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地图
查看话题 >为什么说南京在中国很特殊?
丨在这里,俗也俗得轰轰烈烈丨

-风物君语 - 南京囧境
▼
“南京是一座依壁雕凿*的城市”,这不是说城市如何建造,而是一句自黑。外地人可能会觉得地处江南的南京很俗,有着不该有的市井间的粗陋。甚至南京人的温柔,都含着一丝粗砺感。确实,南京有着南方城市少见的独特气质。
*南京话,可理解为一塌糊涂

从古至今,南京的发展并不顺遂。千磨万击之中,倒教南京人活出了自己的模样。如今我们仔细审视南京,会发觉它容纳了中国历史上太多的瞬间,却丝毫不嫌拥挤。路口一转角,人就和萧瑟古朴撞个满怀。在这里,俗也俗得轰轰烈烈。

七大古都*中,南京是唯一做过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南方城市。它看起来就像中国的很多独生子女,一降生就被“望子成龙”,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而活。
唯一不同的是,它承担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愿景,也因此一直被中国最强大的权力塑造着。
*这里采用的是史念海先生的提法,七大古都分别为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南京·金陵,被镇住的帝王气
南京与中国的很多城市一样,有过太多“曾用名”。这些名字的含义褒贬不一,却都有意无意地指向同一个中心——帝王气。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诸葛亮出使东吴,于石头山(今清凉山)驻马观看地形,得出如此结论。以诸葛亮出色的战略眼光看来,这是成就王道霸业的所在。诸葛亮并非看风水的阴阳先生,他看中的是这里的绝佳地理条件。

南京地处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形成的小块冲积平原,但是辖境内多山,可以说是一个地貌综合体。以钟山为首,城内外散布着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清凉山、鼓楼岗、雨花台、牛首山、燕子矶、汤山、栖霞山等等高矮不一的低山、丘陵、岗地。这些山丘在冷兵器时代是天然的堡垒,它们与长江天险一起,共同组成拱卫南京的防线。

在大区域来看,南京西接皖南丘陵,北邻江淮平原,长江作为天然水道,又具有沟通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中游的便利。如此区位使得南京能够辐射广大的区域,这在海洋时代以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优越地理条件。

诸葛亮不是第一个发现南京特殊气场的人。相传春秋时楚国灭越后在此埋金、筑城,取埋金之意命名金陵邑,试图镇住此地的“王气”。南京的金陵之名即由此而来。

如果说,金陵这个名字还带有凄美之感,那么另一个名字秣陵就是恶狠狠的诅咒了。这诅咒来自一位真正的帝王:秦始皇。公元前210年,南巡途中的秦始皇丈量着属于自己的河山,思忖着万世基业,却被一座城拉回了现实,当然,它就是金陵。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中国的专制时代,绝不会允许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势力存在。跟关中比,南京当然是“别人家的孩子”。秦始皇下令,金陵易名秣陵,让它去做个喂马的地方。

实际上,彼时的金陵,尚不足以与关中抗衡。关中以四塞之地,兼具肥沃的八百里秦川,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于一身。江南则仍是一片处女地,农业落后,地广人稀。真要成为国都,金陵怕仍显底气不足。

城市嘛,总该有点皇室血统




公元211年,南京更名秣陵的421年之后,孙权在石头山筑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建业建业,建功立业,帝王气的预设第一次有了成为现实的希望。

公元229年,改变秣陵命运的孙权称帝,可他心目中的国都却是武昌(今湖北鄂州)。不过,孙权为了巩固吴郡士族的支持,最终还是迁都建业。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国都,也是它六朝古都生涯的开始。

好景不长,50年之后,二十万晋军兵分五路南下,王濬率领水军出益州,顺长江而下,先取武昌,而后直捣建业,吴主孙皓望风而降。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晋武帝完成三分归晋的王业,可是他不会想到,他的后代会如丧家之犬一般地逃往南方。

八王之乱,引来五胡乱华,终致衣冠南渡。东晋定都建邺,并将之改名建康。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华夏正朔所在。与此同时,接纳大批北方难民的江南,迎来了经济的大崛起。一个全国性的大城正在慢慢成形。

