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神偷》,港产片算是打回了原形
2007年的冬天在香港参加艺穗节最后一晚,我的朋友向我介绍他身边的一个朋友说,“ Alex Law ,电影导演,也是学英国文学的。”我的朋友知道我对英国文学的兴趣,但我们随后在兰桂坊的那个小酒吧里聊到的话题与英国文学不搭界,我问他张曼玉是不是真的像银幕中一样优雅,他说是的。也许是出于礼貌,他给了我一张名片,那上面的中文名是罗启悦。他个子不高,脸上的神情洋溢着迷惘一代作家杰茨菲拉德小说里弥漫的那种淡淡的忧伤,轻盈而又带着几分华丽的深沉。他看起来很敏感,使我相信即使什么也不说,我也知道他应该能拍出好片子。但是他身上那种略微显示的自我优越感让人既讨厌又羡慕,那种优越感让你觉得他即便是走在贫民窟里,也可以让自己像是端着酒杯沉浸于一个格调蛮不错的派对,对周围乱糟糟的环境不加理会。
那晚他只略坐了一小会儿便走了,我的朋友在他走后跟我说,“Alex Law正在筹划拍一部片子,有点半自传性。”几天前旧旧问我看不看《岁月神偷》,电影名字给人的感觉又是一部由警匪枪战、搞恶作怪东拼西凑成的港产片,后来不经意地在网上搜了一下这部片子,导演是罗启悦,我忽然想起了什么,翻出那张名片,没错,就是他。
电影开始的镜头给到小男孩罗进二在金鱼店里偷了只小乌龟和一只带有可爱小耳朵的玻璃鱼缸,小孩把玻璃鱼缸罩在头上,两臂伸开做起了飞翔动作,背景音乐是一首很罗曼蒂克的英文歌曲,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还属于英殖民地,这类英文歌很流行。小孩穿过乱糟糟的穷街陋巷,音乐却赋予场景一种淡淡的忧伤而又有点浮华艺术的感觉,一种久违的记忆里翻出几年前我在香港那匆匆一面中的印象,我立刻嗅出这正是属于导演的那种十四行抒情诗式的情调。没错,就是这种感觉,电影和他的人很相似,使我立刻相信这就是导演曾经说过的那部半自传性的影片。
罗进二的家就在那条巷子的尽头,罗记鞋店。一幢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摇摇欲坠的小楼,按现在的说法还是违章建筑,为了保住那个小店,罗进二的父母不得不每年中秋给洋鬼子警察送月饼,而且还得是“双黄莲蓉月饼”。
影片的叙事是以那个在偷东西的小孩罗进二的口气,任达华扮演的父亲每天从早到晚腰都没直起过,只顾埋头做鞋为一家人的生计忙活。影片中一开始就不乏那种轻松低调的小幽默,父亲老是问罗进二,你今天学了什么?中文和英文,罗进二说。中文学什么,父亲问。中文,罗进二回答说。英文学什么?父亲又问。英文,罗进二说。影片中罗进二另一次放学回家,回答父亲时,他却戏弄父亲,问英文学什么,他说是中文,中文学什么,他则回答是英文。
吴君如饰演的罗妈妈是个贤妻良母,泼辣中不失敦厚的性格,罗进二说在她妈妈眼中什么都合适。影片中有个细节,一男人带着家里的三个孩子去买鞋,大儿子试的鞋子有点松,罗妈妈说孩子在长,脚也自然跟着长,大一点少买鞋,合适。二儿子的鞋子穿的有点紧,罗妈妈说这是美国最好的猪皮,越穿越舒服,合适。小儿子不紧也不松,穿的刚刚好,正合适。那男人说,松也合适紧也合适不松不紧也都合适,你这卖鞋的……合适,就是合适啊,罗妈妈说,三双鞋子就这么给她忽悠了出去。
罗妈妈能言巧辩的另一个故事就是中秋节一家人去看电影,两个大人带着六个孩子,却只买了两张票,被电影院门口的那位年青人拦住,那年青人遇到罗妈妈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妖怪遇到唐僧,趁那年青人张口结舌时,孩子们一窝蜂捅了进去。影片到此都是轻松愉快的,黑暗中的影院此起彼伏地传来笑声。
