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安静
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王维的诗作就很契合“丰富的安静”这一点。
王维这人,不简单。出身名门且天资过人,除诗歌外还长于书法、绘画、音律。书法上,王维擅长草书和隶书,名声没有那么响亮,多半是被他的绘画给盖住了。王维的笔下的山水极其富有神韵,在开元、天宝年间达一时之盛,董其昌将他奉为“南宗鼻祖”,钱钟书评其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地位之高,他人望尘莫及。《唐才子传》是这样形容他的画的:“云事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啥意思呢?也就是说王维画工精湛,如此才华横溢,皆因其天赋异禀,他人苦练苦学也是比不上的。
王维诗作的内容何其丰富,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幽愤诗、赠别诗等等,而使他名家的则是山水田园诗。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他诗、书、画、乐兼擅的艺术才华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画中有声”。诗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称赞王维的诗道:“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唐诗品汇》也有言:“五古七古,以王维为名家;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可见王维诗歌成就之高,盛唐时期,非李杜无可与比。
那么这王维和我所要谈的“安静”又有何关系呢?那就要从王维的名号说起了。
王维,字摩诘,世称其为“诗佛”。仅从他的名、字看,就可见其对佛教的心仪程度。王维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因而王维自年幼便深受佛教熏陶。其也曾在道光禅师座下受教十年,对禅学深有所得。安史之乱后,王维受挫于时政,深受打击,便愈发寄情于空门,因而生发感叹:“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但王维可是当时诗坛画坛炽手可热的明星,遁入空门岂不可惜?好在其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并没有把他的生活变为一张白纸,艺术与宗教在他身上寻到了契合点,二者融为一体,禅在诗之中,诗见禅之韵。清人赵殿对此评价道:“右承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彻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也就是说王维的诗是富有禅理的,这禅理溶于所刻画的意象之间,无迹可求却又无处不在,给人以似有似无之感。王维诗作中描绘的景物是丰富的,但丰富中又如临寂静之地,予人以安宁,消融了物我之别,人仿佛融入自然之中,得到心灵上的平静,却又生机勃勃。这便是所谓禅悟。王维的不少诗作都体现了这种“寂静中见生机”的禅悟之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旖旎的清新秋景图。题目和首联交代时间、地点——秋天的傍晚时分在空寂的山野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为全诗渲染出清新澄澈的主基调。颔联转入细节的刻画,“明月”、“松”、“清泉”、“石”,动静、声色相结合,表现了清幽宁静的自然美。颈联描写“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打破了颔联的幽静,将山间居民生活的情趣呈现了出来。尾联王维抒发欲归隐山林的个人感想。各家对于该诗评价都不低,周珽曰:“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历代诗法》也如是道:“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那么禅意何在?
开篇“空山”二字已颇见端倪。“空”与“有”相对,在佛教中有空虚、空寂、空静之意。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 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万法皆空”这一道理,“万法”可以被理解为万物,因而万法皆空即指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虚妄的。王维的诗中“空”字出现的频率极高,如“空山不人”、“空居法云外”、“空翠湿人衣”等等,这些都可视为其“万法皆空”观念的不自觉流露,空寂心境的体现。这首诗描写了雨后山林的清新景致,是否也可看作是诗人接受佛法洗涤、摒除杂念后内心澄澈清朗的体现?颈联“竹喧”“莲动”之闹与颔联刻画的幽静景观形成了对比,是否也可看作是宁静中见生机、喧闹中藏清幽的禅悟之境?无怪乎清代诗人王渔洋称道此诗“字字入禅”,王维并未多置一词,也未过分渲染,却无形中营造了清明、空寂的佛法自然之境。正因有此心境,王维才能过喧廷而不失自我,看破了得失与生死后用诗与画构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王维的人生经历是特殊的,出身名门、天赋异禀却家道中落,仕途动荡、官场失意,晚年升官右承却终于厌倦朝廷。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丧父、丧妻、丧子、丧母、看过繁华盛唐,经历安史之乱,他终于寻得生命本真的意义、找到真正的栖息之所,保持内心虚静的同时也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体验。
天地是静的,而安静正是最辽阔的喧哗。

写在最后:看过这样的话,谈一个古人,就像在黑暗隧道中顺着一条绳索往前爬行,无论如何用力,恐怕也只能摸到一些轮廓。我已经尽量用自己贫瘠的经历、单薄的言语来理解、分析王维,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再怎么分析总不能客观准确。或许这便是“六经注我”的最好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