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名将童年轶事||仲满敢跟父亲“叫板”坚持自己的选择
打开击剑名将们的成长故事册,我们便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这些优秀的行业佼佼者,都是从普通的家庭一步一步最终走向成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他们的父母,除了在背后引导与支持,更多的,还是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击剑名将们和父母一起奋斗的故事。
奔跑的少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仲满家乡——海安县北凌乡是全国闻名的“农民体育之乡”,50多年来每年都举办农民运动会,崇尚体育健身是当地农民的优良传统。仲满就是在这方“体育”水土上长大的。

仲满,1983年2月28日出生于仲洋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仲满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

那时候,仲满家旁边就是村小学。严冬的早晨,寒气袭人,老师们喜欢组织孩子们小路上跑步。其他学生都害怕这样的运动,比同龄孩子个子高出半头的仲满,每天却乐此不疲。仲洋村小学每年冬天都会组织长跑比赛,仲满连续好几年都获得第一名。
父母希望儿子当体育老师

仲满的体育天赋,让老爸仲明很快萌生了一个念头:送他去少体校,将来考个海门师范,当个小学体育老师。仲满父亲仲明说那时农村人对孩子的最大希望就是能跳出“农门”、捧个“铁饭碗”,他们让仲满进海安少体校,就指望他将来能考上当地的师范学校体育班,毕业分配能回乡里当个体育老师。
海安少体校成立的第二年暑假,在全县选拔体育苗子,同为北凌人的少体校副校长储华一眼就看中了还在上四年级的仲满。

同在选拔现场的北凌中学体育老师储兴也特别欣赏仲满的天赋,他却建议仲明带孩子去南通见见击剑教练黄保华。
在储老师的帮助下,仲明带着仲满很快见到了黄教练。在对仲满进行一系列考察后,黄教练让他们回去等通知。
可仲满一直没有接到通知,就只好去了海安少体校。
煤渣道上苦练长跑
仲满在体校练长跑的时候,练得很苦。仲妈妈说:“他一个月就要磨破一双鞋,这些都是面子很新,但是鞋底破了。”那时候,受家庭条件限制,仲满穿的都是十几块钱橡胶底的运动鞋,虽然心疼,但是没有办法,要想提高成绩,就要比别人跑得更多。

有一次仲满从体校回家,妈妈无意中掀开孩子的裤管,看到仲满的脚腕全都肿了,摸上去就疼,那是练得太狠了,但仲满不吭声,也不告诉父母。
最初的一两年,仲满的运动成绩进步飞快,但不久就遭遇了“天花板” 。这进一步强化了父亲仲明当初让儿子做个小学体育老师的想法。
饱含艰辛的“老飞鸽”
仲满家保存着一辆24飞鸽牌老自行车,仲满在海安少体校训练的时候,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来回奔波了4年。
由于家离市区远,也不通公交车,仲满就骑自行车来回跑,一般一个星期回来一次。“那时候孩子还小,骑自行车要走两个多小时,我们也心疼啊,但是没有办法。”仲满的妈妈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仲爸爸说:“有一次下着大雨,在门前的小路上,仲满骑车去体校。当看到孩子披着雨披,摇摇晃晃骑着车从泥泞的路上越走越远,他妈妈就哭了,我也哭了。”回想起仲满小时的辛苦,仲爸爸眼含着泪水。
这辆老自行车陪伴了仲满4年,在少体校4年间,仲满就是骑着这辆车风里来雨里去,尽管艰辛,但是他很执著。直到去了南通体校,后来到了省击剑队,这车才“退役”。后来家里买了摩托车,又买了面包车,但这辆老自行车依然是仲满父母眼中的宝贝,看着这车,他们就会想起儿子,想起儿子的很多往事。
改变命运的球赛
在小学快毕业的那年,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仲满的生活。那时候南通市举办篮球比赛,海安体校篮球队看上了仲满13岁就已超过1.80米的个子,把他借过去临时参加了一次篮球比赛。没想到,当时在南通市体育馆观众席上看比赛的有一对特殊观众,他们是南通体校击剑教练吴娟和同样是击剑教练的爱人黄保华。

在上场前做准备活动时,出众的仲满让击剑教练吴娟眼前一亮。吴娟一眼便相中了身体素质好、外貌清秀的仲满。而吴娟正是黄保华教练的妻子,她立刻叫来黄教练。黄教练说,似乎见过这孩子。
事实上,市体委连续两年给仲满发了录取通知,但很意外的是仲满一家都没收到。师徒之缘,一错过就是四年。得知是意外的原因,黄保华夫妇很快找到海安少体校领导,点名要仲满到南通学击剑。

让少体校领导没想到的是,仲满父亲仲明说什么也不让仲满去。“如果去南通少体校,毕业后是中专生,不分配工作,去读海门师范,毕业后是中师,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我起初的想法。”仲明说,“而且当时对击剑运动没什么概念。”
盛情难却,仲明最终还是同意了。
仲满“强硬”地坚持自己的选择
1998年,仲满开始练击剑。仲满升初三前的暑假,仲明得知儿子完全放弃了英语这门功课,觉得他前途一片灰暗,气得发誓让儿子重回海安上学,并立即去找少体校领导商量转学的事。为此,父子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仲满“强硬”地表示,自己不可能放弃击剑回来上学,如果回来,连海门师范也考不上。仲明只能作罢。

不久,教练又打电话征询仲明,是否同意让仲满由重剑改练佩剑。仲明再一次犹豫了。他觉得儿子练重剑时已经十五六岁了,比不上那些从小就练的孩子,如果改换剑种,前途更加堪忧。
因为仲满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教练明确表示希望把他向省队输送。仲明这才听从了教练的安排。

2000年,仲满进入江苏省省队,从那时候他开始每月有400多元钱的工资。当时家境并不好,仲满的父母总是尽量节俭,省下钱来满足仲满的需要。懂事的仲满没有乱花一分工资,他把钱全部存起来,到年底回家时,给家里每个人买一身保暖内衣。
“劳模”仲满是训练标准
在省队,仲满一直以勤奋着名,有“劳模”美誉。教练张双喜曾这样评价,训练要以仲满为标准。“仲满说累了,大家就可以不练了。”

俗话说,三岁看老。少年时代就知道刻苦、勤俭和孝顺,让仲满在击剑队的成长也是迅速的。在2005年他上调至国家队之后,随后便在世界杯A级赛意大利站比赛就赢得个人赛第三名。由此他也成为继陈锋、王敬之之后,第三位夺得国际比赛个人奖牌的中国男佩选手,由此跻身于国家队主力行列。
本文据扬子晚报、南通广播电视报 、新商报等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