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精析,加强学生“科研报告”类文章阅读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生英语阅读中的弱项“科研报告”类阅读进行深入解读和学情分析,并探索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改善和指导教学。
关键词:科研报告 结构 比较关系 实验思路
在英语高考中,对于“科研报告”类文章的理解一直是学生的弱项,也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深入研读了高考真题及其他相关练习中的典型“科研报告”类文章,总结出此类文章的语篇结构和行文特点。同时,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科研报告”类阅读的专项测试,仔细分析测试结果,并根据测试结果及“科研报告”自有的文章特点研发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科研报告”类文章特点:
该类文章一般以开门见山式开头为主,在文章开始就告知读者新研究的新发现。由于新研究结果一般都与大众的常识认知有异,作者会在接下来的一到两个自然段对新发现进行进一步解释。此时,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开篇的新发现可能不同,但传递的是同一个意思。
之后,作者会较为详细的阐述相关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过程。有时,还会提到其他相关实验或相关研究以增加文章信息的广度。
最后,一般会以新的进一步加强的方式再次阐述科研结果。
以下,笔者将对相关学生测试进行详细说明。
“科研报告”类学生初测:
语篇选择:科研报告二篇(文章来源:英语周报及高考真题)
测试结果:
学生对于结论性的题目完成度较好,对于科研报告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实验发现能够基本理解,并做对相关题目。但是,由于科研报告中一般会涉及到具体的实验过程,涉及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取,设置以及其设计思路,在给出实验结果时一般会涉及到有比较关系的句式,学生在这方面理解程度较弱,而针对这些方面设置的题目的正确率也相对较低。
启示及教学对策:
1. 关于“比较关系句式”:大多数同学对于普通的比较关系都能够准确理解。但是一旦设计到比较的方面,而且用的句式不再是常见的比较级或最高级句式,学生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比如,原文表达的是A比B在C方面强,而如果有一个选项是B比A在D方面弱,很多学生就会倾向于选这个选项。所以很多学生在读文章时理解了文章中比较关系的孰强孰弱,但是忽略了具体在哪方面比较。再比如,如果文章中出现了A is less unlikely to do sth. than B when… .或 A is no more… than B in… . 这样稍复杂的比较句式,学生理解程度也会下降。而这样的比较方式和这样的比较句型是科研报告的常见句式。
因此,笔者决定在一轮复习中,将语篇阅读训练和句型复习结合在一起,总结出特定文体的常用句型,并针对此句型进行集中训练,扫清学生在阅读中的长难句理解障碍。
2. 关于“科研报告中科学实验的实验过程及实验思路”:当文章开始描述具体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时,会涉及到实验的设计思路,涉及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也涉及到实验的变量和控制量,在这个时候,一些学生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学者就要弄清楚学生的问题所在:是语言上出了问题,还是思维上不到位。目前,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大多数学生是在“慢思考”方面出了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高考试题文章阅读量大,时间并不太充裕,因而很多学生有“读文章快,做题匆忙”的习惯。而且,目前数字化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的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能力也受到影响。而科研报告文体中的实验,正是需要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才能弄清楚原理和过程的阅读。
因此,笔者决定在进行科研报告的专题复习中,将“实验过程和实验思路”部分进一步细化和拆分,并根据具体情况参照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理清文章所涉及实验的过程及设计思路。同时,笔者将进一步分析文章这一部分的语言习惯和常用句式,争取在读前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扫清语言方面的障碍。
综上所述,“科研报告类”文章的确是学生高中阅读的难点,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双重考验。教学者只有自身深入研读语篇,并详细了解学情,才能有效的实施阅读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