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隐
1这来源于很久前看过的叔本华思想随笔和昨天眀夷读书会上的讨论。
2关于读书和思考,孔子的至理名言道破玄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斗胆进一步析其义理,针砭时弊。读书和思考的关系是什么?是读书刺激了人之思考还是说思考点燃读书的欲望?看起来是个鸡生蛋的问题。人是先学会思考,还是读书教给人思考?
4思考其实是一种天赋。思考对于一部分人来讲是如空气和水一般必要而低调的。爱思考不是外力强加,这只能招致痛苦。我甚至不觉得好思是训练得来的。一些人做梦还在思考,一些人做梦就是吃喝。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天赋倾向。
5思考从来是私密的,只有外化到言语才是一种布道,形成文字则是为了永恒。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思已经不再纯粹,换用尼采的话,就是在宣扬自己的权力意志。虽然我并不喜欢尼采。
6所以说,纯粹的思者都是述而不作的,一如孔子和苏格拉底。但问题的吊诡在于,若不是被不懂纯思的后生所发扬,我们又如何评定和认识呢?孔子和苏格拉底又是轴心时代的大立法者,是影响的鼻祖。
7思是一种毫无产出的自我完善过程。读书是为了刺激新思。与其说用读书武装自己,不如说用读书完善自己。武装,透露着侵略性和工具性,秉持此态度者,绝不是纯思者。他们是被动的,读书只不过为了所谓世俗意义的成功。完善自己就不同了,这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圆润的冲动。不是为了应对外部世界,而是认识世界。准确讲,后者才有资格更好地对待世界,但正因为绝大部分人识错了字、读错了音,字典也会为之修改。后者反而被凌辱和抛弃。
8读书让人懒惰,他们不再思了,反而把囫囵吞枣得来的所谓思想当做自己炫耀的资本。近年来的读书热便是如此,口中念叨着那些伟大的名字,如数家珍一般,仿佛那些巨人是自己的朋友,实则连自己都不知所言者为何。不过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9以读书为手段以抬高身价的人,是玷污书籍的猪下水。他们热衷于成为巨人的宣传家,并且乐此不彼。实际上,他们不仅是冒牌的傀儡,还将自己是谁都忘的一干二净了。从根源上说,一是懒惰,二是虚荣。而他们还在嘲笑课本上的邯郸学步呢。
9真正意义的读书属于思者,思者不被书所绑架。他们读书是为了刺激思,而不是为了言说他者。所以,能入哈罗德-布鲁姆之《影响的焦虑》者,大体是外张型的纯思者了。
10那些述而不作者,还有假托古人者,是标准古典中国的纯思者,他们比外张型纯思者更纯粹,是内敛型的纯思者。
11古典中国绝对有相当多之隐士,其伟大的思只做伴于他们短暂的一生。
12大众文化工业正在威胁外张型的纯思者,虽然他们才是给人类思想叠塔的巨人。内敛型的纯思者是真正意义上不为外在所动的,他们隐于市,读而思,随时逝便止,永远处于世俗游戏的边缘。
13谁都无法破坏一个纯思者。即使他们相当一部分外表孱弱,但其内心是极为强大的。这也正是鸿儒的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