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祎:现在主旋律影片是螺旋形上升,引领了一个高潮
*为什么说老一辈纪录片人的精神最鼓舞?
*为什么说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是她创作的源泉?
*为什么如今主旋律的影片能够票房口碑双丰收?在这背后有何历史背景?
我们跟新影厂的获奖导演赵祎聊了聊。
5月6日,由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与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金红棉影展“红色文化”主题公益展映活动,在广图展映了一部献礼中国共产党建立95周年的文献纪录电影《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

不少观众看完都意犹未尽,围着导演请教问题。

针对这部备受欢迎的文献纪录电影,和现在主旋律电影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现象,我们跟导演赵祎聊了聊。
广州节: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之后,你对延安精神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
赵祎:
感悟到的不仅是红军精神,而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作为一个纪录片人所传承的精神。当初我们之所以能有机会创作这样一部电影,基于我们机构的前身是延安电影团。
我们延安电影团老一辈的纪录片人,在延安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在战争枪林弹雨的条件下,拍摄了大量延安时期的素材,记录下延安时期那些珍贵的历史镜头,才让我们今天得以创作《砥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

文献资料
这部电影,不仅是我们向建党95周年献礼,也是几代纪录片人对延安素材的积累的汇聚,是几代纪录片人穿越时空共同向党的生日献礼,同时也表达了我们这些纪录片创作者对老一辈纪录片人的一种怀念和崇敬。

广州节:那老一辈的纪录片人带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呢?
赵祎:
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胶片。他们为了弄一点点胶片都要从上海、从大城市辗转送到延安,等到延安的时候就只剩下很少胶片了。
那个时候很多药水运到延安的时候都过期了,老一辈纪录片人是用过期的药水留下了今天看到的影像。
而且在辗转过程中,他们要留存这样大量的视频、照片、声音。这些纪录片人就是这样背着这些素材,一起辗转,一边记录一边保护素材。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这些素材的时候,我们会想,我们虽然在拍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有先进的设备,有全球同步制作的方式,就觉得没有理由不去拍一部片子,或者拍好一部片子。看完了那些珍贵的素材之后,会让人有一种切身的感动。

广州节:你拍摄了很多历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可能有观众会觉得文献纪录片会不会很无聊,像看历史书一样。你是怎么看的?又为什么会走上这个职业道路的?
赵祎:
我大学实习的时候,有幸加入了做文献类纪录片的团队,有幸遇到了很多做片子的前辈。比方说当初做《小平,你好》的时候,高峰老师、陈晋老师、徐海英老师,李向前老师,陈光忠老师,还有现在的郭本敏总编辑,等等很多纪录片界的领军人物。
他们的工作精神、工作态度,还有他们对创作的这种认真,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纪录片创作。这是一种偶然性,然后走到了创作的道路上。

原先我们也觉得,是不是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很枯燥,但是他们让你觉得,其实这种创作可以把真实的历史还原,而且他们对于历史的解读会给人一种心灵的震颤。
我自己进入这个行业已经十几年,好像当初进来是个偶然,而现在已经成为必然。
首先,我自己先被这些历史给感染,自己被这些精神所感动,也有很多话要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可能比别的影视作品更需要情怀,更需要保持一种冷静的心态。她是主旋律,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因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创作的队伍中,也有越来越多作品面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

广州节:你怎么看待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节展上竞争的优劣势呢?
赵祎:
文化自信吧。我们有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我们有很多我们独特的优势。我们作为纪录片人,应该更好地去传承,就像上一代纪录片人影响了我们似的,不断地坚持,不断地创新。
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纪录片人,在国际节展上拿了很多大奖,也很有影响力。包括像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也是国际节展,形成了很好的国际和国内的互动交流。
我相信当这种交流不断地加强,相互影响,我相信我们也会成为国际主流节展上很有发言权的一员。
广州节:对比国外HBO、网飞他们出品的纪录片,都是比较大片式的做法。而国内做纪录片的很多都是做编导、记者出身的,他们的作品要么就是纯纪实,要么就是比较像电视栏目的,而且题材也出现了雷同的情况,你是怎么看的?
赵祎:
十几年前我们涉入到纪录片这个行业的时候,几乎是没有市场的,那时候甚至是没有交易的。其实经过了那么多年,现在纪录片市场渐渐培育起来了,纪录片也有了销售的价格,我们也开始与国际接轨。
以前纪录片只是纪录片人的事情,现在演艺明星也开始做纪录片了,很多知名的故事片导演也做了很多很好的纪录片,这些都是纪录片发展的表现。
而且未来,我们的团队也在多元化,我也希望团队的人能设计很多的方面。
我们团队的总监制、艺术顾问、摄影指导他们不仅拍纪录片,也拍电视剧、故事片、广告,团队成员也跟像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导演拍故事片;创作团队的成员也会涉及到网大、网剧,我们的各个工种也是开始交叉,甚至是跨行业去做。
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纪录片的创作。或许有时候我们还没有脱离传统纪录片的创作的模式,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去做纪录片。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对于纪录片的市场和未来。

广州节:去年有几部具有红色元素的影视作品在院线的票房有不错的成绩和口碑,你是怎么看待这些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未来的发展呢?
赵祎:
这些红色题材影片是主旋律影片,他们现在是螺旋形上升,现在是引领了一个高潮。其实我们回顾过去,也有很多主旋律的影片是脍炙人口的。像《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电影都影响了几代人,是一种长青的艺术形式。

作为主旋律影片,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片子做得更好看,让更多的人来看,寓教于乐。现在是在国内票房很高,将来可能还将创作出在国外也很受欢迎的主旋律影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广州节:国内观众跟国外观众的观影需求和口味可能不太一样,你有研究过吗?
赵祎:
我之前采访其他嘉宾的时候,也是比较高知的,他们还跟我要之前创作的主旋律的片子,包括像延安题材的,包括像毛泽东题材的。他们觉得历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甚至对于他们的本专业,对他们进行企业的管理,历史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纪录片包括这种文献类的,因为它是以事实去讲话,帮助你去梳理历史,它不仅对专业人士,对很多观众都是很有价值的。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影响观众,需要去告诉观众:你通过快餐文化,通过网综你可能得到的短暂的快乐;而你通过这些节目,你将得到的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