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属马。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称康熙帝。
康熙的父亲是顺治,祖母是孝庄太后,祖父是太宗皇太极,曾祖父是太祖努尔哈赤;儿子是雍正,孙子是乾隆。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启下,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大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创业同等重要。上继父祖鸿业,下开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同父亲顺治一样,康熙登极时也是儿童皇帝,太皇太后也要给他配备辅政大臣。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决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勋贵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四大臣辅政。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曾为太祖一等侍卫,四朝元老,功勋卓著,位居四辅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苏克萨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鳌拜之下。四大臣辅政之初,尚能不结党羽,和衷共济,实践他们在顺治皇帝灵位前的誓言。但是后来逐渐形成鳌拜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局面。
鳌拜首先拿苏克萨哈开刀。
事情的导火线是土地问题。起先,顺治初年实行圈地时,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圈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的好地让给正白旗,而另拨河间府一带次地给镶黄旗。这件事当时曾引起一场风波,但事过20多年,旗民各安生业,旧怨也已淡忘。鳌拜却旧事重提,让正白旗与镶黄旗互换土地,目的是讨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镶黄旗,而打击苏克萨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对,正白旗人诉告到户部。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不可,直隶总督朱昌祚以此举会造成数十万失业者而抗疏称其不便,保定巡抚王登联以圈拨扰民而疏请停止。鳌拜矫诏将这三位大臣诛杀。鳌拜借机又“一连七日强奏”,矫旨将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其子孙全部处死,并籍没家产。鳌拜肆无忌惮,专横跋扈,一些重大的朝政,在家中议定后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烨放在眼里。鳌拜目无君主,举朝震惊。康熙帝虽内心对鳌拜极为不满,在表面上却同其周旋。
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14岁。辅臣索尼援引先帝福临14岁亲政的祖制,疏请康熙帝亲政。康熙帝征得祖母同意后,允索尼所奏,不久开始亲政。亲政时索尼已死,鳌拜成了首席辅政大臣。鳌拜与遏必隆同旗结党,镶黄旗独掌朝政,既无意收敛,更飞扬跋扈。康熙帝同太皇太后秘商后,决定拔除鳌拜。但鳌拜为三朝勋臣,握有重兵,遍置党羽,不便轻动。
康熙帝便同索尼的第三子、侍卫索额图,在宫中召集满洲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天天演习“布库”(摔跤)。鳌拜以为少年戏耍,没有在意。一天,鳌拜奉召入内观看“布库”演习。康熙帝不露声色,命满洲“布库”少年将鳌拜擒捕,并公布其三十大罪。但康熙帝对鳌拜做出宽大处理,免于处死,终身监禁;对遏必隆仅革太师,后还公爵。这样处理,不仅一举清除鳌拜及其同党,而且稳住了镶黄旗。当时,康熙帝年仅14岁,而部署周密,沉着机智,处理得当,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怀谋略、临机果决的政治家风范。
此后,康熙大帝革除旧制,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山河一统,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创业容易守业难。
皇太极可以用一切有用之人,可用之才,可康熙,却得顾此失彼,安抚人心,牺牲一人安定百朝。
适 :合适,当初,只有康熙最适合皇帝职位。
对于嘉奖,对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收复方法,对于贪财之人,用财;对于忠义之士,想收复,要赐的是恩义。孝庄最擅长的就是驾驭人术,最难却是最有效的一项技能。
康熙 :为什么皇帝爱杀人?因为他感到危险的时候便会杀人。
康熙是个非常有危机意识和急于求成的皇帝。面对鳌拜,他害怕不能掌权,希望早点亲政,独掌大权,但其他人手中都写“废”的时候,只有鳌拜写的是“隐”;面对三藩之时,未听孝庄之劝,早早撤藩,引发三藩之乱,幸而得周培公平定,可事成后又听小人谗言而钳制周,令其郁郁寡终。
他是一个好皇帝,作为康熙时期的百姓,是幸福的。康熙是个十分重视民情的皇帝,民生民怨时刻放心上,亲笔写信给卖豆花的锁儿为父平反、每日熬夜为国土平安。有个那么为民呕心沥血的皇帝,自然是天福;可作为官员,有这么个老板,却实在不是件幸事。加班加点就不用说了,皇帝熬夜,臣子能熟睡吗?呕心沥血的干完正事后,还得面对老板的怀疑,一个不留神,功便成了祸。(《潜》中说的对,功劳太大,记得分给别人一点啊!特别是你的老板)
周培公:前线人壮烈的拼命却比不过后线小人的一句挑唆
周培公启用红衣大炮快要平三藩之关键时期,索额图的一句“功高震主”令康熙将他贬为提督,临终前也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大清,是个忠心的君子。可得志的往往不是君子。
这令我想到了《输赢》中的周锐在全力打订单之仗的时候,把他调到北京的上司却在背后暗算他,虽然身在前线的他心知肚明,可却深明大义的选择了继续抗战前方,而不反击后方。周培公的气节和他非常相似,佩服!可我想说,《输赢》中要不是玲是亚太BOSS的眼线,及时帮他平反的话,周锐能那么风光吗?而最后康熙要不是因为台湾危机的话,还会想到他周培公吗?还会帮他守夜吗?得失是相等的
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我总在寻找着他们的共同点,胸怀大志,心胸宽广,抉择果断,情感有自控。
最后看见康熙在容妃的棺前所言,一个男人的成功,为所承担的责任所要牺牲的太多太多。
