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豆瓣,文字作为一种“真实的刺入”[the intrusion of the real]
进大学两年了,算是入了一个人文学科的门,刚结束一篇读书报告,上河卓远文化的一个slogan“读,就是不断地成为”,如何成为呢,这是我这两年来思考但没有实践的事,说白了就是停留在空想,有的时候遭遇一些想法,自己生出一些灵感性的东西,就过去了,像吃炸猪排和冰激凌类的食物,怕冷掉或化掉就这么猴急的吃下去,在速度里的味道可能也会因为太快而显得珍贵,实则就是消费,只留下一点点味觉的记忆,记忆这东西谁知道呢,在你脑子里的,带进棺材里的,要么就是茶余饭后跟朋友化为吐槽或感伤的东西,越说越虚无了,人这东西一接触到虚无,还是想在真实里找到一点可以抓住的东西,拍照也好,文字也好,都是历史沉淀物,所以绕了这么一圈就是想说,想用笔创造一点沉淀物,现代大众媒介有一点好,你不需要成为专家,也算是有话语权,这个权利不是一个稳固的现实的权力体系,只是说作为人,有说话的权利,大众传播媒介把这个流通化了,你不知道会有什么人看自己的话,比起日常交谈的挑选过的朋友,这是有意思的一点。
说写文章要凤头、豹尾、猪肚,这次也没太惯,这么长的开头肯定是头重了,再补充点,为什么突然想说话了,就是一直消费真的消化不良了,这么下去真的不太健康,不管头重还是这些话的实际用处,至少先把健康问题解决,再谈真善美☺️。
昨天偶然瞥见上课写下的只言片语,“海德格尔——真理化得时刻”,顺手查到了他在黑森林的小木屋,今天看到院外推送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纺织设计|莉莉·瑞希|包豪斯女性》一文,惊觉同一时代,不同领域的,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差异,先不多想,就是有些东西透过文字好像道出了什么。
先说女人这头。1920年,莉莉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理事会的首位女性成员,在《造型:设计工作月刊》[Die Form:Monatsschrift für gestaltende Arbeit]杂志的文章中,这样批判她所处时代的时尚成瘾:“昔日的时尚之所以拥有自身的风格,是因为它们源于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它们的发展是缓慢且有机的过程。今天的时尚没有风格,它总是只有时尚而已。”莉莉·瑞希职业生涯中的关键点正是她作为1931年在柏林举办的德国建筑展一部分的“我们时代的公寓”[Die Wohnung unserer Zeit]展,此展览由密斯组织举办,包豪斯也参与其中。现在,她已跻身于国际顶尖室内设计师的行列之中。展览计划写道:“我们似乎需要自由的、明亮的外观,来影射我们更加丰富的生活态度。”的确如此,莉莉为Boardinghaus设计的两间小型公寓正表达了这种态度。在一个人均只有53平方米的生活空间中,莉莉·瑞希设法用最经济实用的家具创造优雅、宽敞和舒适的环境。索尼娅·金特写道:“这两栋公寓都有简单的白色墙壁,窗上挂着柔软及地的平纹细布窗帘,还有稻草垫子作为地板覆盖物。”一些特殊元素包括“可移动的厨柜”,无扶手的长沙发和一张小圆桌,以及来自其“地下房屋”[Groundfloor House]的明亮的“女士卧室”。1933年,纳粹关闭了包豪斯,纺织部门的所有进一步发展都受到了限制。1932年12月31日,莉莉·瑞希被柏林地方官员开除。随后,她与康定斯基一起,做出了一个暧昧不明的决定,即他们试图让包豪斯作为“德国的包豪斯”融入Kampfbund(为德国文化而战的团体组织)。莉莉·瑞希与纳粹主义没有关联,但为了保持其专业地位,她参与了许多纳粹的大型宣传项目。(https://mp.weixin.qq.com/s/4AR6TFxbN0INMm8uYbKMQQ)
再是海德格尔这位诗人哲学家——
在萨尔(《海德格尔的小屋》[Heidegger’s Hut])看来,和同样长期居住在小地方的康德不一样,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的小木屋是一个哲学事件:出生于黑森林边缘的海德格尔对乡村生活怀有特殊的情感,在写给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信中,海氏激情告白:“城市生活和学院氛围让他感到压抑、枯燥、烦闷,而每次回到林中屋都给他带来‘返乡’的快感。”海氏他在《我为什么栖居乡下?》中写道:我出发,走向小屋——太想念强劲的山风——城里到处塞满了柔和的光,长久地处于其中,人会被毁掉的。在山中伐了7天木——然后写作……现在,夜已经深了——风暴掠过山丘,屋里的大梁吱吱嘎嘎地响着,生命在灵魂目前变得纯洁、简单、伟大……有时,我不再理解在那个“低处”的人会扮演那么奇怪的角色。(http://cul.qq.com/a/20160529/008165.htm)

所以你是需要优雅、宽敞、舒适的公寓,还是远离城市的小木屋呢,或者像很多所谓的财富自由的那样认为都要,但这不只是一个钱的问题了,是在你目前的生活下选择何种态度的问题,至少我现在能在公寓里写字,也能在小木屋里写字,其他更多的就要靠自己的判断了。
这次引文用了蛮多的,本来也是想让每日涉入的信息更高效,所以选回到豆瓣做这个引文库和数据库的载体,写的目的大致是这样,至于观点传播、锻炼写作能力之类的也属于基本需求之外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