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老板最烦听见就是三个字:价格战!!!
一入餐饮深似海,摇身一变成土鳖。网上常有这么两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餐饮这一行薄利多销。不知从何时起,两句经典名言坑死不少餐饮老板。
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为那些老字号准备的名言,而薄利多销针对那些刚起步小餐厅,为什么餐饮老板脑中还常叨念这两句?

受于常识影响,惯性思维在干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中国餐饮行业现状如何?大批不懂创新的餐饮老板开始打价格战。店里什么汤水免费、小菜免费、薄荷糖免费,似乎就差饭菜免费了。
之前同学聚会去一家饭馆,听见老板一旁诉苦道:“现状餐饮行业太恐怖了,送这个送那个,还要提心吊胆的维护顾客的关系,太累了,还不如给别人打工。”
接着老板摇摇头,叹了口气:“我也不想这样做啊,你看同行都这样,不跟着学,别人店里满员,我们店里没人,没办法只能跟着一起做。”
回归“薄利多销”一词,现在多数小餐饮店为了吸引顾客,一个劲的降低价格卖,导致同行不得不降低价格与其征战市场。
到头来双方摸摸口袋,发现受害者还是自己,价格战可不能打!
低价对应的是量,当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形成多销的现象,可问题是到达什么程度才能维持日常开销,拿什么来做到薄利多销?压榨员工还是降低食材成本?还是……

即便多销成功,顾客对餐厅的评价会是四字“物美价廉”,餐饮老板想要走远就有点难了。
在构建一个品牌上,没有一款廉价品牌得到消费者青睐的。多数消费者已形成惯性思维=名牌是奢侈的,贵的品质才好。
举个例子:在经济富裕的情况下,一份8元炒饭和一份10元炒饭,你会选择哪个?
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早在之前运动品牌李宁是中国知名品牌。

后来出现定位问题,将市场突然转向青少年,而原本受众群体是30-40岁中年,180°急转弯导致销售量整体下滑,甚至出现危险信号。
原本有望成为世界大牌,就这样被挤下。
不仅如此,失去品牌意味着失去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将任由市场宰割,陷入恶性循环,就像马太效应。
价,格,战 又是什么时候出现?
“咦,这家青椒鸡蛋盖饭只要8块诶!”在消费者眼里,价格是敏感的数字。吃饭当然是越实惠越好,怎么便宜怎么来,穷得只能吃便宜的,你还要我怎么样~

餐饮行业不是福利院,不能每天绕着顾客转,更何况老板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价格战除了能吸引顾客,还有一点就是掩盖某些不足。
不想服务顾客怎么办?价,格,战!
环境条件一般怎么办?价,格,战!
饭菜没有特色怎么办?价,格,战!
为了能够讨好顾客,无条件对应和满足一切需求,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俗话说的好,顾客就是上帝。
殊不知上帝在吃饭的时候,他们难上笑嘻嘻,心里其实在挣扎着:什么饭这么难吃,等有钱了再也不吃便宜货了。
更何况还有一些奇葩的顾客,他们想这免费、那个免费、还想你能和你扯扯家常,顺便让你打个半折。
作为老板的你,上面都是顾客的真实想法,你能接受吗?

换个思维方式,提升店内整洁度、改善服务、选用优质食材,并相对提高价格,顾客层次水平提高了,自然杜绝劣质的顾客。
高价?怎么样让顾客心甘情愿的接受呢?简单来说让顾客喜欢产品,满足顾客对产品一切幻想。就产品而言,就是附加价值。
附加价值分为3种:
1、提高价值;(提高附加值)
2、知道价值;(让顾客知道)
3、展示价值。(主动去展示)
一盘菜20元成本也就9元左右,卖100元正常,卖200元显然有些难,谈何500元。不能突破的不是顾客的思维,是厨师及老板的思维。
你不信不代表没有,你不认可不代表别人不吃。
西湖龙井招待G20国宾,“狮、龙、云、虎”四大字号,明前一共三天的采摘时间,头采只有4斤半的鲜叶,只能做出1斤干茶。

再经过筛选、精制,每斤干茶,其芽头约在2万个左右,价格呢自己百度吧,否则又说姗姗胡扯了。
明前龙井,什么概念,一杯茶泡了一辆车就没了。
菜系一旦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就之前了。如:引用国外食材、某某大师亲自掌勺定制,附加值更高了。
再来个刺激的,某大师金盆洗手后,重出江湖,只做一道菜限5人品尝,你觉得这道菜值多少钱?

首先,你需要让顾客知道产品的价值。像红酒一样你搞个1990年的雪碧,滋啦一声打开,顾客并不知情,知道一定会投诉你。
展示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广告,要主动!在点菜区制作牌子,上面温馨提醒顾客,某菜排行第一,销售xxxx份,霸占擂台xx天。
餐饮行业里有一句话:越有效的广告越简单,不玩文字游戏,不玩任何套路。
【有趣、有料创业资讯,相约微信公众号:商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