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丽质藏不住,现代艺术蓬皮杜
巴黎是艺术之都,无论你是古典抑或现代的拥趸,在这里都不会失望而归。朋友说,如果你逛完巴黎的博物馆,世界上其他的博物馆大概都不会入你的法眼了。虽然略微有些夸张,但确是事实。
没人统计过不大的巴黎城中一共分布有多少间博物馆,但数量之众肯定会令我们瞠目吧。鉴于时间有限,我的行程似乎毫无悬念——卢浮宫和蓬皮杜,一个是传统艺术的殿堂,一个是现代艺术的象征。依照我天真的设想,看完这两个展馆,对艺术的理解也就能有个大概了?

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坐落于拉丁区北侧,极具工业化的外观预示了其与现代艺术的勾连,外观上就超级酷炫。外露的钢筋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成为其建筑的最大特色,被称为“高技派”(HIGH-TECH)建筑风格。而这些外露复杂的管线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照颜色进行了区分,空调管路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自动扶梯是红色,总结起来两个字,冷艳。

摇曳漂浮在室外的海报,四种经典配色也是我PPT的常用配色之一,我是有多职业强迫症。与其他场馆不同,蓬皮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楼梯全部移至室外,最大限度的扩充室内面积,观众借由这些楼梯上到不同楼层,所以建议参观的时候先上到6F,还能够稍微俯瞰一下巴黎全貌,一举两得。

从6F俯瞰巴黎全貌,密密麻麻的建筑浮入眼帘,还能看得到远处埃菲尔铁塔的笔直的腰线。
1. 想象是意外的绚烂
【常规画廊篇】

从蓬皮杜的平面布局中可以看出,它的展览基本集中在4~6F,其中常设展览有两大部分,分别是4F的当代艺术(CONTEMPORARY)和5F的现代艺术(MODERN),其余零星分布的GALLERY也许会根据主题而进行更换,当然这只是吃瓜群众的猜想哈,因为当天我并没有逛完。我去的当天6F在展出艺术家夏加尔的作品,台湾可能翻译成夏卡尔?恩,我对台湾的那个翻译比较熟悉,因为江美琪有一首歌叫《我爱夏卡尔》,哈哈。

这里跟常规画廊并无二致,观众很多,现场很安静,有一些当地人甚至配有专门的讲解,倒像是研讨班一样,年纪看上去都比较年长,果然巴黎人民对于现代艺术的热忱是无与伦比的。

夏加尔的画展吸引了不少观众,封面海报是他颇为著名的作品《空中的恋人》,我临走时还买了同款主题的帆布包。他用色极为绚烂,充斥了各种想象,因为刚巧之前参观完卢浮宫,很明显的发现不同艺术代际之间的过渡,从原初的脱胎宗教描绘权贵到白描市民阶层直至突破现实的束缚,到夏加尔这里,开始游离于表现派与抽象主义。
《空中的恋人》和《婚礼》


夏加尔是现代绘画史上的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油画色彩鲜艳,别具一格,每每把犹太民间传说融入作品,并从自然界天真朴实形象中汲取素材。
感觉他的画风其实很忧郁,尤其是第二幅《婚礼》,似乎已经洞察到了人类关系的本质,哈哈哈。这里推荐一下有画网,上面罗列了画家的每一幅作品。如果你恰巧喜欢表现主义和抽象派,那么蓬皮杜很适合你,接下来看到的作品开始大量动用几何线条,对啊,当然有我最爱的蒙德里安啦!!!

依旧是夏加尔的著名作品《CUBIST LANDSCAPE》,难得发现他的作品中有几何元素,仔细看里面的构图可以发现画家卓越的绘画功底。



记得之前在一场包豪斯学派的展览中见过类似的展品,个人理解几何拼贴的作品比较讲究对称、比例、构图,因为临摹过匈牙利画家卡斯克的作品,所以可能对构图、比例的重要性了然于心,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视觉上的丑感。

下面这两个是法国女艺术家SONIADELAUNEY的作品,个人很喜欢她的作品,通过眼花缭乱的色彩和图形组合呈现出动态感,这个艺术家应该是跨界的先驱,先后涉猎过时尚、纺织品、室内设计甚至是建筑行业。


不用说,这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他的个人风格太鲜明了。这幅作品名为《NEW YORK CITY》,是蒙德里安对新型创作方式的一种探索,很抽象对不对?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试图在帆布上用彩纸作画,让两种材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直角以及明黄色代表一种视觉上的愉悦和刺激,同时映射出当时在纽约颇为流行的“BOOGIE-WOOGIE”风潮。

