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塞尔柯》--跨越冰原的英雄之旅
2006年拍摄的法国电影《赛尔柯》,讲述沙皇俄国时期不惧艰险、跨越万里西伯利亚冰原的小伙子迪米特里上访沙皇的英雄事迹。
为修建铁路,沙皇派属下四处征用马匹。期间,阿慕儿河畔的大公不顾百姓生活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激烈冲突,抢走马儿,并开枪打死了迪米特里的好朋友。正义感十足的中尉的小儿子迪米特里决定独自一人到首都圣彼得堡向沙皇反映情况。他要跨越一万多公里的遥远征程,穿越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脉和伏尔加河。他带着一匹漂亮的小灰马赛尔柯,信心满满地出发了。沿途跋山涉水、险象环生,迪米特里在冰雪荒原的严寒中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始终没有放弃拜见沙皇、替民申冤的想法,他凭着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坚持,当然还有搭载他、陪伴他许多个孤独日夜的忠诚小马赛尔柯。他的事迹经由一组搞皮影戏的说书人在戏院精彩生动地表演出来,加以渲染和称颂,由此迅速传播到俄国各处。迪米特里的行动感染了沿途百姓,一时间成为了传奇的英雄。 这部电影由法国筹拍,根据故事背景影片拍摄地点选在了异域的俄罗斯。故事中唯一的法国人是那个戏班子的主角,他是搞皮影戏的,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凭借巧舌如簧的本事,他把迪米特里乘马上访的故事说得绘声绘色,这个创意其实是他周围两个倾心迪米特里的蒙古姑娘的主意。她俩对这个勇敢可爱的小伙子心生爱慕,在舞台上临时更换了主题,一下子转到英勇的哥萨克人跨越冰原拜见沙皇的故事。法国说书人只好在戏台上继续她们对迪米特里的赞扬和崇拜,凭借他口若悬河的讲述,迪米特里的故事迅速在广袤的俄国大地上传扬开了。在小沙皇接见迪米特里之前,就从舆论上给这个小伙子营造了民众的支持。
戏班子的马车倒在雪地中,是哥萨克人迪米特里的大力气帮助他们把马车抬起。然后大家一起上路,途中迪米特里受伤倒下马了,说书人却不管不顾,后来给迪米特里医治的费用他也舍不得拿出来,都是两个蒙古女孩儿关心爱护迪米特里,坚持给他买药,最后出钱从治安官那里把小伙子保释出来了。说书人起初一副自私享乐、油腔滑调的言行,后来他逐渐佩服迪米特里的英勇举动,并鼎力相助宣传他的故事。说书人自己身上的正义感和良心也得到了启发和彰显。这个幽默感十足的滑稽人物作为影片的叙述者,很好地起到了故事的开端和收尾的作用,像戏院帘幕一样一瞬间拉开,开启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两小时后又完满地合上了,是戏中戏的安排。观众欣赏完影片之后有种畅快过瘾的感觉,故事结构紧凑、剧情紧张惊险,人物精彩,特色鲜明,结局完美幸福。 俊秀的美少年迪米特里为了正义必胜的信念,带着乡亲的希望和祝福,孤身一人骑着马儿,意气风发地向目的地驶去。这是一部洋溢着崇高英雄主义和浪漫骑士精神的历险记。他穿行在冰雪、大漠、高山、峡谷,什么也不能阻挡他,是的,他是勇敢的哥萨克人,真诚而不强硬,正直而不粗暴,公正而不卑劣。他相信“沙皇还得服从上帝”,正义一定能够得到伸张。
沿途的风景壮丽纯净,西伯利亚的皑皑雪山,马蹄踏过明亮结冰的湖面上咔咔的清脆响声,暖暖的红太阳透过高高的松林照在洁白空旷的冰原上,好一派北极圈纯美静谧的风光。路上热心的通古斯人帮迪米特里拉起了跌下山崖的好马赛尔柯。迪米特里勇斗黑熊,并与他日后的妻子——活泼大方的蒙古姑娘相遇了,他得到蒙古人的款待和尊敬,蒙古特有的马头琴和呼麦一起加入到宴饮祝福声中。他在惊愕地发现被群狼吃掉双脚的中国官员后,费力将冻僵的官员安葬在大树上。他在好心的俄罗斯妇女那里吃饱喝足后继续骑马前行。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积雪封冻的西伯利亚冰原上,草尽粮绝,迪米特里对饥寒交迫的忠诚好马赛尔柯拳头相向,破口大骂。后来他悔恨不已,对这匹受了伤的他心爱的马儿关切忏悔地安慰问候。在极端的生存环境下,内心的矛盾和焦灼,在无理凶狠地朝马撒气的一段戏中得到很真实很突出的展现。 本片的配乐也是为其加分的重要项目。小提琴、马头琴、二胡,以及一些拨旋乐器等东亚、中亚乐器的绝妙运用,每段都极富民族特色,优美静谧,具有东方民族淡泊悠远的审美趣味。这些风格各异又与影片主题连贯一致的唯美乐曲,跟随着赛尔柯历险的漫漫征程行进,和沿途每段迥异而美丽的自然风光一起,连缀起一段段惊心动魄、充满奇幻冒险的经过,生动地道地展现了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点,所有的选曲和配乐都非常成功精到。当然每段音乐悠然响起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年轻的北国英雄迪米特里勇往直前、飘然骑行在骏马之上跨越万里冰原的画面,多么潇洒飘逸的骑士,多么勇敢无畏的英雄啊!音乐的绝佳运用有效地烘托出影片浪漫诗意的英雄冒险精神,仿佛让观众也生发出这样的遐想:做个勇敢正义的哥萨克骑士,乘着骏马驰骋在壮美辽阔的冰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