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4月12日的晚上,思考关于艺术史的问题
在尤伦斯听了朱青生关于艺术史的对话,还是很有感触,关键词有三:方法论、工具、价值。
关于艺术史的书写,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方法论。这似乎是开眼的通道。如果掌握好这个东西,艺术史的书写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锤子。
方法论从哪里来呢,这似乎要对概念进行一个定义和限制。如果说艺术作品、艺术家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合理且科学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完全建立在书写者(主体)个体的知识素养和理解文化的深度。书写者对于艺术史的贡献和睿智,体现在书写者认识艺术史的角度,以及个体对于艺术理论的把握和深度。看一本艺术史,要看作者的框架和选择材料的站位和立场。如果在这一点没有突破,所有的写作只能算是一本很凑数的工作,只有苦工。
讲座的主题是改造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一丝都没有提到关于设计史的事情,我在期刊网上收索到祝帅关于设计史的写作问题,其立意也是来源于对于当代艺术、文化、哲学的角度上重新再来认识中国设计史的写作,这样的事实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应,是不是要埋怨当下的设计人不读书的状态呢。
艺术史是一本科学,既然把艺术史推到科学的平台下,作为历史一部分的艺术史,需要文献和考古。按照尚刚老师的说法:写历史要有文献资料和实物材料(传世、考古)这两个大的层面。双料的运用需要方法,这种方法应是一种智慧和观看的角度。在下午的讨论主要关注艺术理论的梳理。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艺术理论方法我现在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福柯的理论(邹跃进说他受知识考古学)康德、尼采、法兰克福
关于艺术史的书写,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方法论。这似乎是开眼的通道。如果掌握好这个东西,艺术史的书写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锤子。
方法论从哪里来呢,这似乎要对概念进行一个定义和限制。如果说艺术作品、艺术家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合理且科学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完全建立在书写者(主体)个体的知识素养和理解文化的深度。书写者对于艺术史的贡献和睿智,体现在书写者认识艺术史的角度,以及个体对于艺术理论的把握和深度。看一本艺术史,要看作者的框架和选择材料的站位和立场。如果在这一点没有突破,所有的写作只能算是一本很凑数的工作,只有苦工。
讲座的主题是改造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一丝都没有提到关于设计史的事情,我在期刊网上收索到祝帅关于设计史的写作问题,其立意也是来源于对于当代艺术、文化、哲学的角度上重新再来认识中国设计史的写作,这样的事实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应,是不是要埋怨当下的设计人不读书的状态呢。
艺术史是一本科学,既然把艺术史推到科学的平台下,作为历史一部分的艺术史,需要文献和考古。按照尚刚老师的说法:写历史要有文献资料和实物材料(传世、考古)这两个大的层面。双料的运用需要方法,这种方法应是一种智慧和观看的角度。在下午的讨论主要关注艺术理论的梳理。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艺术理论方法我现在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福柯的理论(邹跃进说他受知识考古学)康德、尼采、法兰克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