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的新生活
近日,中国“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上海发布《2018 中国商业城市排行榜》。根据该榜单,中国目前共有15 个“新一线城市”,按排名依次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和无锡。其中成都和杭州连续三年在该榜单“新一线城市”序列中排名前两位。新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如何看待这份排行榜?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生活、工作的城市近些年来发生的变化?为此,美国《侨报》记者走访了杭州、苏州和成都的一些年轻人。
“走到哪都觉得杭州好”
“空气是甜腻的,有山有水,适合居住。虽然有点潮湿,但花花草草、绿叶青葱总是看不够。”
近日,《2018 中国商业城市排行榜》揭榜,有“人间天堂”之誉的杭州在15 个一线新城市排名仅次于成都,位列第二。这也是杭州连续三年在该榜单“新一线城市” 序列中排名第2。对于在杭州生活多年的蒋小白(化名)来说,杭州留给她的印象不是数据或排名,而是具体且微的生活感受。“空气是甜腻的,有山有水,适合居住。虽然有点潮湿,但花花草草、绿叶青葱总是看不够。”蒋小白告诉《侨报》记者。
家乡在浙江湖州的蒋小白在杭州念书,毕业后留杭工作,一待就是10 年。目前,她在杭州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上班。
与蒋小白类似,去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汪健,也是一毕业就到杭州工作。“当时有考虑过杭州, 正好校招面试,来了之后觉得这里环境不错。”他在杭州市桐庐县一所中学教书。
汪健的大学同班同学董敏老家在安徽,但毕业之后,他同样选择到杭州桐庐县当一名教师。
根据中国网络招聘平台猎聘网于近期发布的《2018 年杭州中高端人才及杭漂大数据报告》(时间跨度为2016 年四季度至2018 年一季度),在报告调查时间内,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居中国所有城市之首,约为13.6%。
而据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ln)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 中国职场人如果选择去新一线城市发展,最想去的城市正是杭州,其选择比占到46%。
“去杭州是事先规划好的。杭州是继北上广深之后崛起的城市,机遇较多。”董敏说。
在杭州生活多年,蒋小白认为杭州变化很大。“原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主城区也比较小。现在生活节奏加快,近几年逐渐朝一线城市的方向扩张,新鲜事物和被淘汰的东西越来越多。”
曾于2016 年至2017 年在杭州生活近1年的刘志墩,今年初回了一趟杭州。在他看来,杭州变美了, 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有些原先的道路又加宽了”。
蒋小白明显感受到互联网给杭州带来的变化。“在杭州,出门几乎不用带现金。”刘志墩也说,他钱包里长期只放50 多元人民币,“几乎没用过”。“杭州的车辆在很远地方就开始礼让行人。不同于上海、广州的人口众多和交通拥堵,这个城市文明而干净。”刘志墩说。
在蒋小白看来,虽然杭州冬天天气较差,但“人文素质很高,走到哪都觉得杭州好”。
居住在桐庐县的董敏、王健, 十分认可桐庐的生活环境。尽管离杭州市区有一段距离,但在桐庐生活非常便利。汪健说,来桐庐旅游的人很多,这个县繁华程度“相当于安徽一个地级市”。
“后花园式”的生活
高香春从北京来到苏州,一下子觉得生活步伐“慢”了下来。“路上不再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 不必因拥挤的地铁而烦恼,取而代之的是花费很短时间的步行上下班生活;日常应酬减少,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摒除一些繁杂的信息,有了更多时间自主选择‘充电’内容。”
前述领英的调查显示,中国新一线城市的职场心态相比一线更年轻,江浙地区优势尤其明显。有48% 的一线职场人对心态衰老感到担忧,而新一线城市则只有34%。
董敏已在桐庐县城买房,但他觉得压力并不大,“我自己工资还是可以的。”汪健认为,虽然自己有一定的教学压力,但程度还行。
蒋小白所在的金融行业工作压力较大,但“在承受范围之内”。“房子、医疗的开销都还好,主要是教育方面,我觉得这是现阶段年轻父母的压力。”她说。
汪健短期的目标,是希望学生成绩能取得进步。董敏则计划在未来慢慢向杭州市区发展。他们都表示,打算长期留在杭州。
“这个季节,杭州的高架桥上长着满满的月季花,路过都是风景。这个城市给人一种茁壮成长的感觉。”蒋小白说,“我从没动过离开杭州的念头。我太喜欢杭州了,坚决不挪窝。”
