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的晚年恭亲王形象赏析
似君非君、似臣非臣、君不君臣不臣
入世出世、出世入世、入不得出不得
晚清历史一直引人关注,慈禧太后、光绪、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人物也一直是热门的讨论人物。但是有一位人物,却受到相对的“冷落”,这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恭亲王奕䜣。
先简单介绍一下恭亲王奕䜣,奕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曾经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道光皇帝在四皇子奕詝与六皇子奕䜣之间左右为难摇摆不定,最后留下了一封在清朝史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极具特色的传位遗诏——“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传位遗诏竟然提及了两位皇子,一位继承大统,一位御书封王。唯物史观教导我们不要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历史本身也难以假设,我们无从得知如果道光皇帝稍稍改变心意历史将如何走向。但几乎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恭亲王奕䜣的才具远在哥哥咸丰皇帝奕詝之上;如果纵向比较,恭亲王奕䜣似乎也比之后的同治、光绪、宣统更适宜掌控整个王朝巨轮。
与皇位失之交臂后,奕䜣也因故被继任者咸丰皇帝所冷落,成为一名闲散王爷。但闲散一段时间后,咸丰皇帝突然又复起重用自己的六弟奕䜣。原来,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北京城岌岌可危,咸丰皇帝决定带着老婆孩子“木兰秋狩”,前去承德避暑山庄避避风头。既然没法做到“天子守国门”,至少得留个亲王在都城主持大局吧。纵览朝堂,也只有奕䜣才能担此重任。就这样,复起的恭亲王奕䜣送走了逃难的皇帝哥哥,留在北京主持和局。
但是没想到的是,逃难而走的咸丰皇帝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外有英法联军兵锋杀向都城,内有洪杨太平天国起义占领半壁江山,内外交困之下,咸丰皇帝精神与身体全部垮掉,在承德走向了生命的尽头。道光皇帝留下的特殊遗诏让人的遐想,但这种遐想仅局限于脑洞;相比之下,咸丰皇帝为自己身后政治格局的操作引发的影响就不限于“脑洞了”。
咸丰皇帝临死时,唯一的儿子载淳只有六岁,显然没有能力处理政务,必须挑选辅政大臣推进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咸丰皇帝的操作并没有起到稳定局势、消弭矛盾的结果,八大臣顾命制激化了两宫皇太后、恭亲王与肃顺等辅政大臣的矛盾冲突。这对矛盾以政变的形式得以最终解决,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䜣联手发动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打破了咸丰皇帝操盘创建的八大臣辅政设计,代之以“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新模式,恭亲王奕䜣也以全新的姿态进入政坛、进入中国历史舞台。
辛酉政变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恭亲王奕䜣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干,成为晚清洋务改革的“总设计师”,也俨然是满清政府的“准执政官”。但政坛的风云变幻让他又一次退出了历史前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之间的权力此消彼长、冲突逐渐加剧,1884年,慈禧太后发动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政变——甲申易枢,将恭亲王奕䜣彻底罢黜。自此,爱新觉罗·奕䜣的光芒逐渐暗淡,也为很多晚清历史爱好者所“冷落”。
但在我看来,即使是晚年被罢黜的恭亲王仍然在通过无形的方式影响政局。恭亲王本人对满清王朝走向的影响可能还要强于慈禧、光绪、李鸿章等辈。
甲申易枢后,虽然恭亲王离开前台,但是满清王朝还是延续了奕䜣的设计道路。“恭规醇随”,醇亲王继续沿着恭亲王的脚印前行,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名臣的改革大抵也没有跳出恭亲王画的框框。甲午战争失败后,割地赔款,王朝危亡、民族危亡即在眼前。短暂复出的恭亲王所作所为为人所忽略,但恭亲王的存在无形中压制了两种不安定因素。
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去世;同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正式推进。这两个微妙的时间点不是巧合。热血沸腾的光绪皇帝早已按耐不住想要施展拳脚,但是每次都被恭亲王死死抵住!每当光绪皇帝慷慨陈词,展示变法宏图时,恭亲王在一边沉默不语不为所动,以委婉而又强势的态度硬压着激进的改革派。恭亲王搬出“祖宗之法”压制皇权,不让光绪皇帝接见康有为等辈,恭亲王自身也回避与康有为的会谈已表明态度。直至临死之前,还告诫光绪皇帝“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光绪皇帝始终无法绕开这位老政治家。恭亲王死后,旋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幸哉?不幸哉?
激进的保守派之外还有顽固的保守派,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太后重新垂帘掌权,端王载漪等帝国保守派也开始在政治舞台上蹦跶。极度排外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央的默许扶持下逐渐壮大,整个王朝内部排洋斥洋风气弥漫。最终,伴随着义和团围攻使馆区、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签署,早已老迈的王朝又经历了一次“大折腾”。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指出——“恭亲王的死是一件严重的事……如果他还活着,或许不会有义和团乱事”,这个论点绝不是天马行空的臆想。反对激进改革的恭亲王一直是满清王朝改革派及对外理性温和派的代表,有“鬼子六”在,端王载漪等能否跨过自己的六叔惹出弥天大祸?恭亲王的存在,是激进改革派与顽固保守派都难以逾越的巨石,是消弭调和帝后矛盾的唯一力量,也是可以稍稍制衡皇权、后权的唯一力量。
“一般人认为如果恭亲王不死,可能会挽救国家很多的不幸”。可惜,历史没办法“如果”。前朝往事,帝后将相让人唏嘘。就像我们常用的词语“历史舞台”,历史是舞台,恭亲王曾在这个舞台上绚舞。但是反过来说,舞台也是历史,恭亲王在历史上扭动身姿,后世也有人在舞台上演绎历史,演绎“恭亲王”。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历史学专业学生,自忖无力拿捏起恭亲王这个历史人物。但是,剑走偏锋、管窥蠡测,透过“晚年恭亲王”这个影视人物形象夹带私货胡诌几句,既能自娱自乐,也可供喷饭取笑,未尝不是人生一件乐事儿。
今天的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几部影视作品中的“晚年恭亲王”形象,之所以选取“晚年”,一则缩小范围减轻工作量,二则我更喜欢“玩味”晚年恭亲王。铺垫太久了,直入主题吧——
一,《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的开播引发了一波“晚清热”,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物着实引发关注甚至吸了一大粉丝。相较之下,恭亲王的戏份寥寥可数。
剧中恭亲王第一次出现,是在李鸿章拜访戒台寺期间。背景是李鸿章推进改革焦头烂额、内外交困,不得已找到了“唯可共语者”——
“对持真境应无取,愿得身闲便做僧”(李鸿章)
“世情已逐浮云散,到头难与运相争”(恭亲王)
两位老人先赋吟两句有深意、有禅意的诗句,李鸿章调侃、揶揄又羡慕的给恭亲王打招呼——

