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听听别人的故事,吸取教训
1,某老师的故事
大儿子是某地区公安局局长,儿子事业有成,父母荣耀,儿子孝顺,父母享福,天经地义。父母卖掉老窝,把家并入大儿子家(肯定有别墅,局长么),日子一久矛盾就多了,某老师夫妇万万没有想到会这样,他们后悔卖掉了自己的窝。自己没有家,做人的尊严总需要,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当初想得太简单。后来他们让大儿子买了一户房子给他们住,他们写下字据:房子的产权是大儿子的。老夫妻搬出大儿子家,用钟点工单独过,没有烦恼,没有不安,自由自在生活。
2,福妹的故事
妈妈把它作为让她得到教训的故事,反复讲给我们听,其中的道理千真万确。老朋友叫福妹,住处是严点村,生独女,女儿后来嫁了,讲定女儿家今后为女方父母养老送终。福妹夫妇老了,想去女儿家养老,他们把房屋卖掉,家中的软硬物品用船装了运往女儿家,毫不留恋地离开久住的村庄,一路上喜滋滋,盼望与亲女儿团聚,船到达,女儿家喜相迎。从此以后二家合一家,女儿家就是自己家,开始全家人和睦相处,日子长了,牙齿也会嚼舌头,又有一个不是亲生的,只记嘞得不记糖,有时磨擦起来,两个老人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好像不硬气,但是家也用船撑来了,来了回不去,日子越过越怨,只好向好朋友诉苦——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自己的家卖掉,千万要留住自己的家。
3,邻居大婆没人管
妈妈的邻居大好婆生了三男三女,老了选择住敬老院。子女六个,父母省吃俭用把他们拖大不容易,小百姓么,大好婆夫妻二人以前都是合作商店的职工,收入微薄,而且男的因“历史问题”抬不起头,他们的生活可想而知。子女长大,各有小家,老伴走了,没有哪个儿女真心接她去,她选择了敬老院,也只能这样。老话说得对:满床亲生仔,不及瘪老子。真的竹篮打水一场空,燕子衔泥空费力……
4,李阿姨的故事
苏州邻居李阿姨讲儿子是交警大队队长,家有大别墅。李阿姨原来住的老新村改造,他们夫妻暂住儿子家,给了媳妇几万元,欢天喜地去了。开始媳妇招待得很周到,点心买好,招呼用餐,过不多日子,媳妇对他们睬也不睬。旧房改造后归媳妇,媳妇买了我们隔壁的高层房安置老夫妻,对他们说:“你们就老死在这里吧。”李阿姨说改造后的房屋离小女家近,两家分别在同一幢楼的十五、十六层,可是谁也靠不住,他们就坚定不移“死在这里”。儿子很孝顺,但做不了主,每周六、日买父母喜欢吃的菜送来。
5,马阿姨的故事
马阿姨四十五岁时她的丈夫突然病故,她只好做钟点工来维持生活,独自含辛茹苦拖大一女一子。马阿姨早晨骑上电瓶车直冲向半小时外的一家上班,那家有四口人:老年妇女、中年女教师、中年男士国家公务员、独子十八岁中学生。马阿姨一到就用电磁灶烧饭菜,再揩楼梯、擦阳台,她手洗衣服两大盆再用洗衣机把水甩干,最后清理厕所,那老妇人要求厕所干净得每天可以睡人,厕所里网眼垫片的底下也一点不粘灰,马阿姨恨得咬牙切齿,她为了赚钱只能忍气吞声。要做的事都做完,十一点钟她离开那家向第二家冲去。[l1] [l2] 这是馄饨店,马阿姨即刻脱去外衣做她应做的事:把台上的碗筷收到碱水大盆里洗,一股油渍气冲到脸上,身体也热起来。这工作做到晚上九点钟才下班,夜深人静,在冬天寒冷的天气下很容易感冒、咳嗽不止。紧接着到第三家值夜班,虽然可以睡觉但总是提心吊胆睡不着实。早上五点半马阿姨骑电瓶车回家,一天的工作结束。
就这样多种多样的钟点工工作都做过,到七十岁她不干了,年纪不饶人,她想在家里安度晚年。这些年来赚的辛苦钱自己没有留住,都贴给子女婚嫁用了,晚年她只想过清贫的生活,但没有安稳日子。
马阿姨靠农保单独生活,天热没有冰箱,想寄点菜在儿子冰箱里,媳妇不同意,老人说她自己买只小冰箱用,媳妇还是不同意,因为要费电,媳妇还双手拍着屁股涨红了脸跳脚骂街,说阿婆把他们的东西给女儿。女儿嫁得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女儿自己有公婆,农村里娘住到女儿家是行不通的,马阿姨心中明白:若是住到外面会回不了家,现在好歹有个自己的家。
以上是千千万万个故事中的几例,想想也可以理解,不管儿子还是女儿,结了婚二人中总有一个是亲生的,一个不是亲生的,亲生的两代人吵嘴后会和好,没有过不去的门槛,相互之间有痛痒关系,会自然而然怜惜对方,与他和好如初,这就是“亲生”的可贵之处,不然拼命地吃苦受累亲生做什么?传统的养儿防老就是这意思。不是亲生的难说话,不相关的人在一起,互相看不顺眼,鸡蛋里寻骨头,隔层肚皮隔层山,千真万确。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不是六个人的组合,不安排好,必然产生矛盾,安排好最为重要。
听听别人的生活故事,总结他们的过失,引为教训,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