突然爆发的城市化,使得建康城“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沿着秦淮河,商铺与民居伸展开,成了这座大城的细胞,为繁华的生长供应着养分;来自北方的熟练工匠,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强的助力,织锦从此成为南京物产中的王牌;红尘中安放肉身,佛刹中寄托灵魂。南京此时已是佛教中心,梵音钟声回荡在市肆嘈杂的热络中,帝王城终现出众生相。

或许是被繁华冲昏了头脑,南京的主宰者们变得越来越荒唐。寺庙慢慢成为一种负担,梁武帝甚至四次舍身入同泰寺(今鸡鸣寺)为僧,逼得大臣们不得不一次次拿着国库里的钱把皇帝赎出来。
侯景之乱,打破了自顾自的狂欢。六朝古都恍然大悟,偏安终是空中楼阁。

隋南征灭陈之后,将建康平毁成农田,仅留下石头城作为蒋州的治所。有唐一代亦沿袭了隋朝的做法。依靠关陇集团起家的隋唐两朝,别无选择,宁可经大运河将粮米千里转运至关中,也不愿定都南京。来自游牧民族的威胁,贯穿了整部中国古代史,唯有坐镇北方,才足以应对。

南方在争夺政治中心的博弈中时时处于下风。隐隐有王者之气的古都南京,是帝国版图中的不稳定因素,唯有平毁。国都的庄严与市井的繁华,湮没于历史之中,开始了蛰伏。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隋唐的打压是南京古代最晦暗的岁月。“帝王之宅”的名号更像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南京凭借地利,小心翼翼地继续着自己的繁华。


但是,它太需要一位真正的帝王了,一位能定鼎中原,配得上龙盘虎踞之势的王者。公元1356年,隋文帝毁建康767年之后,朱元璋占领南京。当年王濬的船队顺江而下,收走了金陵的“王气”,朱元璋则逆流而上,击败陈友谅,奠定了明王朝的基础。

朱元璋将附加在南京身上的诸般宿命渐次打破。蒙元贵族被赶回了草原,南京出发的北伐有了第一次成功。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被判定“命中注定成为国都”的南京,在建城近两千年之后才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国都。

在他的统治下,南京正成为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城。
长图预警!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畔的景况

从安徽、江苏、浙江征调来的民夫,以及各地强迁来的富户,为南京城输入新鲜血液。而原本的金陵民众则被迫背井离乡,迁往云南开荒戍边。完成了人口置换的南京城,在江南更显得鹤立鸡群,这大概也是如今“内斗省”的前奏吧。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 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 ——余怀《板桥杂记》
秦淮河畔的熙熙攘攘,桨声灯影,暖烘烘如梦境一般,构成延续至今的南京印象,是这座城最浓情蜜意的一面。

政治地位达到鼎盛的南京,亦汇集了三教九流,诸行百市,陡然间有了最市井、最人间烟火的气息。

繁华都市,最渴望有一技之长的人,明初天下共有工匠二十三万户,南京独占五分之一。


从行乞的和尚,到君临天下的帝王,朱元璋已有着近乎逆天的成就。但是,他也无法改变存在了上千年的定律,北方的威胁仍在。

无力迁都的他,唯有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防备北元。
本欲迁都,年老力倦,兴废有命,惟有听天 ——朱元璋《一统志·祀灶文》

他死后,主宰南京命运的那股力量分崩离析。这片土地上再次暗潮涌动,年轻的建文帝无力掌握庞大的帝国,急于削藩,可那些藩王不会坐以待毙。最终的胜利者燕王朱棣,正是那个朱元璋派去防备北元的儿子。长期的边疆作战,已将朱棣锤炼成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帮助他聚集了一批忠勇之士。他领兵“靖难”,从侄子手里夺得皇位。

国都毫无意外地迁至朱棣起家的北京。南京雄伟的城墙,辉煌的宫城,与南直隶的三省六部一样变成了一副空架子。南京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国祚,却无可奈何地享受着孤独的荣耀。

“内斗省”诞生
明末,朱元璋的“龙子龙孙”在清军的咄咄攻势下,退守南京。这一次,甚至连偏安都算不上,南京只一年便被攻破。

清政府将明南直隶(江南省)一分为二,现代雏形的江苏省正式建立。南京以江宁府的身份与苏州府一起作为江苏的双核,正式开始了延续至今的相爱相杀。南京因其在江南的中心地位,是康熙与乾隆南巡的必经之地。曹家此时是江宁府最显赫的家族。