艺术家的想法我们这些庸众或许无法体会,但是只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欣赏就可以了,依旧是经典的三原色,但是在构图和结构上画家开始有新尝试,个人感觉立体感很强,但至于更多的意涵可能只有画家本人才知道了,当然最最根本的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初衷还是美学原则吧。
2. 眼见不一定为实
【异形装置篇】
来到现当代艺术展区,除了充满奇思妙想的画作以外,装置艺术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艺术家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拓宽了思维的边界,有的作品或许我们并不能GET到创作初衷,但是静静的观赏即是对艺术家创作热情的褒奖。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的作品并不一定是现实的观照,我们的眼见似乎脱离了真实的藩篱。


坦白说,并不懂艺术家在表达什么。相信大多数人会跟我有同感,但可能艺术家在尝试某种实验?某种其他的可能性?总之艺术的存在就是见证并确证世界的多样性吧,至于内涵什么的,爱谁谁啦~~
下面郑重奉上当代艺术史上一件颇为重要的作品——来自法国的艺术家杜尚的《泉》。


杜尚,法国艺术家,20世纪实验艺术先锋,被誉为‘现代艺术守护神’,对于二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影响,是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1917年,杜尚(Duchamp,1887-1968)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命名为《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2005年,他的作品被全球500位重要的艺术界权威人士评为:对艺术史影响最大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讨论。
与世界上最伟大艺术作品之一的相遇看起来没什么惹眼的特别之处,脱离了最初美学层面的评判,对于这样一件在艺术史上极具颠覆意义的作品,好像并没有其他感悟,毕竟我是个严重的外貌协会人士。

特别喜欢这个看似凌乱的装置作品,有种美国80年代复古主义风潮的感觉,看上去又很Q,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各种零部件的拼贴与组合,主色调又是本人最爱的红色,用俗套的两个字评价就是:文!艺!


脱离了二维平面的创作介质束缚,可以发现艺术家的想象更是没有边界,确实看到有些装置的刹那虽然不明所以,但绝大部分都满足了视觉观感上的愉悦,所以也就将所谓“意义”抛置脑后了。譬如下面这个用透明亚克力拼贴而成的房间就衬得起“美丽”二字。



是不是很美?通过光影的变幻艺术家试图在传达某种抽象化的理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哈哈。


其他的几组作品,有单纯的几何空间,也有在几何空间基础上加入霓虹灯元素的变体,更有类似泡沫塑料般的视觉错位异形空间,不得不感叹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当然如果你认为艺术只是毫无根据的肆意想象,那么你错了,虽然艺术有时候是纯个性化的表达,但艺术家也会关注现实议题,譬如如下的作品就反映了艺术家对于未来民居形态的探讨。


3. 把艺术抱回家
【艺术品商店篇】
不知道你们的习惯是什么,反正我特别喜欢逛艺术品商店,基本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艺术馆纪念品商店我都会去逛一逛,前不久还有个台湾好友专门打越洋电话采访我的艺术品周边购买习惯,我想个中原因在于:第一我喜欢逛街,第二我喜欢买与众不同的东西吧。


蓬皮杜的艺术品商店特别大,在0层有两家,进门的左手边是艺术品周边商店,右手边则是一家书店,每一层中还零星分布有一些小型的周边纪念品商店,不怕掏不空你的腰包。
各式风格鲜明的明信片,大部分是一些艺术家作品,价钱还算公道,1欧一张。




琳琅满目的衍生周边,真心觉得法国的艺术品周边做的不错,但价钱也很美丽,大家可以猜一猜倒数第二张图中网兜的价钱,本来朋友想买,但无奈69欧的价钱让人望而却步,毕竟只是个网兜啊,但确实好看~~~


最爱的帆布包系列。还是收了夏加尔的作品。基本上每到一家博物馆如果不是特别难看,我都会收一个帆布包。哦对,我还收了一款蒙德里安的袋子,但是遗憾皂片没有拍,大家自行脑补吧,帆布包的价钱基本在20欧以内,还没有太离谱。
我在蓬皮杜大概晃悠了三个多小时,完全不似朋友之前所说“很好逛,你差不多2个小时就能出来”,但还是由于时间关系一些临展没有看完,遗憾只能留待下次啦。建议上午来,人会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