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拍 6.4 | 宪友会:以“人民的名义”开启新世纪
光绪年间的维新运动失败后,原本的君主立宪派代表或死或外逃,君主立宪活动暂时平复。1901年元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将要实行新政,立宪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国外发表《立宪法议》,提出立宪的程序。一个名为“宪友会”的全国性政治组织成立了。

立宪党人以“组建一个政党”的名义在民政部备案,总部设在北京,而民政部竟然没有任何防备地批准了。当时的中国,连同皇族在内,很少有人通晓“政党”的概念,一个离心离德的“政党”将对执政者的生存产生多么大的威胁,无论是皇族还是立宪党人都不明白。几个月后,宪友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成为倾覆大清帝国的强有力的推手。
慈禧和光绪去世后,宣统元年各省咨议局成立。十一月中旬在时任江苏省咨议局议长的张謇倡议下,江苏、浙江等16个省的咨议局代表在上海召开联席会议,宣布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十二月同志会各代表入京,共发起三次请愿,十月初三日清政府作出小幅度让步,同意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同志会仍不满意,但遭到政府勒令离开京城,十一月初国会请愿同志会被迫宣布解散。

这时各地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决定在国会请愿同志会的基础上组建政党。1911年1月1日孙洪伊组织的谈话会上,代表们讨论党规、党纲草案,推举出临时干事40人负责成立大会筹备工作。参加这次会议的吴赐龄、李文熙、席绶等17人当场被定为临时干事。暂定党派名称为“帝国统一党”。

5月30日召开发起会,当时与会者有53人。此次会议正式将“宪友会”定为党名,大家推举谢远涵做临时主席,李文熙为书记。萧湘、袁金铠、康士铎、梁善济、陈登山、孙洪伊为临时干事,负责6月4日成立大会事宜。接着,会员推举出18个省和八旗的支部发起人。其中黄炎培等人为少数同盟会会员,说明宪友会乃是一个由立宪派为主,却兼收并蓄的开明组织,一切为了中国更为光明的未来。它对敌对派别的包容,体现出一个现代政党所具有的气度。最终历史亦证明立宪、革命二派的精诚合作,才推翻了千年的帝制,为苦难积弱的中国翻开新的一章。

▲艺是每日一拍 六月三日拍品
黄炎培 1943年致江恒源重要信札
信笺 一通一页
1943年作
28×20cm

款识:炎培、维钧同致敬。附笺物乞交许梅,夫人及希明伉俪均敬候。卅二,七,十七。
著录:《操觚—黄炎培致江恒源书札》第42-43页,国际书画名社总会,2017年。
说明:黄炎培等近代民主爱国自强人士,今日创立宪友会107周年纪念。 宪友会是清朝末年清政府承认的全国性合法政党,由谢远涵、黄炎培、马叙伦、孙洪伊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于1911年夏清末“立宪运动”时期。与同期的宪政实进会、政学会、辛亥俱乐部等同是中国首批合法政党。黄炎培、谭延闿、蒙经、郭忠清乃是会中少有的同盟会会员。在精神领袖梁启超的积极推动下,当时中国国内各地开始出现由咨议局领导者发起的,支持立宪的地方性政治团体。这些团体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宪友会认为,政党政治比官僚政治优越得多。官僚政治的长处是阅历多,经验丰富,但其政策多变,不如政党政治稳固,思想、步调不如政党政治齐一,而且只注意政治,不注意发展其它事业,对推动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不如政党政治大。试图加速立宪未成,却以此为契机组建起一个名为“宪友会”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作者简介:黄炎培(1878~1965),字楚南,又字任之、韧之、抱一,室名非有斋,上海人。工书法、诗文。1902年考中举人,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江苏都督府教育司司长、江苏省议会议员、省教育会副会长。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上款简介:江恒源(1886~1961),字问渔,号蕴愚,江苏灌云县人。191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江苏第二厅视学、省教育厅厅长等职。积极创办职业学校。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学校校长。
黄炎培先生成长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民族的苦难,国家的危亡,催促着他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1902年,他在南洋公学师从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蔡元培,受恩师影响,他从改革与生产劳动相脱节的传统教育入手,兴教育,办学堂。

1905年,在实业家杨斯盛的资助下,黄炎培先生创办了浦东中学,以“为国育才”为办学方向,邀请社会名流陈独秀、沈雁冰、恽代英、郭沫若及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来校讲学。该校教学质量之高,闻名遐迩,在当时赢得了“北南开、南浦东”的赞誉,培养出来的学生英才辈出。

1932年上海沦为孤岛后,黄炎培先生和职教社的先贤一起在上海法租界创办了位育小学,“位育”取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寓生长创造之意。当时,位育小学的《章程》明确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尊重儿童个性,满足生活需求,锻炼健康体格,激发爱国思想,助长创造精神,培养治事才能,提高作业兴趣,指导休闲活动。”这样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30年代上海的学校中极为罕见。

1943年,又创办了位育中学。该校先后走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英才,被誉为培养大学校长的摇篮,陈佳洱、田长霖、陈敏恒、陈秉衡、王生洪、曾繁仁、陈祖德、吴启迪、周家伦等皆为该校校友。
1945年黄炎培的延安之行可谓意义重大,他在赞叹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方的同时,用了三个晚上与毛泽东促膝谈心,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借此机会,他提出了一个在他心中困扰已久的问题:历史兴亡周期率。
“历史周期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在中国,极端的贫富悬殊是历史周期律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