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子小什么都不敢做,可能是因为这个
有家长跟原子酱说道,我的孩子好像胆子很小,做什么都不敢做。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或者在完成老师交给的合作任务方面,总是慌张地哭,似乎总是没有信心。
这可能跟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下有关系。

一
自我效能感是什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身是否可以有能力去完成某一事件所进行的预测与判断。(童瑛,陆丽青.2005)
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倪士光,李虹.2014)
如果一个孩子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他们就相信自己有能力参与某种活动,能够完成任务并实现目标。
因此,自我效能感在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就是“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王雁飞,凌文辁,朱瑜.2004)
以开头家长提出的烦恼来举例,当孩子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没有底气的时候,她会无助,会想自己完不成任务。
然后会退缩,逃避老师要她做得事,那么看起来胆小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
低自我效能感从何而来?
那么,孩子的这种低自我效能感是哪里来的呢?
1.过往亲身经历的经验,对自我效能形成影响最大
如果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没有稳定建立之前,遭遇了接连的失败或不如意体验会极大拉低效能预期。

2.替代性经验
也就是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尤其和自己相似的人,他们怎么做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获得自我效能预期,这也是平时常说的“榜样的力量”。当看到有人做到了我们之前不敢想的事,使得这件事突然变得可想了,那我们对这件事的效能感就提高了。
3.言语说服或社会说服
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并对自我能力怀疑时,如果有他信任的、非常佩服的人给与了消极评价,说:“你不行的”或是“你还小,做不了的。”
那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不会高的。
譬如电影《追梦赤子心》中的主人公就一直活在身边人的否认中。他梦想着做橄榄球员,但是哥哥和父亲却总打击他。

直到他朋友去世后,他终于醒悟一直以来都是听着别人的指导在生活,从未真的相信过自己。
当他不再听从别人的言论而选择遵从内心后,梦想和自我的大门才向他缓缓打开。

4.和情绪、身体状态有关
不可忽视的是:当孩子的身体很累、情绪低落时,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不会高的,他对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
三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当发现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时,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激发孩子提升自我效能呢?

1.增加孩子个人的成功体验
当孩子在他认为很难完成的任务上偶然获得了成功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具备了新的能力,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对于增加孩子个人的成功体验,你可以通过完成小事、小任务来踏实地积累。
比如孩子在第一次背下来一首诗歌后,他不会惧怕第二首诗的到来,因为他知道第二首诗他也是能背下来的。
《心灵捕手》的主人公威尔是一个有着数学天赋却天天打架的叛逆少年。

偶然被一位数学教授发现了他的天才,在与教授一起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中。
他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经验和赞美,可以说这是他走向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2.积累替代性经验
多给孩子展示那些做得好的小朋友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效果。
多给孩子提供榜样的例子,慢慢地,“他都做到了,那我也一定可以做到。”就会变成自己的想法

3.在言语上多加鼓励
我们是孩子尊敬和信任的人,我们对孩子的鼓励,会大大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鼓励和劝说要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劝孩子进行与他的能力相差悬殊的活动,比如劝3岁的孩子攀岩,他的臂力不够支撑他进行这项活动,这很容易让他气馁,让他本来就不高的自我效能反而变更低。
电影中的威尔一直不愿意和朋友分开去走向自己钻研数学的人生之路。
在朋友的劝慰下,他才意识到如果一直耗下去不仅是对自己才华的浪费,更是对人生的浪费。而自己是有能力去创造更有价值的事业的。

自我效能感关系着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影响着他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
培养自我效能感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同修习的课题。
告诉孩子先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才会实现。
Everything is possible !
作者:Ltt,周非
图片来源:网络
(已维权保护,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
秒懂科学心理,从此接纳从容

欢迎加入原子心理阵营
参考文献:
倪士光,李虹.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1):60-66.
童瑛,陆丽青.暗示技术在提高自我效能感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5(5):24~26.
王雁飞,凌文辁,朱瑜.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与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27(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