与康熙皇帝的特殊关系,使得曹氏家族长期把持江宁织造的位子,同时兼管两淮盐务的肥差。曹雪芹是这个家族最著名的成员,可惜他不幸遭遇了家族的没落。不过,这特殊经历也造就了一部《红楼梦》

繁华中的南京不会想到,历史不会就此放过它,而且这一次是所有中国人都未曾遭遇过的局面。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人面对坚船利炮,一败涂地。两年后,不可一世的英国人逼迫中国在屈辱的和约上签字,面对陈兵下关江面之上的英军,南京的名字不幸地出现在了这一纸条约之上。

清末的中国内外交困,这意味着南京的磨难远未结束。席卷南方的太平天国定都于此,并改江宁府为天京。南京不可避免地成了兵锋所指。在清军的惨烈围剿之下,太平天国最终失败,湘军屠戮天京军民,战火也摧毁了大报恩寺在内的诸多古迹。南京又一次沉寂。


作为首都,意味着时刻成为众矢之的
清末中国的剧变,重塑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南京亦不能独善其身。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帝制时代,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成为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再次选择了南京作为首都。这是南京第二次成为全国的首都。

1927年建都至1937年沦陷,这是南京的黄金十年。
国民政府设立首都建设委员会,开始对这座古城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在他们的规划中,中山路为中央政治区,新街口为商业区,山西路一带则为住宅区。

中央政治区,始终未能建设完成。山西路附近的民国公馆群则保留至今,精巧得如玩具一般的小楼,似乎也昭示了它们的主人那华而不实的政治命运。

唯一的幸运儿是新街口。这里始终是南京最大的商业区,它取代了秦淮河畔的市坊,商场、银行、酒店的出现,让南京的繁荣有了现代化的味道。

这一切仍得益于南京的政治地位,大量政府人员、外国使节、教育机构云集城中。精明的人嗅出了其中的商机,全城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商业、服务业,消费成了这座城市经济上的主题。也正是在这种靠和人打交道挣钱的氛围内,南京人性格上的粗犷与热心渐渐成型。

积贫积弱的年代,一切的繁荣都是短暂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寇开始了长达六周的屠城。南京大屠杀,这是郁结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痛。三十余万同胞丧命于日军屠刀之下,南京变为一座死城。

南京,也在寻常巷陌之中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长久以来,南京作为帝王之宅,作为权力绞杀的战场,作为皇权塑造的城市,终于迎来了新生。

烟火气在这座城市中慢慢升起。“帝王气”的冷峻、庄严,神圣而不可侵犯,逐渐被普通人的生活,市井中的小小梦想取代。时而被称作“徽京”,时而被经济实力强大的苏南嫌弃,时而尴尬地看着“内斗省”的争斗,但是这一切都比背负历史的使命轻松得多。

昔日龙盘虎踞的延绵山丘,不再作为帝王的象征。它们在南京人的生活中,更多的是休憩纳凉的好去处。
飞檐斗拱与钢筋水泥的交相呼应,让南京带着硬朗的历史感。

昔日的天堑,已变为通途。

而不变的,是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昼夜忙碌。

是浓厚历史与现代气息的并行不悖。

是永远有处安放的万卷书。

以及延续千年的众生百态。
他们或者行色匆匆。

或者在花海中驻足、徜徉。

或者在茶馆里捧腹大笑。

亦或者直接给土地穿上一件“龙袍”。

这就是南京,它有亘古长青的悠悠历史,也有嬉笑怒骂的俗世凡尘。
文丨伊森 图编丨鲸鱼、袁千禧、堂堂 制图丨Q年 未标注图片源自网络 参考文献📖 【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2】顾琳《六朝建康城市形态的初步研究》 【3】董佳《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首都计划》——一个民国首都的规划与政治》 【4】李沛霖《三十年来民国南京城市经济研究综述》 【5】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6】蒋赞初《南京史话》 【7】姚亦锋《长江影响与东吴建都对于南京城市的深远意义》 【8】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
更多好玩有趣的内容,欢迎关注 ▼ 微信公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 微博:@地道风物 「定义地道 / 分享风物 / 发现乡土中国之美」
投稿邮箱丨editor@didaofengwu.cn 我们每天都会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