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食物注入意象和角色自觉
最近看花滑,他们滑冰都是带意象的,想象自己置身于哪个wonderland扮演哪个角色。 像是羽生seime的意象就是自己置身于竹海,走过的路,花随即在脚边绽放。

看了营养的书,我觉得造成的后果就是对食物没有任何期待和幸福感了。食物变成了补充剂,我吃这个是为了摄入这个营养which有利于哪个机理。觉得身体变成了机器,这地方要机油,那地方要冷却剂。一生都要兢兢业业维护这个折旧中的机器。抱着这种价值观生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吧,我觉得挺好的绝不放纵 营养学中,食物加工程序越少,保留的营养价值越多。生吃,蒸,白灼…工业化加工食品。基于此,我老是缺乏学做美味的动力。美味有赖于调料和火候,这都是逆营养的。我很会作饭。只下锅放盐前都会想,一天5g盐,一餐2g,酱油里,挂面,豆腐干,海产里已含,这道菜还剩多少份额 自然,抱着严格的饮食观,我做的饭,都是没味道的。但是我已经能由衷地爱上食物本身的味道,清甜爽朗的蔬菜和菌豆类,猪肉和鱼肉质的醇香,各谷物自带的香气,会让自己的味觉灵敏又轻松。就像森林里一刻都停不下来的小松鼠一样,风吹草动都能迅速扑捉到。sadly我爸妈对食物本味的扑捉好比犀牛 犀牛鸟在身上啄钉钉也无动于衷。其实食物本身的芳香尝试之后就会感动于身体的轻盈。肠胃不用大功率消耗。而且吃起来真的清冽甘甜,觉得自己是个不油腻的喝露水的小仙子。建议大家用这个意象。
把快乐从食物上移开。拥有另外的快乐之源。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吃下去的都会长出来。因为坚持运动更难啊,从源头抓起是最省力气的。父母小时候没学过体育项目,不像我,打网球我还能不时体会到网球的乐趣以此坚持锻炼。父母从锻炼中是很难体会到乐趣的。
但是我想了一下,我的饮食观不具复制性。因为从小我就吃不了热气的,一吃负反馈过于及时。经过了十几年的强化,我在20岁之前才学会控制饮食让我最舒服。控制其实是假的,因为按捺欲望所需的精力并不会永远充足。舍弃欲望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所以为什么培养孩子最重要。因为养成好习惯,内化为日常的,就不用再在这个细节上消耗有限的精力。成为没有放纵欲望,在他人眼里克己复礼,实则自己根本不想去沾染的,有充足的理由坚持自己,出尘的人。是选择坚持、而不是用理性说服原始本能。克制欲望是要耗费精力的,勉强多了,精力耗尽后,人就会放纵弥补,重蹈覆辙。所以一开始就要内化。
而父母从小,饮食上从未满足过。童年饮食的匮乏已经深入了他们的价值观。所以时至今日他们的快乐还是需要饮食支撑的。不像我,从小想吃什么吃到超越期待。所以年轻时的欲望是要用一辈子时间去填平的么?都已经吃饱30年了。
感谢让我让我拥有控制自己进食的力量。1. 从小满足饮食欲望。所以我现在才能登上更上一层马斯洛的金字塔。2. 拥有至少能体会锻炼的乐趣的网球技术。3. 体质长不胖。 天生不能吃垃圾食品。4. 引导我爱阅读爱思考。5. 从小让我知道我是我们家最重要的宝贝,所以我才会这么爱惜自己的健康。你们的父母应该没让你们感受到强烈的,世间独此一份的爱,你们要好好爱自己。
虽然你们从未让我这么慎重地饮食。但是,这个方向肯定是你们指引的。而现在,我就会用我毕生的力量,让你们树立健康饮食观。爱自己、珍视自己。
本文献给我父母
饮食清淡指烹饪方式越简单越好,最好不放任何调料。抵制的只是调味料而非食材。不是指不吃肉。要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