“王爷,好清闲哪!丢下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不管啦?”
一笔点名恭亲王被废黜后的“清闲”生活,接着李鸿章又回忆恭亲王在英法联军入侵时候的手捧洋酒、雪茄的悠然姿态,让读者一下子明了,这个老头接纳“洋玩意”啊。
恭亲王先是和李鸿章私谈,语重心长的劝慰“少荃,别弄了”云云。可反复咀嚼这段表演,发现恭亲王并不是一意避世隐居,他把朝局、“爱新觉罗的天下”始终放在心上。就像聊天开始就提——“合资银行的事,被我那嫂子给驳回了?”由此可见,恭亲王并非到了戒台宝寺就“洞彻悟天”。交谈即将结束,恭亲王突然起身,步伐明显有了气势,宽慰李鸿章的同时又让他注意隐忧——
“朝政不可为,老黄历了,不算什么,你也不必放在心上。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咱们东边的那个邻居。”(恭亲王)
“日本?我倒是一直警觉着。可它要闹出个动静来,恐怕也不容易。”(李鸿章)
“万籁俱寂,却是最危险的时候啊。”(恭亲王)
联想后面的剧情再看这段对话,真的不寒而栗。相较之下,赋闲深居的恭亲王远比李鸿章老道深邃,一眼就能瞥见深海之处的潜在隐忧。但正如开始所吟的诗句“到头难与运相争”,李鸿章或多或少没有真正领会贯彻恭亲王的告诫,镜头一转又端着咖啡和慈禧继续“周旋”···
《走向共和》中恭亲王一共出场三次,除上面这段外还有“陪李鸿章参与朝会”“临终遗言”两段。虽然戏份不多,但都值得回味。
“陪李鸿章参与朝会”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朝臣汹汹,翁同龢等计划着对付李鸿章。恭亲王挺身而出怼了一波,客观上压制了倒李派,促进了稳定。一些细节也很有趣,如恭亲王刚刚入内,光绪皇帝满脸堆笑敬意满满连忙赐座等。
最后一段戏份是恭亲王临终遗言,内容不再赘述,有个镜头我觉得非常赞。《走向共和》剧中恭亲王第一次出现,是和李鸿章对话;第二次出现,是在朝堂上帮李鸿章站台,各种细节可以看出光绪对他的态度;第三次出现是临终前,值得玩味的是“恭亲王-慈禧”的关系。

