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清唱剧《四季》by Ton Koopman、SSO & Amsterdam Baroque Choir
时间:2018.05.25 地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 票价:280 个人评价:★★★★
对西方古典音乐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古典音乐的起源、发展,包括在一些时期受到的发展限制,都与宗教、宗教音乐脱不开干系。可以说没有宗教音乐,古典音乐就不算完整。即使到了世俗化的时代,那些响当当的大作曲家的曲目列表里,都少不了一些宗教性作品。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作品在国内很少上演,即使上演,在宣传、介绍甚至字幕中,都被迫“去宗教化”。在国内听到一场宗教作品的音乐会并不容易。也因为如此,我对这场音乐会非常期待,早在去年上海交响乐团17-18乐季开票时就买了票。演出当天南京突降暴雨,冒雨赶高铁的我裤子、鞋子湿透,背包进水,包里的一本书泡坏,手机充电器阵亡——所幸没有迟到,包里的电脑也没坏。不清楚这是不是也算好事多磨。
海顿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他的宗教音乐作品似乎没有他的室内乐、交响乐那样的地位,数量也没那么多,但就我听过的一些,都十分精彩。他首次创作清唱剧(即《创世纪》)大获成功,也激励他创作了这部《四季》。《四季》的脚本创作《创世纪》同为一人,在音乐风格上也有所延续,但其中的角色却是三位农夫与众村民,脚本的主要内容也更多在描绘四季景色及人们在四季中的生活场景,捎带一些人们对神的馈赠的感恩——可以说相当世俗化(或许这也是现在国内能听到《四季》的原因)。《四季》也没有太多情节可言,所以,尽管上交给字幕的方位让人看着很不方便,但不看字幕影响也不大。
对于爱听古乐的人来说,Ton Koopman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次来华演出,他带来了他自己创办的合唱团,但同名的古乐团却没有带来,而是跟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有些遗憾。Koopman除了负责指挥,还在宣叙调中负责弹奏羽管键琴。如果有他个人的羽管键琴或管风琴独奏会就更好了,只听他摆弄两下宣叙调还是不过瘾。SSO之前没听过,据说近几年进步很大,水准还不错。但这场SSO的表现并不让人满意,秋的开场有一个乐句完全演乱掉,此外一两个音上的混乱也出现了两次左右。可以看出,乐团对这个作品的熟悉度并不够。管乐部的个人演奏能力倒是还不错,尤其铜管的音色还比较让人满意,反倒是弦乐的音色有待提高。听一位在上海的、对上交较为熟悉的朋友说,这次的乐团阵容很多主力没有上场,年轻人居多。或许这场的水平不足以代表乐团吧。(要真是这样他们给库普曼的待遇也太低了点儿?库普曼在北京的场次更惨,好像只有一个钢琴伴奏。)好在这场演出的合唱团和三位独唱表现相当不错,撑起了场面。对于难得听到宗教声乐作品的观众来说,人声的表现可以让人满足了。真希望如果库普曼有机会再来,能把他的乐团一起带来,弥补这个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