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吃货】火锅的故事
在海南人们都说,过了清明天才能真正热起来。那里的清明没有遍地嫣红姹紫,没有拂面杨柳,有的只是热带热情似火的阳光,心情好便全无遮拦,晒得人们纷纷换上短袖裙装。一个城市的热季就这样降临了。
北回归线以南,课本上教给的知识让大家低估了寒潮的威力,海南无隆冬,那里的冬季只可比得上家乡的深秋,草木也会泛黄,气温骤降——御寒的衣物此时派上了用场。没有暖气,淅淅沥沥的小雨多日不停,这样湿冷的季节并不让人好受,我对辣椒的偏好大概就是从那时形成的。把自己裹在厚绒衣里,再用围巾缠住耳朵,拎着满壶热茶去抢自习室,偶尔会收到短信:晚上出来吃火锅吧!迫不及待挨到放学时间,匆匆甩下两本占座的书就奔出教学楼。
和北方冬季时令的涮羊肉、肥牛锅不同,大学时常吃川式火锅,汤底浮着厚厚一层辣椒。和瑶儿经常去东门附近一家火锅店,店名已经记不大清,仿佛是某地少数民族特色的,但我吃起来除了牛油特多之外,仿佛与川式火锅无异。土豆是廉价又饱腹的美味,锅子里煮一会儿捞起来,粉糯又入味;时间长了可就不大好,会逐渐化在锅里。鸭肠、毛肚都是倍受欢迎的荤菜,大概因为锅底油水已经很丰富了罢,并不见那些过分油腻的食物投进汤锅——鸭肠,毛肚这样的算是荤中之素了,并不腻口,火候得当的话口感会好,又有嚼头。学校食堂的油水总归有限(现在看来恐怕卫生也难免有问题),偶尔出门打个牙祭也就成了增进友情、舒缓压力的一种方式。考研在即,无人关心减肥问题。
瑶儿讲过一个笑话:她报到时全家顺道出来旅游,傍晚拣了一家人气颇旺的火锅店坐定。其母突唤一小妹至桌前,说加一份冻豆腐。小妹一脸茫然。又唤至,磨蹭许久从后厨端出一瓷盘,怯生生摆至桌前:“您要的……冻豆腐”。众人纷纷下箸,随即哭笑不得:那豆腐与寻常无二,不过刚刚在冰箱冷藏格里降了降温。
瑶儿姨家与我姨家在同一栋楼。我俩同年,我长她两个月,因上学早所以高她一届。我们最初见面在她姨妈家的客厅里,我把乘车路线和需要准备的东西详细告诉她,她一一记着。再次见面自然已在大学里。随后在一起的三年,我们自然成了要好的姐妹。她周末经常跨越半个校园来找我,原因是我所在的公寓楼离繁华地段更近,吃饭购物都方便。天热的时候,下了晚自习我们会结伴去吃夜宵,直到熄灯前才回到宿舍。天一转凉,腐败的兴致并不随着气温的下降而降低:火锅啦,鱼煲啦,就连巷子深处的砂锅米线也成了人间至味,两人坐在简陋的桌椅旁喝完最后一滴汤汁才满意离开。
对穷学生来说,火锅算得了大餐,而另一种肠子锅因为它的廉价与份量,成为校门口长盛不衰的牙祭之选——当然,对于一些讨厌下水的人来说(特别是MM),吃这个无异于上刑了。所幸闺蜜们挑食者甚少,所以能够享用的美食选择面就要广得多。海口的常德肠子馆多半开在学校门口或是小吃店集中的街上,算不得大餐,正式宴请一般不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倘若三五好友相聚饮酒,情侣间用作便饭,倒是不错的选择。我没去过湖南,不知这种特色小吃移师海口之后是否还正宗;但它的热辣却满足着我们的肠胃。汤汁很浓,并无想象中的油腻,也没有因处理不当带来的不适味道:猪小肠要想做好,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据说这些老店都有自己的秘方。
肠子锅可以选择一些时蔬和豆腐宽粉之类作为配菜,下到汤锅里煮熟。与其说是火锅,不如说它介于火锅和干锅之间——肠子锅所用的容器不是通常涮火锅的炭炉或大汤盆,而是带有双耳的金属小锅,看起来很薄且“袖珍”——视觉的误差并不影响它的分量及品质。两个人点一小份,加一两种配菜,就着白米饭,往往吃到撑。由此看来,我实在算不得有追求的好学生。终日吃吃喝喝,读闲书听旧曲,自习室里睡昏昏。
肥肠同学,广西人士,体育全能,身形窈窕,皮肤白皙,只因某时谐音不幸得此绰号。我俩真正熟络起来要归结于大三整年宝贵的抢座经验——系里几位先生的课很受欢迎,前排座位有限,须得起大早去占位。这一占,往往还得把自己要好且志趣相投的学友都包括其中,我和肥肠君都属于早起的人,于是等大队人马进教室时通常发现前排的桌子上摆满了教材和笔记本甚至水杯,而我们的书包已经掏空。就这样,和肥肠君结下“战斗的友谊”,直到毕业后相隔两地,仍不忘煲长途电话粥。
考研前总在食堂相遇。我们属散兵游勇,系里没有安排统一的自习室,只得自寻出路备考,我和她并没有固定在相同的教室温书。距离考试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提交完开题报告她忽然来找我,大课间我们站在楼梯栏杆上一人抱一个水杯,任凭冷风呼啸。我们抖抖索索地约定,初试最后一科结束后一起去吃火锅。考完那天下午阳光格外温暖。回到寝室把文具袋准考证一扔,大家高呼“解放”,心里却像被掏空一样。两日的考试让我如行梦中,结束后依然缓不过神来。肥肠隔着窗叫我,出来吧。我略略收拾了东西,随她走出学生区的自动门。下午五点半,一月的夕阳透过椰子树巨大叶片的缝隙,拉长在校园的甬路上。校园异常寂静,偶尔有汽车从身旁驶过,烟尘很快消散。我问肥肠,人呢?