有些镜头被处理的的确也很流畅,当调皮捣蛋的罗进二被老师罚面壁,鼻子贴在黑板上老师用粉笔画的时钟上数秒,穿插着哥哥罗进一赛跑夺冠。哥哥跨栏赛跑的英姿一点儿也不输飞人刘翔,长相却貌似帅哥王力宏,影片里唯一的爱情就给了这个在学习上也很出类拔萃的哥哥。影片给人的感觉似乎每个点都想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刻画的又极精细,哥哥罗进一与那位长相纯情的富家女恋爱的时候最爱看的金鱼,最爱去的恋爱场所还有墓地,最爱听的歌就是那些罗曼蒂克的英文歌曲。
一种洋溢着罗曼蒂克的轻松愉快粉饰了的穷街陋巷还是暴露了导演欲说还休的痕迹,我一直在想着这么和美的家庭,导演会在谁身上下手,是那个只露了几次镜头的奶奶吗?如果是奶奶,这部片子太有杨德昌《一一》的色彩了。罗父和罗母任意一个离开都不可能把这部片子抬向高潮,去掉罗进一这部片子就不可能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最容易激起观众情绪的当然是让哥哥离开,因为他长得最像天使,每一位天使的离开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眼泪流尽,让眼睛干枯的。
也许我们不该用这样的推理方式去看一部描述一个家族生活的文艺片,当我后来和几个看过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朋友聊这部片子时,有人说哥哥死之前的铺垫给的太长了,也有的说让哥哥死掉这个结局太容易让人猜到了。而那个时候我想说的是不能用经验或是以侦探片的方式看这部电影,一看影片的叙事方式就感觉得到这里面有自传性(当然我说这话的时候其实也是凭着经验),既然是自传,生活中必然有亲人逝去才促使导演想拍这样一部电影。哥哥的死不是让我们猜的结果,而是影片必然要呈现的一个事实。
故事从全家人抢救暴风雨中罗记皮鞋店的那幢小楼急转直下,让我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多少观众的眼泪随着银幕中的镜头顺流直下。任达华饰演的罗父,岁月的贫穷磨掉了他的棱角,外表有着木讷的酷劲,内心钢硬而又充满慈爱,整部片子里父亲讲过最温柔的话就是对妻子说的整条街就你最漂亮。最冷幽默的一句话就是他蹲在屋顶上修理房子时说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保住这个顶。”而到了罗父双手把屋顶撑到风停雨住时,再说那句“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住这个顶”,不由得让人眼泪更替了笑声。罗进一就是在那个顶保住时摔倒了,被罗父背进医院后被医生告知患了白血病,天使开始让我们偿还眼泪了。
罗母在儿子住进医院后表现出来的坚忍让人很钦佩,她的能言善辩不再让我们感觉想笑,而是心酸。当她提着饭到医院去看望儿子,小护士因为罗母给的小费少,给罗进一打针时太粗暴,那一针如其说扎在儿子的肉上还不如说刺进了罗母的心里,从医院回来一直喃喃自语,或是教育儿子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信”.随着罗进一病情恶化,这个家庭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艰辛,我们感觉到罗母的"能言善辩"不再是惹我们开心,而是让我们体会她作为母亲的善良与无奈.影片也通过这一幕深刻道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社会的混乱与无序,贪得无厌的警察,无良的医院护士,罗家父母的形象也反映了那一代香港市民为生活自强\奋斗的精神.
