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家的办公室

赶在"法国杜尚奖提名艺术家作品展"结束前的两天,去了一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在一层,共有十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展映。其中最吸引我、让我迷恋的是莱安德罗·埃利希的《精神分析学家的办公室》。
展厅被打造成一间由一块透明玻璃对称分为两半的居室,其中一半按照实物还原精神分析学家的办公室,能看到摆放的书柜、办工作、椅子、坐凳、钟表、挂衣架,以及作为精神分析最具标志性的物件:躺椅。如同单人床,铺设着花纹繁复的床罩,和舒适的金色丝枕。
另一半居室则显得空落,只简单放着四条方形坐凳。这些坐凳的摆放位置与玻璃内放在精神分析学家办公室内可供人坐的床/椅相对称,被简单地制作为立方体形状,四周包裹着绒垫,可供参观者就坐。
参观者在进门前事先告知脱下鞋子,安放在门口的鞋柜上,然后赤着脚走进展厅。因为入口与门的方向正好垂直,所以观众在脱鞋入门前并不知道里面是怎样一处空间,只有等他踩着深色的绒垫进入灯光明亮的厅内,他才真正处身在作品中。
起初,他还不明白展厅内空间之所以被分成对半的原因,也没人告诉他那些僵硬的立方坐凳是可以坐的。他只是沿着玻璃外侧来回走动,一边感受着由四块立方凳创造的抽象空间,一边将目光投向玻璃内侧,仔细观看并分辨摆放在精神分析学家办公室内的各类物件。
他以为这就是作品的全部了。直到某一刻,他发现自己映现在玻璃上的暗淡身影,才明白整件作品的关键在于镜像创造出的奇特体验。他既在外面的空旷空间,其实也在办公室内部。
于是他坐到长方体条凳上,看见玻璃上映现出自己坐在精神分析躺椅上的身影;然后换到方凳,自己又变成了某位来咨询就诊的病人;甚至他可以后退一步,坐上离玻璃最远的那条方凳,此刻映现在镜中的叠影则是精神分析学家的身影了。
奇妙,真的奇妙,简单的构想创造出了奇特体验。参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其实在模拟精神分析的具体过程,玻璃上投射出的是一个想象空间:如果我是精神分析学家或病人,会是怎样的情形?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家个人的创造,不如说是邀请参观者共同完成。
仅仅通过一面最为简单的镜子,发挥它既透明又在灯光作用能映出模糊镜像的功能,精神分析学家的办公室变成了一间看似只能隔着玻璃近距离观看、实则能以“虚拟”的方式体验的空间。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消解了,作品在每位参观者的想象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