剧中,恭亲王身卧病榻,慈禧太后殷切的端着药为恭亲王喂饮。但恭亲王执拗的把头扭到一边不搭理,慈禧太后的神情中有尴尬,但更多的是愧疚。宽慰两句后,慈禧太后再也忍不住了,拿出帕子强忍哭腔悲痛满怀给光绪说“皇上还有什么话,要对你六叔说嘛”。
寥寥数笔,也算是勾画了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之间的恩恩怨怨。终慈禧一生,恭亲王绝对是她最大的依靠,恭亲王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慈禧的难过悔恨之情在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我更想知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大逃亡。彼时彼刻,她会不会回想起四十年前,北京城里有一位英武的少年王爷如擎天巨柱般让人感到“踏实”。
二,《倾国倾城》
李翰祥执导、狄龙主演的电影《倾国倾城》中也塑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恭亲王形象。不同于《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突访引出恭亲王的设计,《倾国倾城》为恭亲王的出场做了很多的铺垫。

剧中,光绪皇帝与翁同龢、李鸿章讨论政事,围绕的重点就是太后专权、政事不可为。
李鸿章无奈的给光绪说:“太后,和太后一党的王公大臣。比方,醇亲王他老人家主持军机,竟连一点主意也不敢有,太后说什么是什么。满朝文武,谁敢得罪太后?在内,有总管太监李莲英;在外,有军机大臣孙毓汶。内外呼应,他们,都是太后的耳目。太后明是归政养老了,实际还隐隐的握着大权。”
翁同龢突然道“臣倒想起来,编修文廷式等屡次奏请启用恭亲王。恭亲王曾受过文宗的遗诏,让她节制太后。所以太后别人不怕,见他到有点顾忌。”
“可是,太后会肯吗?太后对恭亲王一向是敬而远之。本朝十一年跟法国在安南的战争一起,他老人家就被罢官了,一直赋闲到现在。”(李鸿章)
“恭亲王还有一股正气,还激烈!”(翁同龢)
“唉···皇上···唉···皇上”(光绪无奈的喃喃自语)
“今天,就算恭亲王出来。我们谁能,谁敢请太后不修园子不庆寿?”(李鸿章)
虽然只有寥寥几句,朝堂格局与恭亲王的形象已跃然纸。朝堂内外,慈禧太后独掌大权无人节制,似乎只有恭亲王才能稍稍制衡。翁同龢的一句话“恭亲王还有一股正气,还激烈!”不禁让人神往,恭亲王到底何方神圣有这么大力量?
但不久之后,恭亲王出场却让人哑然失笑——

真是一个病恹恹的糟老头子啊!颤颤巍巍不断咳嗽不说,还耳背的不行,光绪、翁同龢每给他说句话,老爷子就要侧着耳朵再问一句——“啊?说什么?”

这个恭亲王的形象与前面的铺垫形成巨大反差,老爷子的形象也是萌的不行,我们也不禁暗暗担忧,这老头还能节制慈禧?
不过老爷子虽然形容枯槁,但内心的激烈劲可却是没有一丝削减。他详细的询问丢了朝鲜的军事局面以及内部的政治局面,还鼓励光绪皇帝大胆的去干、去做!


