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老舍与鲁迅
开篇
鲁迅和老舍都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以杂文见长,极具战斗力,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老舍的文学作品以小说和戏剧为主,通常语言幽默、京味十足,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
鲁迅在《鲁迅全集》里提到老舍,一处是关于写北平的,说“他地方色彩太浓”,一处是关于人物创作的,说“他是林语堂创造的那种幽默理论下头的一个人物”,这两处都是评判,这就有意思了。老舍呢,却对鲁迅崇拜得要命,一辈子都说鲁迅的好话。
美国有个文学理论家叫王德威,他说“中国现代文学是两条路,一条是鲁迅的路,一条是老舍的路,两条路的目的地是一样的,都是打倒旧社会,打倒旧制度,救国救民。鲁迅走的是讽刺的路,老舍走的是幽默的路,异曲同工。”
同时代的作家,他们笔下的人物自然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今天就截取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老舍的《骆驼祥子》进行分析。
正文
第一:阿Q和祥子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觉得可以套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就是“幸福的人生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同”。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关于底层人民的描写,比如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悲催世界》,比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比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大文豪都执着于描写这些小人物?因为底层人物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变迁,能够揭示最深刻的阶级斗争,以及真实人物的复杂个性。
国内社会学家为“底层”的内涵做了界定,有“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我们又称其为弱势群体。
阿Q和骆驼祥子无疑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无权无势,连谋生都极其苦难。祥子十八岁,身材高大,以拉车为生。阿Q呢,没有固定职业,偶尔给别人做短工,用着的时候别人会想起他,用不着的时候,几乎不会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就是这两个小人物,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仿佛逃脱不了的命运,如枷锁般牢牢锁住自身。
第二:阿Q和祥子都有一种乐观的态度
虽然阿Q和祥子都处于社会最底层,都被社会压得喘不过气,但是他们其实是乐观的。阿Q乐观吗?是的,他当然乐观,他出身贫寒,受尽欺压凌辱,却还是想出了“精神胜利法”,旁的人想不出,偏偏他想出了,我都差点叫他“哲学家”。如果放到现代,他肯定是一个非常棒的心理学家,懂得适应环境,懂得自我安慰。如果没有他自己发明的这套方法,说不定他早就自杀了。
祥子也是乐观的。祥子是一个善良淳朴的青年,而且比阿Q更进一步,他热爱劳动,试图通过拉车创造美好的生活。怎么看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青年,放到现在,不是创始人,也是公司白领了,生活是自然不会差的。可是在黑暗的旧社会,他的理想是永远实现不了的。一次次地被打压,一次次地夹缝中求生,车没了、积蓄没了、老婆没了,未出世的孩子没了、家没了,这么多打击,不是常人能够遭受的,所以说,他也是一个乐观的人物。
第三:阿Q和祥子都有各自的小缺点
如果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老好人,这样的人物恐怕没人会相信,没人会买账。生活不是救世主,也没人是圣母,这样完美的角色不具现实意义,大家一看就会说“切,这是假的。”所以,每个生动的人物都是有缺点的,品德高尚的人有一点点小缺点,会让人觉得他非常可爱,更乐于与他相处。而像阿Q和祥子这样的底层人物,小缺点不断,则会让人产生同情的心理。谁不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谁不想培养优良的品格?可是,社会阶层和教育环境却让人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这是不可避免的。
阿Q爱占人便宜、乱吐口水,还偷钱,甚至欺负小尼姑,他说“秃儿,怏回去,和尚等着你……”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阿Q正传》第三章),通过这样做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将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别人身上,何其痛苦,何其可怜!
祥子虽然是个热爱劳动的好青年,可是一直被生活戏弄的他,也逐渐开始游戏人生,吃喝嫖赌、到处骗钱,成为了“城市垃圾”,这样的反正更让人感叹,更让人心生怜悯,他明明不是这样的啊!活生生被生活毁掉了!
结论
以上比较了鲁迅和老舍两篇文章中的阿Q和祥子,他们虽然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可是却遭受着同样的被嘲弄的命运。我想,两位文学巨匠创作这两个人物的初衷和目的是相同的,就是揭示封建社会的残忍压迫,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祸害,揭示旧社会的黑暗。我们每个人都想掌握命运,必须依托大潮流为背景。就像水要向前流,就需要大海和高山;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需要公正和谐的社会,我想,现在就是这样的社会。
参考清单:
文章:舒乙、王进,“舒乙忆老舍:鲁迅曾两次提到老舍 两处都在瞧不起他”, 2014年,北青网-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