emotion就是一种经过掩饰和扭曲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一个母亲明明是心疼自己的小孩,却以严厉责骂的方式来体现。又如夫妻之间有了某些误会,明明是感到伤心,却以冷漠和讽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伤害对方,对自己的伤害更大。当时我便深有同感,但不像今天这样有切身的体会。
我在本科、研究生的时候一直认为,我一定会等到有自己的房子再来建立自己的家庭,我的脑海中所能想象的一直是两个人的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还是在08年就“草草”登记结婚了,然后又还没来得及真正感受婚姻生活,就在一个月后出国了一年。今年由于fieldwork的关系回国一年,把fieldwork的地点一分为二安排在离娘家近的一个学校和离婆家近的一个学校,除了出于研究的考虑也是处于私生活的考虑。每个星期轮转一次,那么总有机会透透气。
到现在,大半年已经过去了,也是到最近我才有点真正了解自己的感受。
对于我跟我婆家的关系,每次外人问起,我总有一种难以跟对方说清楚的感觉。人吗?都是好人,跟网上常出现的那种蛮不讲理的极品相去甚远。家里经济宽裕,从来也不需要我操什么心,家里有保姆,搞卫生之类的粗重活也不需要我来做。按理说,我是不是应该知足?
但我还是过一段时间就闷闷不乐,就对老公发发神经(但从不会在她们面前发)。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厌烦和抗拒。厌烦寄居的生活。吃人家的最短,拿人家的手软,住人家的没有发言权。我三者有之,我一直以为是因为这样。抗拒自己的生活习惯被干涉和改造,从早上起床,称呼,挂衣服,到饭前饭后各就位献殷勤等等各种说也说不尽的小事情。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因为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而被这些林林种种规矩压得郁郁寡欢。
但我发现,原来终究是因为害怕。面对他们,我始终是个考生,他们是考官。一个明知道自己有各种缺点的考生,因为害怕被考官讨厌和嫌弃而处处迎合他们,掩饰自己。时间长了,总不能滴水不漏。漏水一滴,被考官一说,就害怕起来。然而当我不了解自己是出于害怕时,那种情感以各种面目出现,抱怨,迁怒,逃避,总之是让自己变得不开心。
我的缺点一直都在,我的父母也说我,我有时候不耐烦地回嘴,过一会儿就忘了,造不成什么伤害。子不嫌母丑,这里是我的家,我不用掩饰什么,也不用害怕被抛弃和嫌弃。这就是一个我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不是一个我需要表演的舞台。
也许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总想称为一个不被别人讨厌的人。有些时候,做到这一点很容易。像是朋友之间,对对方要求不多,目光多数在合拍之处,又不是日日同住、天天相处,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大家就不去计较。我想起林宥嘉的一句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现在我明白自己的感受,这对于以后,会不会有一些好处呢?
教授说的是人的primary emotion和secondary emotion,前者有益而后者有害。所谓的secondary emotion就是一种经过掩饰和扭曲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一个母亲明明是心疼自己的小孩,却以严厉责骂的方式来体现。又如夫妻之间有了某些误会,明明是感到伤心,却以冷漠和讽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伤害对方,对自己的伤害更大。当时我便深有同感,但不像今天这样有切身的体会。
我在本科、研究生的时候一直认为,我一定会等到有自己的房子再来建立自己的家庭,我的脑海中所能想象的一直是两个人的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还是在08年就“草草”登记结婚了,然后又还没来得及真正感受婚姻生活,就在一个月后出国了一年。今年由于fieldwork的关系回国一年,把fieldwork的地点一分为二安排在离娘家近的一个学校和离婆家近的一个学校,除了出于研究的考虑也是处于私生活的考虑。每个星期轮转一次,那么总有机会透透气。
到现在,大半年已经过去了,也是到最近我才有点真正了解自己的感受。
对于我跟我婆家的关系,每次外人问起,我总有一种难以跟对方说清楚的感觉。人吗?都是好人,跟网上常出现的那种蛮不讲理的极品相去甚远。家里经济宽裕,从来也不需要我操什么心,家里有保姆,搞卫生之类的粗重活也不需要我来做。按理说,我是不是应该知足?
但我还是过一段时间就闷闷不乐,就对老公发发神经(但从不会在她们面前发)。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厌烦和抗拒。厌烦寄居的生活。吃人家的最短,拿人家的手软,住人家的没有发言权。我三者有之,我一直以为是因为这样。抗拒自己的生活习惯被干涉和改造,从早上起床,称呼,挂衣服,到饭前饭后各就位献殷勤等等各种说也说不尽的小事情。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因为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而被这些林林种种规矩压得郁郁寡欢。
但我发现,原来终究是因为害怕。面对他们,我始终是个考生,他们是考官。一个明知道自己有各种缺点的考生,因为害怕被考官讨厌和嫌弃而处处迎合他们,掩饰自己。时间长了,总不能滴水不漏。漏水一滴,被考官一说,就害怕起来。然而当我不了解自己是出于害怕时,那种情感以各种面目出现,抱怨,迁怒,逃避,总之是让自己变得不开心。
我的缺点一直都在,我的父母也说我,我有时候不耐烦地回嘴,过一会儿就忘了,造不成什么伤害。子不嫌母丑,这里是我的家,我不用掩饰什么,也不用害怕被抛弃和嫌弃。这就是一个我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不是一个我需要表演的舞台。
也许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总想称为一个不被别人讨厌的人。有些时候,做到这一点很容易。像是朋友之间,对对方要求不多,目光多数在合拍之处,又不是日日同住、天天相处,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大家就不去计较。我想起林宥嘉的一句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现在我明白自己的感受,这对于以后,会不会有一些好处呢?
-
黑耳朵白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10 17: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