糟老头子像被突然附身一般,瞬间语调提高疲态尽除,豪情万丈!恭亲王的一句话也摆明了他和慈禧的关系——“这个女人说怕,当然不会怕我。可是她多少总有点顾忌吧”。
接下来的剧情又给了恭亲王表现的高光时刻,老爷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嘴炮者,他实打实的和慈禧太后“切磋”了一番。
大太监李莲英飞扬跋扈,把满朝文武王公大臣不放在眼里,典礼期间甚至光绪皇帝等他。光绪怒火中烧,准备敲打一番李莲英。可李莲英是太后身边的红人,李鸿章、翁同龢见势不妙纷纷劝光绪冷静,千万不要惹恼太后——
“皇上,开恩吧!”(翁同龢)
“皇上,恐怕···”(李鸿章)
“这一来,事情就更大了”(翁同龢)
“皇上,他小人,不知怎么报复皇上。要是给太后知道,这事···”(李鸿章)
但这时候,恭亲王强势的站了出来。在恭亲王的有力支持下,光绪皇帝也下定了决心利用加罚重重杖责了飞扬跋扈大太监李莲英。

果不其然,杖责之后,慈禧太后匆匆赶来兴师问罪!慈禧太后满脸阴鸷,李鸿章、翁同龢、光绪等无不惶惶,担心太后发难。
恭亲王连续两次和慈禧太后接口搭话,想为光绪站台。但慈禧太后有意的岔开了和恭亲王的对话,回避了直接接触恭亲王,她的表情也反映出了对恭亲王的态度——



正映衬了前面说的“敬而远之”。慈禧不愿与恭亲王硬刚,客客气气,但也懒得见他,厌烦之情跃然眼角。
可独断专横的慈禧太后与正气激烈的恭亲王势必有不可调和的冲突,本剧也将二者的冲突推向了最高潮。甲午战争失败,面临割地赔款的局面,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开会商议,期间让光绪装病不得言语。
满朝文武要么附和太后,要么提一些天马行空滑稽非常的馊主意,又是恼怒又是无奈又感到可笑的光绪皇帝再也按捺不住,从病榻上跃起陈说自己的观点。慈禧太后暴起,啪啪啪抽了光绪皇帝几个耳光,还提及废帝之事。恭亲王再也不堪忍受,暴起强力输出一波——



看到这里,真是大呼过瘾!义愤填膺的恭亲王与低头啜涕的慈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比,飞扬跋扈的慈禧太后在恭亲王面前似乎也显出了女人的疲态,这份冲突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终结呢?
老迈的恭亲王由于情绪激动,一口气上不来突然晕倒支持不起。慈禧太后和李莲英见状,以君臣有别王爷不能在内廷龙塌休息为理由,派人将恭亲王送回府邸。光绪皇帝等本想阻挠,奈何这顶帽子太大,理由无可辩驳,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老迈的恭亲王在雨中远去。
恭亲王刚一走,慈禧太后就精神了。她用一席话惊醒敲打了被恭亲王气势带动起来的若干大臣——

“这个呀,是我们的家务事,用不着你这个外人来操这份心。我这个人呢,就是这份犟脾气,吃软不吃硬,什么来拿什么挡。别看我们吵,我们是一家子。”
虽是影视作品台词,但是意义深刻。慈禧太后与恭亲王有过蜜月期,有过龃龉期,但无论如何,终究是满清王朝的家天下。任何政见的冲突都打不破嫂子、小叔子这份亲缘,打不破家天下的窠臼。
剧中有一个镜头很经典,身体疲惫的恭亲王被强形抬回府邸。狂风暴雨,小伞遮不住风雨,恭亲王的身子也被打湿。老迈的政治家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无论多有才干多有雄心壮志,也难逃自然规律。小轿风雨中的恭亲王爷何尝又不是风雨飘摇中的满清王朝?独木难支,行将就木···

三,《一生为奴》
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中恭亲王以重要配角或不重要配角的身份出场,这部《一生为奴》又名《恭亲王传奇》,是一部以恭亲王为主线的传记式电视剧。
恭亲王由著名演员陈宝国饰演,剧中也是大腕云集。例如,僧王增格林沁由老戏骨王刚出演,慈禧太后由袁立出演。杜志国、冯绍峰、宋佳、王艳等知名演员也在剧中饰演重要角色。
恭亲王这个题材超赞,演员阵容也很强大。但整部剧作却着实一般。
痛心的就是这么好的一个题材被完全糟蹋,痛心的就是塑造过白景琦、汉武帝的陈宝国老师为什么要接这样一个剧本。整部剧剧本槽点无数,演员的表演也毫不走心,粗制滥造的一部作品。