同杭州一样,苏州也是一座去了让人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苏州给予我文学创作的‘底色’。无论一年走过多少地方,最终都会回到这座城市。”作家朱文颖出生在上海,7 岁时便随家人一起定居苏州。在她看来,“初次来苏州的人,往往迷恋这里槐花的香气、路边的香樟树。久居在这里的人,正感受着这座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天独厚的城市所发生的变化。”
区别于上海,朱文颖认为苏州依然呈现着一个“后花园式”的生活状态。“虽然它的高新区和工业园区也有着高压力的一面,但是古城区等地依然保留着从容优雅和安逸淡然的一面。从容优雅、安逸淡然,这是苏州特有的生活底色。”
高春香是一位“新苏州人”, 近年来从事自然教育工作。她曾是江苏南通大学教师,因为爱人工作调动,2007 年到北京,2013 年又到苏州。“一家人三口在绿植环绕且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的苏州科技城定居。”区别于北京的快节奏生活状态,高春香一下子觉得生活步伐“慢”了下来。“路上不再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不必因拥挤的地铁而烦恼,取而代之的是花费很短时间的步行上下班生活;日常应酬减少,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摒除一些繁杂的信息,有了更多时间自主选择‘充电’内容。”
“成都更适合自己”
“我在深圳的时候,周末不知道做什么,只好去加班。但在成都,大家会想尽办法找乐子,去吃、去周边农家乐。王瑾补充道:“我其实不是那种上进心很强的人,而成都其实也是这么一个城市,反正挺合的。
相比杭州、苏州,在一些眼中,成都是一个更适合工作、生活的城市,或许正因为如此,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发布的《中国商业城市排行榜》上,这个城市已连续三年位居15 个“新一线城市”榜首。
肯亚这个名字,其实是王瑾喜欢的一种咖啡。1990 年出生的王瑾来自南昌,2008 年到成都, 从求学到至今工作,已在这座城市生活十年。
“十年前还是想过很多,想过自己可能在上海做白领,就是没想过会在成都。”王瑾称,高中报考大学时,班上同学更想去的是沿海城市,而她却阴差阳错地来到内地的成都,“当时是因为有同学跟我说,成都很好,所以我就选了川大。现在觉得这座城市还是更适合自己。”
更适合自己,这是王瑾这十年人生经历的总结。这期间,她也尝试过换一个城市。
在王瑾读研的时候,她去了深圳工作。“当时也是这么想, 是不是自己就一定会待在成都?还是应该出去看一下。”
“去深圳,我是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能很孤单,会过得很惨,因为是独自一个人去找工作。当我降低了预期,发现到那还不错, 大家其实都挺好,开放度、包容性非常高,可以很快地融入公司、租房的圈子,因为大家都是抱着交朋友的心态来的。”王瑾说。
在深圳,王瑾只工作了一年, 然后回到成都。她强调,并不是自己在深圳过得不好,只是相对而言,还是成都更适合自己,“说白了,深圳节奏太快,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但成都还可以有生活。”
“我在深圳的时候,周末不知道做什么,只好去加班。虽然也有朋友,但朋友可能也在加班。周末最多是和朋友在咖啡店聊天看书,这就是主要的休闲生活。但在成都,大家会想尽办法找乐子,去吃、去周边农家乐,这方面还是觉得落差挺大的。”王瑾补充道:“我其实不是那种上进心很强的人,而成都其实也是这么一个城市,反正挺合的。
回到成都后,王瑾又回到了自己熟悉节奏当中,工作、生活都很开心。现在,她正在创业中,延续自己做设计的梦想,从事广告,有一个小团队。“虽是创业状态,但并不是说天天把营业额挂在嘴边,像打了鸡血一样,而是自由调控时间,更自如的状态。”
至于以后,王瑾并没有想太多,“现在买了房,想接父母过来一起生活,成都很适合养老。以后还是希望在实现一定程度的财务自由后,多出去看看。”
享受成都慢生活
“成都的发展并不能带走我们的处世态度,或者改变这种慢节奏的生活。”
《成都》是近年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这也是在成都长大的年轻人果果的心声。
“其实我不那么在乎是不是新一线,顶多面子上过得去。对我而言,我更希望成都被知道是因为赵雷的这首歌。我们在外面说成都,不会说是新一线,而是说好吃的、悠闲的生活,还有成都多美女。如果你工作压力大,可以来成都啊。”果果说。
果果是一位“90 后”,喜欢健身,更是一位街舞达人。而她另外一个身份是一名国企员工。这些年,她见证了成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迁,“但城市的发展并不能带走我们的处世态度,或者改变这种慢节奏的生活。”
果果说,“我们习惯的还是闲适过日子。我去香港游玩过马路的时候,滴滴滴……感觉在催着人走,有点不习惯。”
这种生活态度有没有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改变?当记者问起时, 果果很肯定地表示:没有。“从小到大,至少我没有变,我身边的人也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