康熙的父亲是顺治,祖母是孝庄太后,祖父是太宗皇太极,曾祖父是太祖努尔哈赤;儿子是雍正,孙子是乾隆。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启下,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大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创业同等重要。上继父祖鸿业,下开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同父亲顺治一样,康熙登极时也是儿童皇帝,太皇太后也要给他配备辅政大臣。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决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勋贵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四大臣辅政。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曾为太祖一等侍卫,四朝元老,功勋卓著,位居四辅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苏克萨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鳌拜之下。四大臣辅政之初,尚能不结党羽,和衷共济,实践他们在顺治皇帝灵位前的誓言。但是后来逐渐形成鳌拜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局面。
鳌拜首先拿苏克萨哈开刀。
事情的导火线是土地问题。起先,顺治初年实行圈地时,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圈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的好地让给正白旗,而另拨河间府一带次地给镶黄旗。这件事当时曾引起一场风波,但事过20多年,旗民各安生业,旧怨也已淡忘。鳌拜却旧事重提,让正白旗与镶黄旗互换土地,目的是讨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镶黄旗,而打击苏克萨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对,正白旗人诉告到户部。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不可,直隶总督朱昌祚以此举会造成数十万失业者而抗疏称其不便,保定巡抚王登联以圈拨扰民而疏请停止。鳌拜矫诏将这三位大臣诛杀。鳌拜借机又“一连七日强奏”,矫旨将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其子孙全部处死,并籍没家产。鳌拜肆无忌惮,专横跋扈,一些重大的朝政,在家中议定后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烨放在眼里。鳌拜目无君主,举朝震惊。康熙帝虽内心对鳌拜极为不满,在表面上却同其周旋。
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14岁。辅臣索尼援引先帝福临14岁亲政的祖制,疏请康熙帝亲政。康熙帝征得祖母同意后,允索尼所奏,不久开始亲政。亲政时索尼已死,鳌拜成了首席辅政大臣。鳌拜与遏必隆同旗结党,镶黄旗独掌朝政,既无意收敛,更飞扬跋扈。康熙帝同太皇太后秘商后,决定拔除鳌拜。但鳌拜为三朝勋臣,握有重兵,遍置党羽,不便轻动。
康熙帝便同索尼的第三子、侍卫索额图,在宫中召集满洲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天天演习“布库”(摔跤)。鳌拜以为少年戏耍,没有在意。一天,鳌拜奉召入内观看“布库”演习。康熙帝不露声色,命满洲“布库”少年将鳌拜擒捕,并公布其三十大罪。但康熙帝对鳌拜做出宽大处理,免于处死,终身监禁;对遏必隆仅革太师,后还公爵。这样处理,不仅一举清除鳌拜及其同党,而且稳住了镶黄旗。当时,康熙帝年仅14岁,而部署周密,沉着机智,处理得当,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怀谋略、临机果决的政治家风范。
此后,康熙大帝革除旧制,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山河一统,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创业容易守业难。
皇太极可以用一切有用之人,可用之才,可康熙,却得顾此失彼,安抚人心,牺牲一人安定百朝。
适 :合适,当初,只有康熙最适合皇帝职位。
对于嘉奖,对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收复方法,对于贪财之人,用财;对于忠义之士,想收复,要赐的是恩义。孝庄最擅长的就是驾驭人术,最难却是最有效的一项技能。
康熙 :为什么皇帝爱杀人?因为他感到危险的时候便会杀人。
康熙是个非常有危机意识和急于求成的皇帝。面对鳌拜,他害怕不能掌权,希望早点亲政,独掌大权,但其他人手中都写“废”的时候,只有鳌拜写的是“隐”;面对三藩之时,未听孝庄之劝,早早撤藩,引发三藩之乱,幸而得周培公平定,可事成后又听小人谗言而钳制周,令其郁郁寡终。
他是一个好皇帝,作为康熙时期的百姓,是幸福的。康熙是个十分重视民情的皇帝,民生民怨时刻放心上,亲笔写信给卖豆花的锁儿为父平反、每日熬夜为国土平安。有个那么为民呕心沥血的皇帝,自然是天福;可作为官员,有这么个老板,却实在不是件幸事。加班加点就不用说了,皇帝熬夜,臣子能熟睡吗?呕心沥血的干完正事后,还得面对老板的怀疑,一个不留神,功便成了祸。(《潜》中说的对,功劳太大,记得分给别人一点啊!特别是你的老板)
周培公:前线人壮烈的拼命却比不过后线小人的一句挑唆
周培公启用红衣大炮快要平三藩之关键时期,索额图的一句“功高震主”令康熙将他贬为提督,临终前也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大清,是个忠心的君子。可得志的往往不是君子。
这令我想到了《输赢》中的周锐在全力打订单之仗的时候,把他调到北京的上司却在背后暗算他,虽然身在前线的他心知肚明,可却深明大义的选择了继续抗战前方,而不反击后方。周培公的气节和他非常相似,佩服!可我想说,《输赢》中要不是玲是亚太BOSS的眼线,及时帮他平反的话,周锐能那么风光吗?而最后康熙要不是因为台湾危机的话,还会想到他周培公吗?还会帮他守夜吗?得失是相等的
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我总在寻找着他们的共同点,胸怀大志,心胸宽广,抉择果断,情感有自控。
最后看见康熙在容妃的棺前所言,一个男人的成功,为所承担的责任所要牺牲的太多太多。
-
小乔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07 23: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