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珀画中的空间观察

画是那样一种事物,徘徊在现实和梦之间。霍珀的画总站在现实这一侧,不逾越半步。德勒兹称高更和培根是色彩大师,我想他两人是站在梦这一侧的(尽管培根认为自己绘画的才是事物的真实,而且他相当看不上幻觉),其间有巨大的区别。霍珀似乎总在试图用客观的方式去观察,就像物性本身,就像守恒定律,就像昼夜更替,保持着某种绝对的客观与冷静。即便在描绘最微不足道的日常景色、最激动人心的宏大场景,其间也没有偏倚的爱憎改变;即便在描绘巨浪的吞噬,即便在描绘加油站的黄昏灯光,其间也没有情绪的变化。有趣的是,霍珀总守在现实这一侧,不往前走一步。作为自视理性与客观的建筑设计者,我们也许可以从霍珀的画中反观自身。
1 阴影
霍珀总喜爱用浓重的影子。我以为阴影是一种速成的方法。就像在渲染器里打开阳光,有了阴影,就有了理所当然的立体空间。视觉的立体,习以为常的立体。但他的阴影只参与塑造形体,而不参与塑造幻视,他的阴影不像伦勃朗一样,吞掉脸的轮廓,透露秘密;他的阴影是精心设计的边界,就像太阳下纯粹形体上,光与影的游戏。


有的画家热爱表现阳光及其温度,却未必把表现阴影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譬如梵高。有的画家热爱阴影,譬如培根,阴影作为生命的暗喻,在画面里成为鲜活的东西。但霍珀的阴影,是一只有承托力的手。
高更说,放弃影子。贡布里希在《阴影》一书中,引用了一篇高更写给贝纳尔的信件,“看看日本人,你会看到室外阳光下无影的生活,在他们那里,色彩只被当作色调的组合来使用……印象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必须和一切机械的东西如摄影保持距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尽可能的远离给人物之假象的东西,由于影子是太阳的错视画,故而我倾向于废除它们。”影子是光线的忠实陪伴者,也是霍珀精妙的工具。
风景里一层层的阴影,房子几何轮廓的阴影,火车携带着浓烟的阴影,窗口被阳光切割的阴影,身体透露衰老迹象的阴影……都是从属于霍珀画中,恪守着理性与精准的阴影。



会不会是这样,霍珀为了找寻阴影,为了塑造阴影,才去寻找适宜的形式?
2 窗口
阴影来自两重的塑造,明与暗。明是光线,暗是阻挡光线的边界——物体的开口或转折。霍珀乐于选择窗洞口,以表达室内与室外分界,画面里包含着现代摄影里的空间观念。这让我想到,如果拿一张留园的鹤所照片对比,种种窗洞之外却是未知的空间深度,不可预期的内部或外部。
在关于霍珀的书籍乐于谈论画面里停顿的时间与出神的人体。霍珀描绘女性身体,又用一些方式过滤掉了色情。那些镜框、门洞、门廊、窗、建筑开口,让光线照进来或溢出去。尽管我们带着窥视的一双双眼睛,却因为阴影的阻隔、窗口的遮挡,让窗口空间里的身体片断化为稀松平常的物体。他的窗口是取景器,更是过滤器。这一倾向也更适宜于形容现代建筑的窗口意味。



3 内外
窗口连接着内与外,风景或情绪,经过一层洞口、一层阴影的过滤,冷淡很多,寂静很多。霍珀是古典主义的真正继承人,延续着黑红白金古典色调。通常我们会被画里孤独的人物吸引,而如果从人物去感受环境,却有一种对抗——物质之凝固,人物之静寂。与此对比,培根从不去宣扬画中的孤独、痛苦和残酷的爱,他乐在其中,他享受一切。霍珀画里的人尽管寂静,却似乎在以寂静去对抗。这种对抗,也许承继着太阳下的形体上光与影游戏的结果。建筑物体对人身体的包裹无处不在,正因为客观与精准过滤掉了那些毛躁的非理性的东西。

4 维度
霍珀的画是三维的吗?虽然有着浓重的阴影,我想他们更倾向于静止的二维画面。像那个琢磨不尽的透明性概念。
透明性的出发点意味着固定的视点,从二维中把握三维的空间感。那些画家又是如何把三维空间收纳于画面里?其一,照现实去描摹。其二,画面中的切割与拼贴。其三,对愿景的自由写照。譬如丢勒式的透视法,培根式的抽象框架,霍珀式的具象阴影,江山秋色图式的飞鸟透视。有些拼贴是失效的,最后还塌陷为一片平面构成;有的拼贴是三维的,是打开一扇门一扇窗。


虽然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里,空间未必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受。透明性基于静止视点的观察。基于运动视点的观察可能导向另一种阐释。运动导致变形,就会带来拼贴和处理空间交接的方法。那样的空间深度,也许更强调我们感受到的三维深度。
缄默至极是好画,放弃言辞的阐释,只以绘画语言表达。培根说,“一幅画为什么能够直接诉诸神经系统?这是一个非常严密、非常难的问题”。现在我越来越相信那些手艺人,没有表演性的概念,他们双手触碰到的世界,在他们的手里转变为精神。霍珀正是这样的神奇造物者,把日常风景转变为自己的圣像。
qingfa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这些时刻理解北京的园林 (40人喜欢)
- 结构形式驱动的空间 (16人喜欢)
- 从药洲遗址到石洞空间:静观、漫游与现代语言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