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现在是2018年6月3日星期日,北京时间9时12分。
昨天忘了记一件事。
周五,海总管换了办公室密码,所以,又有人走了。
这回走的是设计,他可能没在日记里出过场,我也没给这人编过代号。
我司走人的一大特色是无声无息。
换密码的时候,他人已经不在了。
换完密码,BOSS把他移除微信群,然后公布新的密码。
这样,人就算彻底走了。
其实这事是有预兆的,前些天,BOSS拉他去楼下聊天。
我们BOSS跟设计有什么事要在外面聊吗?
当时我就想,这人可能是要辞职。
设计的工作应该不能缺吧,如果这样,二姐夫可能还要招人。
我对招人是蛮绝望的,目测二姐夫也好不到哪去。
昨天,二姐跟我说她好多了。
昨天,听Antonín Dvorák的《Slavonic Dance No. 2 in E minor, Op. 72》。
小时候学语文,老师常叫我们分段分层,我觉得这事还蛮有意义的,搞清文章的结构,对我们理解一个作品确实有帮助。
类似的道理在古典乐里也是有的,拿到一个音乐,不妨给它分段分层,拿《Slavonic Dance No. 2 in E minor, Op. 72》来说,我会把它分作五段ABCAD。
每一段都可再分,B段比较短,往下只能分一次,A段比较长,可以再分两次,最小的那一层是四个语句,有一种起承转合的感觉。
我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这个建筑是什么结构呢:
有几层台阶,柱子有几根,顶上有没有图案?
这不是抬杠,我觉得这比喻是有道理的。
这就跟书法一样,一提欧阳询,就说险绝,你能跟我说险绝在哪吗?
问这种问题不是抬杠,回答不了这种问题,是思考还不够。
个人觉得,古典乐的欣赏比书法、美术要难,因为古典乐对专注力的要求更高。
这是个时间性的艺术,你必须一路跟下来,如果中间跑神了或者没跟上,你就会错过一段风景。
《相棒》第七季第十九集,有一段背景音乐,这段音乐在中国叫《天国的女儿》。
我一直很困惑这个音乐的出处,网上的几个说法,我感觉都不是很对。
好不容易找到唱片吧,那唱片也是中国人胡来的。
这就像小时候听舞曲,接触了一堆莫名奇妙的东西,什么《深水炸弹》、《金色年华》……
许多年后,我才知道,所谓《法老王》,本名叫《Geordie》,既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是想怎么译就怎么译。
找一个音乐作品的出处那真是超级麻烦。
小时候,看电影《吉星拱照》,里面有一段歪唱,“两个人怎么能这么快”,这歌的旋律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但想了半天,就是不知道它套的哪首。
我猜它是一首儿歌,但常见的儿歌没有这段旋律,直到后来才意识到,这歌可能没有国语,然后才发现是《有只雀仔跌落水》,它又是从《London Bridge》转过来的。
这种事太多了,这是成功的,前后过了几年的样子,我脑子里还有好几段音乐,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出处在哪。
日常写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