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行路难》
我曾梦想写一本书,把盛唐那些诗人们的故事和诗歌写出来,让人们看到他们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发自肺腑,不论是雄壮的出塞,还是寂寞的宫词,不论是短小的绝句,还是势扫六合的古风,都是他们压抑不住的深情,是对大千世界的爱,对渺茫前途的梦,是对无常人生的期待。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无趣,却有幸生在一个伟大的年代,虽然这所谓的伟大转瞬即逝,但也足以让他们自由的读书、旅行、喝酒、交朋友,挥洒出中国最美的一页华章。不过,近年来解读唐诗的作者有很多,我不甘做这芸芸之一,又自知读书少,做不到更好,只好作罢。
前日诸事不顺,一位小朋友送了一张卡片“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知道她是鼓励我,但依然忍不住卖弄,告诉她李白其实写了三首《行路难》,这只是第一首的结尾,第二首的结尾是“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第三首,则是更加低沉的“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这样聊天显然是扫兴的。但是只有个人有了体会,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诗人的伟大,才能明白为什么说好诗是“以人人笔下所无,写人人心中所有”。单纯读诗并无大趣,只有把它和诗人的生平故事,和典故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好。
所以,中学生都能理解行路难的第一首,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时的茫然,是青春对未来无知的茫然,隐约有更远大的志向,却不知该如何去实现,但仍然情愿放弃这一切,哪怕“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要勇敢去闯。想想姜子牙72岁才出山,自己连27都不到,只要坚持梦想,自然没有到不了的彼岸。
第二首开头便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即使到今天,这也像是口头的抱怨,如何能成为名句?碰过壁的人会知道,在四面挫折之后,只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说什么理想,谈什么努力,都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谁都期待自己能遇到伯乐大干一场,可是心里也清楚,自己不是韩信,也遇不到刘邦,燕昭王的黄金台只不过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传说,所谓君臣千古知遇,真的是千年等一回。一辈子太短,一千年太长,等到燕昭王的骨头都烂光了,也等不到第二个,只好回家,各找各妈。
第三首是无奈的自我安慰,既然外面那么危险,索性不出门好了。屈原、李斯、陆机、伍子胥,他们有的实现了家国复仇、位极人臣的梦想,最后却死于小人之手;有的苦苦挣扎,却依然无法得酬夙愿,最后还把性命搭了进去。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当然比不上早早看开的张翰,“秋风起而归江东”,不但吃上了莼羹鲈鱼,更是完美躲过了大战乱。然而,谁能开天眼?当机会就在眼前的时候,谁愿意放弃?为理想而努力,本来就是人类生存的一大动力,如果连这点想法都没有了,和咸鱼还有什么区别?真正看开的是高人,更多的凡人可能不过是在给自己找退缩的借口罢了。
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然而酒从来没有给过他真正的快乐,真正的解脱。追求人生至乐而不得,假装自我解脱而不能,矛盾的交织,在这三首诗里泼洒的淋漓尽致,所以当人到中年,渐渐忘却把“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座右铭的年代时,不妨回头来把这三首诗连起来看看,就知道在人生纠结叹息的路上,我们永远不孤独,心里也许会好受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