作为陈宝国老师的影迷,真心奉劝大家不要因为主题和演员就去尝试刷这部剧。本剧既没有历史剧的厚重感,也缺乏戏说剧的趣味性,乏善可陈。
第四,《戏说慈禧》
与2005年大陆《一生为奴》相比,台湾1993年版本的《戏说慈禧》要亮眼不少。电视剧名为《戏说慈禧》,主要剧情明显有高阳《慈禧正传》的痕迹。本剧中恭亲王奕䜣由崔浩然饰演,整部剧虽说以慈禧为主线,但恭亲王戏份充足,也可以视作恭亲王的传记式作品。
高阳历史小说《慈禧正传》因各种原因没有收入戊戌变法前后情节,所以小说中晚年恭亲王的几乎没有。电视剧《慈禧正传》也做了很多删节,如甲申易枢、慈安暴毙等情节都没有出现,但可喜的是恭亲王晚年复出后的戏份还是很足。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和战朝局无人能把握。慈禧太后和满朝文武想到了被废黜闲居多年的恭亲王,期待老辣的政治家可以再起擦屁股。

当听到自己要被复起重用的消息后,恭亲王丝毫没有喜悦,他明白局势艰辛——“此时复起,何喜之有?”。身边的幕僚劝恭亲王乘势复起,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未倒;光绪皇帝也亲自召见,恳请六叔重掌军机,但均被恭亲王以老迈多病缠身拒绝。不得已,慈禧太后亲自召见,提起了英法联军入侵时恭亲王挺身而出,又提起了恭亲王照顾孤儿寡母对付分飞扬跋扈的肃顺···慈禧太后又是回忆往事,又是讲故事,最终打动了恭亲王出山。一方面,光绪与慈禧的诚意打动了恭亲王;另一方面,如慈禧所说,房子就要塌了,房主怎能无动于衷?恭亲王是满清王爷,爱新觉罗子孙,又怎能眼睁睁的看着祖宗基业毁于一旦。
恭亲王出山,果然不同凡响。先降服了帝师翁同龢,将满朝文武凝结成一股力量;又和日本公使小村在谈判桌上扳手腕。

弱国无外交,天潢贵胄的恭亲王在强势的日本外交官面前颜面扫尽。
经过这几番折腾,本已老迈的恭亲王很快就走到了灯尽油枯的境况。本剧在恭亲王去世后给了这么一段旁白介绍——
“有人叫他鬼子六,也有人说他是晚清最后的一个贤王,有人说他权欲心太重,也有人说他一心只为大清,还有人说他保守,更有人说它是最早的开明派,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西元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奕䜣终于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他来不急目睹紧接着发生的历史上的大变动。”
纵观恭亲王奕䜣的一生,似乎是爱新觉罗氏的一个“异种”,更像是晚清史上的一个矛盾体。与皇位失之交臂,但始终断断续续的职掌国家机器的走向;号称“鬼子六”,但又挣不开原生土壤的羁绊。《走向共和》《倾国倾城》《一生为奴》《戏说慈禧》等影视作品分别呈现了晚年恭亲王身上的若干特点,透过影视形象,我们能瞥到这位晚清政治家的风采。正如那句名言所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恭亲王”,一个充满矛盾却又鲜活异常的“恭亲王”。
附:
这篇推送简单介绍了几个影视作品中的晚年恭亲王形象,但是恭亲王这个角色在很多影视座屏中都有出现,也出现过很多可圈可点的“青年、中年恭亲王”影视形象,例如:
1, 张铁林版(《火烧圆明园》)

2, 俞立文版(《一代妖后》)

3, 张光北版(《两宫皇太后》)

4, 梁家辉版(《慈禧秘密生活》)

这些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有兴趣的朋友也推荐观看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学习是一个不断拔毛的过程(ID:laibamao)
欢迎扫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