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巴为何摇了牛
历史:《宋案重审》
作者:尚小明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即将由上海启程去北京,却被刺杀于火车站。
宋教仁案(以下简称宋案)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到目前为止,它仍属悬案。其实宋案材料非常丰富:一方面,当事人应夔丞为日后免责,保留了相关证据,其中晦涩难懂处,均有注释;另一方面,应夔丞住在租界,案发后,这些资料被租界方截获,并及时公开,较大程度地保证了真实度。
深入研读材料,不难辨明宋案真相。遗憾的是,直到学者尚小明在百年后重新整理它们时,才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从未被研究者们引用。宋案本身不难破解,只因各方争讼,才成了“悬案”。
宋案之所以难解,因它与传统政治生态密切相关。
清末民初,政局纷乱,在具体运作中,袁世凯常有“戴着镣铐舞蹈”之感——他与副总统黎元洪、总理赵秉钧貌合神离,加上议会掣肘,故袁常靠“潜规则”办事。
“潜规则”办事效率高,但风险大。只是袁世凯本人即靠非规则手段,从落第书生逐渐爬上权力顶峰的,在此过程中,使“想做大事不能按常理出牌”的意识深入骨髓。于是,洪述祖出现在袁世凯的视野中。
洪述祖出身名门(先祖是清末著名学者、文豪洪亮吉,洪述祖的儿子是著名剧作家洪深),他为人贪狠,清末时因贪污被关押5年,身败名裂。可南北合谈时,洪又显现出过人才华。
在传统政治中,有所谓“坐轿子的不能抬轿子,抬轿子的不能坐轿子”之说,洪述祖因官声极坏,已失“坐轿子”可能,除全身投靠,无向上空间,而洪述祖的才能又使他足以成为“抬轿子”者。
于是,袁世凯将洪述祖收为亲信,让他密谋如何消灭宋教仁。
然而,非规范赋予的权力提供了寻租空间。洪述祖明知自己只是袁世凯的棋子,只有不断创造业绩,才能被重视,才能兑现出实利来。于是,他与上海流氓应夔丞相勾结。
应夔丞本是帮会中的小头目,胆大心狠,因民愤太大,急需一张权力的保护伞。二人一拍即合,共同立项,应夔丞负责落实,洪述祖负责说服袁世凯投钱,钱到账后,应夔丞将其中很大一部分回馈给洪。
这一高度不靠谱的机制令应夔丞不断提出惊悚项目,他假称找到宋教仁嫖娼依据,可彻底败坏其名声。其实所谓依据,无非是去日本出版一本泼污小说,再出口转内销。袁世凯初期果然入彀,但很快醒悟,在他不断追问下,洪、应被逼到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遂痛下杀心,酿成刺宋这一惊天事件。
重新审视宋案,会发现:
首先,这是一桩典型“尾巴摇牛”事件,不是拥有权力者决定事件走向,而是几名无关紧要的小人物握有决定权,体现出非规范机制的可怕力量。
其次,正是袁世凯本人,主导了这一机制,他自以为可以控制局面,结果玩火者必自焚。
其三,袁世凯之所以信任这一机制,因它能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不是袁将私欲置于公利之上,特别是袁亲自主导了宋案前半程,大祸本科避免。
其四,将公共事务托付给私人是一个逆淘汰机制,反而给了洪述祖、应夔丞等半流氓以机会。
历史充满偶然,但在每个偶然背后,都蕴含着必然。从长远看,按规则出牌符合袁世凯、洪述祖、应夔丞等人长远利益,可私利却遮蔽了他们的理性。他们自以为得计,可从后果看,其实他们集体做了一件蠢事,他们得意洋洋地将人们推入深渊。
历史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启示后人,所以每次重新审视历史,都给我们带来全新智慧。而这,正是这本爬梳细密、功力深厚的《重审宋案》的价值所在。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