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成为你实现梦想的工具
没有方向,赢在了起跑线又如何。
前段时间一部以亲子题材的印度电影,再次刷新票房新高。
影片的主角是服装店老板拉吉和他的太太米塔。这两人在印度算是“暴发户”阶层,为了让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决定送女儿去一流学校入读。
但这些学校录取要求非常严苛,入学考试落榜后,为了入学资格,他们甚至费尽心机放弃底线去扮演穷人,以致于引发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中国文化虽与印度迥异,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却有着不少相似点。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不知道是多少中国家长的心声。
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在孩子的背后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距高考还有多少天。
“起跑线”指的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由于这样一种认知,导致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就被迫卷入到了一场巨大的竞争比赛中。
他们要让孩子尽可能上最好的学校......家长们甚至从幼儿园、早教就开始为孩子做打算。
在他们看来,孩子越早接受好的教育,就更加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今后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先机与优势。

前几年赵薇演了部大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人物的设定和《起跑线》很像,焦虑的妈妈和心大的爸爸,只是中国家长面对的烦恼更多。
每年到了学校招生季,就会看到各种壮观的场面,很多家长都是通宵排队。有的学校一次只招100名学生,但是报名人数有几千人,录取比例是几百分之一,不比高考容易。
很多学校还会进行入学面试,不只是考小孩,更是考家长!
电影里拉吉和米塔为了过面试这关,特意找专业顾问来调教自己,从如何正确回答学校的问题,到怎么搭配衣服显得有品味都有讲究。
之前就听说国内有些入学考试会给家长做智商测试,最近在网上还流传着一份 “杭州某民办小学招生评分附加指标”,把对父母的加、减分项列的清清楚楚。
减分项:
老人带大的孩子、阿姨带大的孩子、家人身材偏胖、父母任何一方学历低于本科、父母均在阿里或医院等工作、父母任何一方年龄超过41岁。
加分项:
妈妈全职且本科以上学历、父母任何一方属公司高层人员、父母有海外学习经历或者父母职业为老师、公务员、律师等。
看完深叹一口气,只能对我以后的孩子说声抱歉,不争气的爸妈给你拖了后腿。
关于这份指标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去年有篇新闻,是上海的一位爷爷发了篇文章,他的孙子在入小学被拒,理由就是隔代抚养,校方认为老人带大的小孩会有性格缺陷,即使这位爷爷是退休的教授。
不管是印度还是中国,家长选学校就像去市场买菜,只挑人多的摊子。
电影里的公立学校无人问津,现实中也是如此。
其实如果你不想进名校,家附近总有个学校能让孩子入学的。但是家长都有一个观念,进入好的学校意味着孩子就会进入了上一层社会,而读差的学校则可能会让自己的孩子划入社会的底端。
电影里米塔每次在知道女儿上不了私立学校时都会抓狂,说着类似的台词:
要是不上名校,那她长大了就进不了名牌大学;如果简历上不是名牌大学,那她就不可能去外企上班了;要是去公立学校,就会学坏,要是学坏了,就会吸毒。

在她的观念里,如果女儿上不了私立学校等于吸毒,并且她对此深信不疑。
看的时候我觉得挺搞笑的,但仔细想想,中国家长把上不了好学校,考不上好大学和你以后会没有出息划上等号,这里面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这实质上是一种“不合理信念”。心理学上认为”让你感到痛苦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就像影片中的爸爸,他并不认为女儿上公立学校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同一件事情,两个人的看法不同,产生的心理感受就不一样。
不合理的信念有三个特征:
1、 绝对化思维: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例如我一定要成功,他一定要对我好。
2、 过分概括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以某件事来评价自身或者他人的价值。例如,如果我离婚了,就不会再有人爱我了。
3、 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没考上公务员,一辈子就完了。
很多人一直陷入“不合理信念”的泥潭无法自拔,下次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别急着否定自己。
先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觉察,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难受,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也会如此吗,是不是自己对有些事情的看法出现了偏差。
找到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及时的去纠正它。这不是让人去不切实际的想象,而是基于现实,理性的进行分析。
有人会说,你说起来容易,等你生了孩子试试。
其实我也想过,等我生了孩子之后,怎样教育他。我想,我也会尽我所能,给他提供好的条件。
但我也明白,好,是永无止境的。
温尼科特说:“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母亲,只要足够好母亲就可以了。”那我想教育也是如此,并不存在最好的教育,在能力范围内足够好就可以。
我们认为的“好”究竟是谁需要的,孩子还是父母?
影片最后拉吉说“你们用尽办法让他们入学,不是在帮他们,事实上,是他们在帮你们。”
孩子更像是一个工具,替家长实现未完成的梦想,成为家长在外面炫耀的谈资。
与其费尽心力去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其实更应该用心去感受孩子,看到他们的需要,这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
上大学时,我的一位老师说到她女儿,问她以后的理想,孩子正到了爱漂亮的年纪,平日还会偷偷涂抹老师的口红,她说,以后我想成为一个化妆师,给大明星化妆!
老师笑了,还支持了她,当时在我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我表姐去学了化妆,在家人看来就是没出息。
那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我看来,教育,是让孩子真正的成为他自己。
如果他想成为一个商人,挺好,但如果仅仅想当一个厨子,那也不错。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去帮助他找到自己人生的梦想,去拥有与这个梦想相匹配的能力。
人生根本不存在一条既定的跑道,成功也不是谁最先到达终点,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情,并能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
当然,我不会要求孩子要达到我所认为的成功,我希望的是,自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