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屏南知县杨宝吾与坑里渊源
康里古称坑里,清同治十年并屏南知县杨宝吾咏诗改坑里为康里。村之东向与垣坑往里和蕉城区淦山村交界,南向至山前坑与善溪村交界,西向至梅洋山与九洋周厝、天峰村交界,北向至横林坑直下透龙井桥与代溪镇之南山、天峰村和寿山乡的白玉村交界。距代溪镇10千米,距屏南城关53公,距屏宁二级公路11公里。

康里村历史悠久。唐时就有艾、黄、陈、彭、崔等姓氏居住,宋时又有郑、杨、吴、黄等姓迁入。方言中,“郑”与“顶”同音,这一带忌惮与郑姓同居一村,怕受不了他们“顶”,这完成可以看成是无稽之谈,一笑置之。然而如今的康里,其它各姓的确都不见了踪影,只有郑姓,如长在鸡髻峰石缝里的苍松,巍然不动,繁衍生息。康里郑姓颇为此自豪,写诗曰:“乱松荫里慧兰业,三百余家一姓通”。

宋朝末年,康里便是“长安里”的驻地。旧时的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宋时,乡村基本上是县下设乡,乡下设里,里下设都,都下设保。当时,康里所在的县——古田县的疆域不小于今天的宁德全市,而“保”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村,由此可知,“里”也是一个相当大的行政区域,不小于现在的乡。民国三年,屏南划六个区,康里为东一区公署所在地;后撤区设乡镇,在康里设镇公署。之后行政区划多次变迁,康里一直是乡镇级政府所在地,直至1956年。

▍内容来源:百度百科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