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一场秘密进行的建筑实验@广西河池
看似其貌不扬,地理位置偏僻的小山村,
却在发生着一场秘密进行的建筑实验。
文章的标题“乡土中国”实际上在暗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在研究乡土经济,而这篇文章在研究乡土建筑自发进行的秘密实验。
这篇文章有两条主线,
一个是我在当地考察的时间,文章按时间顺序进行。
第二是我重点梳理的部分,我对自己看到内容的解读。
第二条主线,为了突出我另设了一个数字标题,并把字体加大。
2017.4.23号14:18,到达广西南宁吴吁机场

两小时后到广西河池都安

这地方风景如画,

山水呼应,据说这的水面可以延伸到很远的地方。

田园牧歌



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
来到另一个景点,这是一条地下暗河的地上部分,源头在几公里以外。

水质很好,水底长满了水草。


1,当地新型建筑材料
旁边有一家制作蒸压砌块的厂家,感觉这材料蛮环保,用山里的开凿公路剩下石头压碎,加上水泥蒸压而成。随地取材,当地建筑多用此建造,当地的新建建筑大多用这种材料。——这里埋下伏笔,当地的建筑秘密实验的始作俑者便是这看起来不起眼的蒸压砖小作坊。

2,一栋似乎建在河里的房子
由于水面打了个弯,这栋房子给人感觉建在了水里,竟然毫无违和感。满满的超现实主义,房子的开窗疏密有致,很有设计感,但毫无疑问,不是设计的结果。

放大了看看,是不是很有设计感,要是说这是西扎的设计,我也信。
对这建筑外立面窗子的解读,我觉得左边的窗肯定是楼梯间,因为它和右边的窗显然不是在一个地平标高上的,然后中间的小窗应该是卫生间的高窗。

这里的房子虽然都是砌块房,而且几乎毫无规律的散布在山脚下,还是显得很自然,也许每个房子充分的建造自由实现了这种结果。下图近处的这栋房子看起来笨笨的,但其真实的材料,诚恳的形式,还是蛮有感染力的。

沿着河道向上走,水面平静了许多,一座小桥跨过水面——虽然是石材砌筑但仍然显得很轻巧。桥头的建筑,怎么评价呢?我觉得介于极美和极丑之间,极丑是因为确实没有什么设计,极美是因为材料和功能都非常诚恳。

小桥再向上去,水面更加平静,水边增加了很多一丛一丛的竹子。

这地方俨然是世外桃源,河里的鸭子在无忧无虑的戏水。

来到这条河的源头才发现静水流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出口,当地人说前些年有外国的科考队来这里潜水溯源,下潜100多米也没达到底部。

天色渐暗,山的轮廓更清楚了。

第二天的早餐,注意这是一碗粉,而不是面条。如此细腻劲道的粉可能只有在这种米粉为主要食物的地方才会有吧。

3,对于当地村落的观察
一路上,从车窗向外望,各种砖混结构的类型学展示,依据基地及功能,各有千秋。(抱歉车速的原因,照片都有些失真,而且这些照片都是隔着车窗,所以感觉似乎有“雾霾”)


下面这些图让我看到了一个没有经过规划的小村,呈现出的那种聚落的状态,各种丰富的小的差异的聚集。

还有这张图上的建筑,是如此的纯净,除了功能和材料外没有多余。也许是经济的原因反而使这些建筑更加“纯净”。

这张照片更令人惊艳,一派田园牧歌的场景,远山,农田,散布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如此的放松,仍然与环境极为协调,这里面隐藏着我还没看到的智慧。多样化、差异性以及整体感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在这里被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单看一个建筑,并不精彩,但这些集体无意识共同创作的集群,我不得不赞叹!

而这种对于蒸压砼砖的使用,毫不夸张的说已经形成了当地的独特风格——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而他们使用的语言,和建筑师工作的范畴不同,一种放松的自由范式,对当地居民,仅仅是一种经济限定下的最优解。

另一个山脚下的村子:

4,一个接近原始状态的苗族村落
一路的盘山公路,来到了今天的目的地,一个山谷中的苗族村子,说是村子实际上也就五六户人家,这地方确实是一个山谷,喊一声会有好长时间的回音,我想当初他们决定在这里居住,应该是因为门前的这片低地可以收集到周围的山上雨水便于耕种吧。

逐渐接近村子

这里的房子没有一丝现代的建筑材料,完全是保留了最初的生土和木材的建造

虽然破败,但结构严整,可以看到坡屋顶保持了完全相同的坡度。

我想这应该是保留原始状态的苗族村子,和我在民居书上学到的完全一样,底层架空,里面是一些牲口,有羊有牛有鸡。二层是住人。


虽然房子已经残破不堪,但这些架构依然是非常严整,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原因节省材料。

村子的背后是一片竹林,棒极了,竹子从石头缝里钻出来,你可以看到各种高度的竹子,新鲜的竹笋。


5,村子里正在悄悄发生的建筑实验——建筑材料的逐渐过渡
从这个完全原始的村子出来,到了一个正在更新的村子,建筑材料正在更替,人们正经历着新旧材料的过度。
这是一栋完全木结构的典型住宅,可以看到由于底层架空,地面到二层入口的楼梯采用了石块砌筑。

非常有意思的室内效果——强烈的光线穿过编织竹子的围护结构。

房子的侧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底层架空和碎石砌筑台阶的关系。

下来这栋房子有意思了,他正在经历着一个新旧材料更替的过程——自发进行中的“批判的地域主义”。他的外墙是当地新的水泥蒸压砖。

我们来看看室内:仍然全套保留了木构架。这种混合体的房子显然有它的优势:外围护结构耐久,内部木结构轻巧,效率高。两种材料各取所长。

从这个房子出来,这个场景让我确信了新的材料不论是在功能还是在美学上已经成功了,一方面由于蒸压砖的骨料和远处的山上是一种石材,导致了建筑表面与山的协调。另一方面,这种未经水泥抹灰和没有饰面的墙体,让我想起了江南水乡的白墙——可以被环境塑造呈现出丰富机理的表面。下图墙面由于雨水作用已经产生出了深浅不同的机理。显然这些材料是因环境而变的,是与环境互动的。

路边的一堆蒸压砖——显然这里又有房子要更新了。

山边还有两栋传统结构的房子


但下面这栋就已经变化了,显然他保留了架空和与地形的关系,虽然材料已经变化了。事实上,你看到被用瓷砖贴起来的这个立面,实际上是这栋房子最差的部分——很显然表面的瓷砖不属于这里。

6,县城里丰富差异的聚集
下午回到县城,有了对个体建筑的考察,这聚集在房子一下就看懂了。


一缕夕阳的余晖穿过山谷洒到了这几栋建筑上,造成了局部的高光。

这些建筑之所以看上去很丰富,主要原因就是自由和自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立面要求,那么决定一个房子有下面几个因素:
1,用地的宽度。
2,建筑的层数。
3,开窗大小和立面材料。

我们来局部放大看一下:棒极了是不是?而且这是完全没有设计的结果。这是一种自发的建造。似乎是由于县城仅有的几种面砖,导致了立面材料只存在很有限的差异。

在这个并没有建筑师的地方,一场秘密进行的建筑实验正在悄然进行,这场实验没有宣言,没有纲领,没有领袖。是基于人们自发的对于材料的选择,对生活方式变迁(人畜分开)的接受。虽然并没有建立在美学上对于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的刻意考量,但潜在的集体无意识和每个房子的个体自由,导致了单体建筑和整体村庄呈现出了并非设计的类似聚落的整体性。而这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
作者:杨扬
保留版权,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
公益研究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