她不由自主地回头。我随之望去,原来我和肥肠走路速度都很快,大队人马已经被我们甩在身后。几乎每个坚持考完最后一场的人脸上都挂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神情。在我们的面前的是安静到时间几乎凝固的校园。
人潮加快了涌动的速度。安静在脚步中节节溃败。
手拉着手,俩人笑得前仰后合。
那一晚肥肠和我的战斗力超强,一桌子饭菜被我们扫得一干二净。肥肠家里姐弟三人,足够热闹,习惯于大姐角色的她不断把煮熟的食物送到我碗里,我有些局促不安。她把弟弟妹妹的事讲给我听,说起在老家年节上全家围炉的故事,让我不由地羡慕起来。肥肠点了清汤锅,两天下来我们被烤得火气甚大,只怕再吃麻辣就会把自己烧着。
那晚吃完饭我们去逛超市。寒假的曙光已然在不远处召唤我们,照例要带些特产回去。促销台上摆满了做成各种吉祥图案的糯米年糕,我顺手拿起一个,是染红的鲤鱼,十分漂亮。肥肠走路快,在前方招呼我,匆忙间我把鲤鱼放回了原处,至于那天采购了些什么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只能回忆起返回宿舍之前,我们在K记点了两杯饮品,相对坐到很晚。
于是那一日,不似夕阳的美丽夕阳,温情绵延的晚餐,便都凝结在我的记忆中了。
北回归线以南,课本上教给的知识让大家低估了寒潮的威力,海南无隆冬,那里的冬季只可比得上家乡的深秋,草木也会泛黄,气温骤降——御寒的衣物此时派上了用场。没有暖气,淅淅沥沥的小雨多日不停,这样湿冷的季节并不让人好受,我对辣椒的偏好大概就是从那时形成的。把自己裹在厚绒衣里,再用围巾缠住耳朵,拎着满壶热茶去抢自习室,偶尔会收到短信:晚上出来吃火锅吧!迫不及待挨到放学时间,匆匆甩下两本占座的书就奔出教学楼。
和北方冬季时令的涮羊肉、肥牛锅不同,大学时常吃川式火锅,汤底浮着厚厚一层辣椒。和瑶儿经常去东门附近一家火锅店,店名已经记不大清,仿佛是某地少数民族特色的,但我吃起来除了牛油特多之外,仿佛与川式火锅无异。土豆是廉价又饱腹的美味,锅子里煮一会儿捞起来,粉糯又入味;时间长了可就不大好,会逐渐化在锅里。鸭肠、毛肚都是倍受欢迎的荤菜,大概因为锅底油水已经很丰富了罢,并不见那些过分油腻的食物投进汤锅——鸭肠,毛肚这样的算是荤中之素了,并不腻口,火候得当的话口感会好,又有嚼头。学校食堂的油水总归有限(现在看来恐怕卫生也难免有问题),偶尔出门打个牙祭也就成了增进友情、舒缓压力的一种方式。考研在即,无人关心减肥问题。
瑶儿讲过一个笑话:她报到时全家顺道出来旅游,傍晚拣了一家人气颇旺的火锅店坐定。其母突唤一小妹至桌前,说加一份冻豆腐。小妹一脸茫然。又唤至,磨蹭许久从后厨端出一瓷盘,怯生生摆至桌前:“您要的……冻豆腐”。众人纷纷下箸,随即哭笑不得:那豆腐与寻常无二,不过刚刚在冰箱冷藏格里降了降温。
瑶儿姨家与我姨家在同一栋楼。我俩同年,我长她两个月,因上学早所以高她一届。我们最初见面在她姨妈家的客厅里,我把乘车路线和需要准备的东西详细告诉她,她一一记着。再次见面自然已在大学里。随后在一起的三年,我们自然成了要好的姐妹。她周末经常跨越半个校园来找我,原因是我所在的公寓楼离繁华地段更近,吃饭购物都方便。天热的时候,下了晚自习我们会结伴去吃夜宵,直到熄灯前才回到宿舍。天一转凉,腐败的兴致并不随着气温的下降而降低:火锅啦,鱼煲啦,就连巷子深处的砂锅米线也成了人间至味,两人坐在简陋的桌椅旁喝完最后一滴汤汁才满意离开。