影片以罗进一的死而结束,从电视院走出来时,很多男孩的眼睛都是红的.有个男孩说,即便不了解香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有家族情节的人不可能不被这部片子催泪而下。这是一部适合一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而那些作为独生子女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也许会感觉到成长经历中没有兄弟姐妹的生命缺失.
剧中虽有一个什么都偷的罗进一,影片的一开始,导演就用了他散文中那句话,“岁月是位小偷”,但还是让很多人不明白导演为什么用这个容易混淆视听的名字做电影名。而且电影里没有枪声,也没有神功,半个多世纪以来,描述人情味小生活没有出现在香港主流电影中过,港产片这一回算是打回了原形。
那晚他只略坐了一小会儿便走了,我的朋友在他走后跟我说,“Alex Law正在筹划拍一部片子,有点半自传性。”几天前旧旧问我看不看《岁月神偷》,电影名字给人的感觉又是一部由警匪枪战、搞恶作怪东拼西凑成的港产片,后来不经意地在网上搜了一下这部片子,导演是罗启悦,我忽然想起了什么,翻出那张名片,没错,就是他。
电影开始的镜头给到小男孩罗进二在金鱼店里偷了只小乌龟和一只带有可爱小耳朵的玻璃鱼缸,小孩把玻璃鱼缸罩在头上,两臂伸开做起了飞翔动作,背景音乐是一首很罗曼蒂克的英文歌曲,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还属于英殖民地,这类英文歌很流行。小孩穿过乱糟糟的穷街陋巷,音乐却赋予场景一种淡淡的忧伤而又有点浮华艺术的感觉,一种久违的记忆里翻出几年前我在香港那匆匆一面中的印象,我立刻嗅出这正是属于导演的那种十四行抒情诗式的情调。没错,就是这种感觉,电影和他的人很相似,使我立刻相信这就是导演曾经说过的那部半自传性的影片。
罗进二的家就在那条巷子的尽头,罗记鞋店。一幢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摇摇欲坠的小楼,按现在的说法还是违章建筑,为了保住那个小店,罗进二的父母不得不每年中秋给洋鬼子警察送月饼,而且还得是“双黄莲蓉月饼”。
影片的叙事是以那个在偷东西的小孩罗进二的口气,任达华扮演的父亲每天从早到晚腰都没直起过,只顾埋头做鞋为一家人的生计忙活。影片中一开始就不乏那种轻松低调的小幽默,父亲老是问罗进二,你今天学了什么?中文和英文,罗进二说。中文学什么,父亲问。中文,罗进二回答说。英文学什么?父亲又问。英文,罗进二说。影片中罗进二另一次放学回家,回答父亲时,他却戏弄父亲,问英文学什么,他说是中文,中文学什么,他则回答是英文。
吴君如饰演的罗妈妈是个贤妻良母,泼辣中不失敦厚的性格,罗进二说在她妈妈眼中什么都合适。影片中有个细节,一男人带着家里的三个孩子去买鞋,大儿子试的鞋子有点松,罗妈妈说孩子在长,脚也自然跟着长,大一点少买鞋,合适。二儿子的鞋子穿的有点紧,罗妈妈说这是美国最好的猪皮,越穿越舒服,合适。小儿子不紧也不松,穿的刚刚好,正合适。那男人说,松也合适紧也合适不松不紧也都合适,你这卖鞋的……合适,就是合适啊,罗妈妈说,三双鞋子就这么给她忽悠了出去。
罗妈妈能言巧辩的另一个故事就是中秋节一家人去看电影,两个大人带着六个孩子,却只买了两张票,被电影院门口的那位年青人拦住,那年青人遇到罗妈妈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妖怪遇到唐僧,趁那年青人张口结舌时,孩子们一窝蜂捅了进去。影片到此都是轻松愉快的,黑暗中的影院此起彼伏地传来笑声。
有些镜头被处理的的确也很流畅,当调皮捣蛋的罗进二被老师罚面壁,鼻子贴在黑板上老师用粉笔画的时钟上数秒,穿插着哥哥罗进一赛跑夺冠。哥哥跨栏赛跑的英姿一点儿也不输飞人刘翔,长相却貌似帅哥王力宏,影片里唯一的爱情就给了这个在学习上也很出类拔萃的哥哥。影片给人的感觉似乎每个点都想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刻画的又极精细,哥哥罗进一与那位长相纯情的富家女恋爱的时候最爱看的金鱼,最爱去的恋爱场所还有墓地,最爱听的歌就是那些罗曼蒂克的英文歌曲。
