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把菜刀
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在扇子拐街北头叶家香姑娘的服装店没有开张之前,整个扇子拐街上的人,他们出门的面子服装基本上由两家裁缝店包揽了。南头和北头各有一家,南头的朱裁缝,北头的李驼子。李驼子讲南边话,朱裁缝讲华容话,其实他们都是同一个村的华容人。
朱裁缝个头不高,“青年头”,圆脸上长满了雀斑。她的娘屋在离扇子拐街上几里路远的保卫小学旁,朱裁缝的父亲也是一名老裁缝。朱裁缝手艺不错,所以她这里的生意比刘驼子的好很多。
朱裁缝家的劳力,虽然是个不到一米六的矮矮个子,头脑却特别灵泛。算盘打得叮当响,平时在南北两头干些倒卖些棉花稻谷什么的营生,在外面跑的时间也不少。朱裁缝一家住在煤场白股长家旁的李家旅社隔壁,靠近华南渠上扇子拐大堤的出口旁边。只要推开向北的窗户,便可以很方便的看到藕池河船上人的面目。
在南头和北头的码头没有地方停靠时,李家旅社和朱裁缝家旁边的小便梯就是一个很好的泊点。这里很方便和船上的人打招呼。
从船码头上上下下的人,累了便会到李家老板娘旅馆花一两块钱喝一碗热茶,歇一歇脚再住上一晚。走前门就要绕过朱裁缝的门口,如果是走后门上来的话,只要把小船划到屋后的柳树下。船上的递上一支竹篙,岸上的只要拽一下就好了。
李家的劳力是个典型的老实巴交的人,每天早出工,晚睡觉。背着一把锄头,守着三里外老生产队屋台子上的几块旱田团团转。回到家里坐在一边,半天和人也说不上一句话。
两家相安无事多年。
有一年,某个闷热夏夜的晚上。扇子拐街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朱裁缝和李家旅馆的老板娘俩人面前都围满了人,俩人蓬头盖面都在自家的厨房里,拿着菜刀狠狠地剁着砧板,砧板上却空无一物。她们嘴里用尽了最大的分贝叫嚷着骂那些最让人难以入耳的话。谁也无法让她们停止,直到围观的人一个个打着哈欠渐渐散去,她们的嗓子也哑了差不多两天。
那一晚有些闷热,不见船上的人下船。
那一晚,双方的男人都在家里,他们默默地喝了一通宵的闷酒。
后来,这场闹剧以朱裁缝一家搬屋到北头的粮管站旁而告一段落。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当年在扇子拐的人也没有搞清楚,她们当时的这种举动到底为哪般。但是扇子拐的这个笑料,却一传就是几十年。
节选自《扇子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