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丁文江
近些年来,一股研究民国的热潮方兴未艾,史书、小说、影视剧都有呈现。对清末民初的一些学人事迹,今人或许过多赋予了浪漫色彩的想象与神往,而对他们求学、归国以后的经历缺乏深入的了解。唯有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和传记,我们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进而认识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内心,领会他们的人格与风范。
知道丁文江,是得自唐德刚关于胡适的两本著作《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于是,我对胡适代表性著作没好好读,转而读他的《丁文江的传记》。既然能让胡适写传的人,自然是很了不起的人。读完《丁文江的传记》,略知胡适口中“我的朋友”丁文江之一二,其人其事也让我产生了更多了解丁文江的念头。所以,读丁文江的《漫游散记》就成了一种延伸阅读。
《丁文江的传记》是一本概述性的传记,缺少详实细节的记叙,而《漫游散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书名虽叫“漫游散记”,其实也就五篇文章算是游记,其余二十篇文章都是记叙他的工作中所见所闻。在《漫游散记》中,周良沛先生写了一篇《书前》,细说了丁文江赴英留学的始末,算是给本书做了背景交代。
在去英国之前,丁文江15岁就已东渡日本,随后又远赴法国,最后决定留学英国。可见留学英国一开始并非丁文江的首选,而是经过一些波折和考虑,其中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学成归来报效国家的志向。在途经槟榔屿的时候,他与同行朋友李士毅会见康有为,并从他处得到资助。在英国期间,丁李二人同甘共苦,有钱同花。丁文江先是读剑桥医学,不成,耗费两三年,转而攻读葛兰斯哥大学。四年后学成,丁文江获得动物学、地质学双学位,即将归国之际,得到一笔补全官费,他爽快转让给还在留学的朋友李士毅。由此可见,丁文江视钱财如粪土的金钱观。及至1936年,他生病去世,身边余财也才三千元,还被老家来人索取。
此书前几篇就叙述初次游历云南,当时自英国留学归来,经过越南来云南,取道昆明回湖南探亲的故事。后面多数篇章主讲他任职北平地质调查研究所,到晋滇川勘探矿业、测绘地形、人类学田野调查等事迹,路途艰险,工作环境恶劣,有时还会路遇土匪。尽管如此,丁文江想的只是如何完成手上的工作,可谓筚路蓝缕,令人敬佩。
丁文江在世仅仅53年,一生却做了很多事,留学、教书、勘探矿业、地质研究、田野调查、撰写专栏文章,还非常关心时事政治,不时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形势,生前就已出版五部著作。用几个词来形容他的一生,就是繁忙简朴,极有担当。这些品质不仅在他身上,也在胡适等人身上都有体现,斯人已逝,其精神如星在暗夜——他们留下隐形的遗产是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
201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