一种洋溢着罗曼蒂克的轻松愉快粉饰了的穷街陋巷还是暴露了导演欲说还休的痕迹,我一直在想着这么和美的家庭,导演会在谁身上下手,是那个只露了几次镜头的奶奶吗?如果是奶奶,这部片子太有杨德昌《一一》的色彩了。罗父和罗母任意一个离开都不可能把这部片子抬向高潮,去掉罗进一这部片子就不可能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最容易激起观众情绪的当然是让哥哥离开,因为他长得最像天使,每一位天使的离开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眼泪流尽,让眼睛干枯的。
也许我们不该用这样的推理方式去看一部描述一个家族生活的文艺片,当我后来和几个看过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朋友聊这部片子时,有人说哥哥死之前的铺垫给的太长了,也有的说让哥哥死掉这个结局太容易让人猜到了。而那个时候我想说的是不能用经验或是以侦探片的方式看这部电影,一看影片的叙事方式就感觉得到这里面有自传性(当然我说这话的时候其实也是凭着经验),既然是自传,生活中必然有亲人逝去才促使导演想拍这样一部电影。哥哥的死不是让我们猜的结果,而是影片必然要呈现的一个事实。
故事从全家人抢救暴风雨中罗记皮鞋店的那幢小楼急转直下,让我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多少观众的眼泪随着银幕中的镜头顺流直下。任达华饰演的罗父,岁月的贫穷磨掉了他的棱角,外表有着木讷的酷劲,内心钢硬而又充满慈爱,整部片子里父亲讲过最温柔的话就是对妻子说的整条街就你最漂亮。最冷幽默的一句话就是他蹲在屋顶上修理房子时说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保住这个顶。”而到了罗父双手把屋顶撑到风停雨住时,再说那句“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住这个顶”,不由得让人眼泪更替了笑声。罗进一就是在那个顶保住时摔倒了,被罗父背进医院后被医生告知患了白血病,天使开始让我们偿还眼泪了。
罗母在儿子住进医院后表现出来的坚忍让人很钦佩,她的能言善辩不再让我们感觉想笑,而是心酸。当她提着饭到医院去看望儿子,小护士因为罗母给的小费少,给罗进一打针时太粗暴,那一针如其说扎在儿子的肉上还不如说刺进了罗母的心里,从医院回来一直喃喃自语,或是教育儿子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信”.随着罗进一病情恶化,这个家庭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艰辛,我们感觉到罗母的"能言善辩"不再是惹我们开心,而是让我们体会她作为母亲的善良与无奈.影片也通过这一幕深刻道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社会的混乱与无序,贪得无厌的警察,无良的医院护士,罗家父母的形象也反映了那一代香港市民为生活自强\奋斗的精神.
影片以罗进一的死而结束,从电视院走出来时,很多男孩的眼睛都是红的.有个男孩说,即便不了解香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有家族情节的人不可能不被这部片子催泪而下。这是一部适合一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而那些作为独生子女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也许会感觉到成长经历中没有兄弟姐妹的生命缺失.
剧中虽有一个什么都偷的罗进一,影片的一开始,导演就用了他散文中那句话,“岁月是位小偷”,但还是让很多人不明白导演为什么用这个容易混淆视听的名字做电影名。而且电影里没有枪声,也没有神功,半个多世纪以来,描述人情味小生活没有出现在香港主流电影中过,港产片这一回算是打回了原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