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弟弟聊天有感
表弟大一,去年入读长春某高校。
因为成绩一般,所以在选择学校时也没太多选择。这所学校本来是三本,因为江苏省取消了三本,所以这个三本学校就变成了二本C类,实际还是收三本的一万多一年的学费。
表弟对学校的描述用六合话来说就是“zuo bi dao guai”。
他们需要每天早上5点50起来跑步,早上还有早自习。他们每天会有宿管阿姨查寝,查寝的时候需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他们寝室没有空调,夏天热了只能光着膀子睡。他们宿舍没有澡堂,只能跑到楼外的公共浴室去洗。
他们需要被强制拉去听各种讲座和报告,还需要签到。他们的图书馆里面没有文史哲,主要是一些报纸。他们的图书馆的许多位置被考研的人长期霸占。他们写某些课程论文还要求用纸写。他们需要在一周内完成一篇5000字的课程论文。
他们学校里面全是混凝土,没有花。
听了弟弟的描述,我也有深深的无力感,突然觉得之前听过的一句话非常应景:一流学校抓学术,二流学校抓活动,三流学校抓纪律。
形式主义之风在这所学校盛行。他们每天打游戏打到12点,你让他们5点50起来跑步?可惜跑步的时候也是“跑跑停停”,如何达到锻炼的效果?表弟他们都是不叠他们那个固定的“豆腐块”,有自己另外的被子,检查的时候把自己的被子收起来,说“要是被看到会被没收”。我也不知道谁给学校这样的权力?
学校有精力抓这些“纪律”却无心去管理图书馆的占座问题,而恰恰图书馆才是能够改变这些学子命运的地方。
在我想来,这个学校的学生大多数的状态是浑浑噩噩地混毕业,抑或想读研的因为没有研究生点辛辛苦苦两年甚至进校就开始准备考研。在大学社团中探索兴趣点,在大学图书馆里看书思考人生,在运动场上强身健体与他们大多数人绝缘。
我可以理解一个三本学校和清北,985,211学校资源上会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很愤怒,学校在使用一些强制性手段剥夺学生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既然无法提供优质的资源,起码可以在思想上有开明的引导。实在无法想象这样的做法出于怎样的动机,作为一个大学生处在这样有无数强制性规定的环境中会持有怎样的心态?
思绪非常乱,学校的这种景象让我想到的不是大学,而是标准化的工厂。他还真实地存在在2018年。
我实在无法让自己完全带入表弟的视角,这样的生活状态我想想就很无力,有强烈的被压迫感。而高考总有失意者,总有人需要面对这些。而且我也会觉得,这样的学校大概也没有学生维权机制吧。这样的状态大概也会有一部分家长表示赞同吧。
他们还在这样生活着,虽然有各种抱怨,但表弟和室友开玩笑时还是满脸笑意。愿他们能永远找到笑的理由。
我们也在抱怨宇宙第一的校团委管的太多,在抱怨LGBT群体在学校里面做活动有种种阻挠,在吐槽院系课程设置对研究生没有太多帮助,在埋怨老板对学生的压榨,在质疑唯paper论对研究生和老师心理上造成压力。嗯,这些都是应该去争取的和继续思考的。但是想想他们,我竟语塞。
不过难道在比赛中看到后面还有一大堆人就停止前进吗?肯定不能,我们还要不断地前进,同时满怀敬意地看着后面的人并鼓励他们:加油向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