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的生命哲学
摘要:不同于儒家学说将人的生命纳入社会,强调人的生命的社会责任性和道德感的方面,道家学说更多地关注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存在。庄子立足于人的自然个体性来审视生命哲学,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脱离物的束缚审视生命,关注人的存在方式,书写人的无用和逍遥。
关键词:庄子;道家;生命哲学
道家生命哲学代表了先秦哲学中消极浪漫的方面。道家重视作为自然个体的人,主张“贵生”、“重生”,尊重个体人类的生命价值。以道为内在指向的哲学沉思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形上领域的道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强调了人在道中的存在。在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超越世俗眼光去审视生命、展现人的“无用”与“逍遥”方面,庄子力图以批判且重塑的思想,追问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展现出了超越物化和人性之本真的形态。
首先庄子的生命哲学更加关注作为个体的人,自然更加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庄子从“道”出发,阐释了万物平等以及生命广阔的观点。在《知北游》中,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 恶乎在?”庄子回答“无所不在” ,且进一步用普通和卑微的事物来形容道之所在,实际上也就是表明了道的无所不在。“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之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知北游》)。道之为本,蕴含生命之高度;道之无所不在,蕴含生命之宽度。从生死观的角度,庄子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万物之化生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的结果,故人的生死也都是由阴阳二气的变化所导致的。“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形也, 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 庄子强调探寻人性的去伪存真,个体生命应在道中像万物一样遵循变化。所以死亡也并不可怕,只是肉身又归于气中,重回天地万物之中。正如庄子所言:”夫大块载我 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大宗师》)意思是,大地承载着我的生命,在这世间劳作生活,而以衰老让我休息,以死亡来让我安息。体现了庄子十分豁达的生命观和生死观。
超越物和世俗概念去观察人的生命,是庄子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为物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 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 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 主宰、支 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 【1】,虽然儒家学派为挽救这种局面提出了仁政和道德建设等学说,但是仍然是立足于社会层面的善恶引导,并非出于个体关怀本身的角度。庄子认为人由于自身的浅薄和无知,往往囿于世俗的贫富、善恶、美丑的概念里。“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秋水》)从”道“具有的本根性、之上性、超越性和统一性来看,宇宙万物存在的一切差别,人世间的是非、善恶、美丑都是人自我分辨的结果,故以道观之,则鲲鹏高举,小鸟穿林,朝菌暮死,大椿千年,其实都是”道“的”物化“现象而已,故千姿百态的事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的生命变化也是如此:”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知北游》)。【2】在物质世界里,人会被各种标准和尺度所限制,但是在精神世界里,则不存在这种相对的标准。人非物也,不应当以相对的条件所约束,人在天地万物间应当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所以庄子的哲学也并非抹杀一切标准,消除一切差距,更不是给出以无知蔑视有知,以卑小消解崇高的哲学根据。只是在相对论的基础上更多地鼓励人的精神自由,人应当超越世俗和物的眼光去追求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特的价值。
人的无用源自庄子的忧生之思。"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至乐》),忧患与生俱来,成为生命本己的规定。因为忧患,生命才有免于忧患,追寻逍遥之境的内驱力。【3】在庄子看来,背离了大道的世间世乱昏象,此间生命背负重重枷锁,唯有成为“无用之人”,才能免于成为工具的命运,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人间世》中就记载了有“无用之用”的栎社树 。有生命的树,被谋划成为物,成为工具,成为舟船 、 棺槨 、 门户等等。成为有用的工具,生命便如同困于一方狭室内,只能通过被塑造成的工具之形活动。“世间所有困苦,惟以待用而起”。(张栩《庄子释义》,见严灵峰)无用,是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 , 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槨 , 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无用之用,不仅在于保全性命,而且可免除世间纷扰,如同栎社树一般,站在他者生命不曾有的高度去俯视万物。
如果仅仅只是摆脱了世俗的纷扰,全然掌握自己的生命,达到逍遥的境界还是不够的。就像背负青天,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看似潇洒,但还是有所待的。只有“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达到了逍遥自由的境界。 逍遥游的前提是物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作为个体的我处在自由的天地之间,与万物共存,展现了超然的精神境界。在这样的精神境界中,作为自在个体——人的存在方得以确认;同时逍遥之境的自然与自由的合一,与庄子理想中人性的真和美的状态相契合。至此,从“无用”到“逍遥”,人从生命到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自由与超脱。
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从幸福观的角度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
庄子的无用与逍遥
这是一篇应付中哲课程的学术垃圾,其中借鉴之处非常多,没有什么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