对穷学生来说,火锅算得了大餐,而另一种肠子锅因为它的廉价与份量,成为校门口长盛不衰的牙祭之选——当然,对于一些讨厌下水的人来说(特别是MM),吃这个无异于上刑了。所幸闺蜜们挑食者甚少,所以能够享用的美食选择面就要广得多。海口的常德肠子馆多半开在学校门口或是小吃店集中的街上,算不得大餐,正式宴请一般不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倘若三五好友相聚饮酒,情侣间用作便饭,倒是不错的选择。我没去过湖南,不知这种特色小吃移师海口之后是否还正宗;但它的热辣却满足着我们的肠胃。汤汁很浓,并无想象中的油腻,也没有因处理不当带来的不适味道:猪小肠要想做好,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据说这些老店都有自己的秘方。
肠子锅可以选择一些时蔬和豆腐宽粉之类作为配菜,下到汤锅里煮熟。与其说是火锅,不如说它介于火锅和干锅之间——肠子锅所用的容器不是通常涮火锅的炭炉或大汤盆,而是带有双耳的金属小锅,看起来很薄且“袖珍”——视觉的误差并不影响它的分量及品质。两个人点一小份,加一两种配菜,就着白米饭,往往吃到撑。由此看来,我实在算不得有追求的好学生。终日吃吃喝喝,读闲书听旧曲,自习室里睡昏昏。
肥肠同学,广西人士,体育全能,身形窈窕,皮肤白皙,只因某时谐音不幸得此绰号。我俩真正熟络起来要归结于大三整年宝贵的抢座经验——系里几位先生的课很受欢迎,前排座位有限,须得起大早去占位。这一占,往往还得把自己要好且志趣相投的学友都包括其中,我和肥肠君都属于早起的人,于是等大队人马进教室时通常发现前排的桌子上摆满了教材和笔记本甚至水杯,而我们的书包已经掏空。就这样,和肥肠君结下“战斗的友谊”,直到毕业后相隔两地,仍不忘煲长途电话粥。
考研前总在食堂相遇。我们属散兵游勇,系里没有安排统一的自习室,只得自寻出路备考,我和她并没有固定在相同的教室温书。距离考试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提交完开题报告她忽然来找我,大课间我们站在楼梯栏杆上一人抱一个水杯,任凭冷风呼啸。我们抖抖索索地约定,初试最后一科结束后一起去吃火锅。考完那天下午阳光格外温暖。回到寝室把文具袋准考证一扔,大家高呼“解放”,心里却像被掏空一样。两日的考试让我如行梦中,结束后依然缓不过神来。肥肠隔着窗叫我,出来吧。我略略收拾了东西,随她走出学生区的自动门。下午五点半,一月的夕阳透过椰子树巨大叶片的缝隙,拉长在校园的甬路上。校园异常寂静,偶尔有汽车从身旁驶过,烟尘很快消散。我问肥肠,人呢?
她不由自主地回头。我随之望去,原来我和肥肠走路速度都很快,大队人马已经被我们甩在身后。几乎每个坚持考完最后一场的人脸上都挂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神情。在我们的面前的是安静到时间几乎凝固的校园。
人潮加快了涌动的速度。安静在脚步中节节溃败。
手拉着手,俩人笑得前仰后合。
那一晚肥肠和我的战斗力超强,一桌子饭菜被我们扫得一干二净。肥肠家里姐弟三人,足够热闹,习惯于大姐角色的她不断把煮熟的食物送到我碗里,我有些局促不安。她把弟弟妹妹的事讲给我听,说起在老家年节上全家围炉的故事,让我不由地羡慕起来。肥肠点了清汤锅,两天下来我们被烤得火气甚大,只怕再吃麻辣就会把自己烧着。
那晚吃完饭我们去逛超市。寒假的曙光已然在不远处召唤我们,照例要带些特产回去。促销台上摆满了做成各种吉祥图案的糯米年糕,我顺手拿起一个,是染红的鲤鱼,十分漂亮。肥肠走路快,在前方招呼我,匆忙间我把鲤鱼放回了原处,至于那天采购了些什么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只能回忆起返回宿舍之前,我们在K记点了两杯饮品,相对坐到很晚。
于是那一日,不似夕阳的美丽夕阳,温情绵延的晚餐,便都凝结在我的记忆中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