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生存报告
查看话题 >【盛世病】纽约,单身之城
来纽约7年,辛西娅始终喜欢在下班路上看着灯火通明的帝国大厦。

周末她与朋友相约去曼哈顿吃饭,在日本烤肉店。朋友说下个月准备回国。类似的场景已经发生过很多遍了。辛西娅在纽约很难有长久的朋友,所有人都是来来往往。她问朋友,找好工作没有,还是回去再找。朋友说,谁还回去工作啊,准备要结婚了。过会儿又补了一句,家里给安排的。

她们假装谁也没看到对方的苦笑,不动声色地翻动着薄薄的牛肉片。辛西娅说,记得给我发婚纱照呀。朋友说,你也要抓紧。这样的对话也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了。

辛西娅今年32岁,来纽约7年,依然单身。有追她的,她看不上。她看上的,不是对她不来电,就是异地。在纽约找男朋友,真的好难。她妈妈在国内远程遥控地安排她相亲,不间断地给她介绍全世界各国男士,从美国到中国阿拉伯比利时,她说妈,你是觉得出了中国哪儿都挨着特别近吗。她妈妈总是一句话怼到她无言以对:那你倒是在美国找一个。
前几年还至少每年都回国一次。后来就不想回去了。也不想让爸妈来。

有假期她就出去旅游。去年一年她去了华盛顿,新奥尔良,纳什维尔,大峡谷,拉斯维加斯。没有固定同游的旅伴,每次都是在狭隘的社交圈问一个遍,实在找不到就独身前往。她一个人从达拉斯驾车8小时到新奥尔良。新奥尔良如此不同,不同于美国任何一个地方。遇上Mardi Gras,大街小巷挤满了来自各地的人群。走过Bourbon Street,二楼的人一边喝酒一边冲楼下的姑娘吹口哨,或者扔鲜花下去。所有人都在喊,在笑,在狂欢。仿佛黑夜没有尽头,生命没有死亡。
她又去拉斯维加斯看秀,只穿一条内裤的健美男子非要拉她到舞台上互动,她争执不过,只好随对方上台。男子在她前后左右尽情表演,她只觉得紧张又刺激,兴奋不已。在大峡谷朋友一定要露营。这是她第一次露营。夜晚降临后,四周漆黑无比,能听到有某种小型动物在附近活动。她抬头仰望星空,宇宙中亿万颗星星同时间向她扑面而来。蓬勃璀璨,银河直冲天际。她前所未见,眼睛都看不过来。

后来去墨西哥。在墨西哥赶上亡灵节Day of the Dead。亡灵节是墨西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10月31日是All Hallows Eve,孩童的灵魂会回到家里。11月1日是All Saints Day,成人的灵魂在这一天回来探望。家家户户为去世的亲人搭建祭坛,摆上calaveras及传统食物。在祭坛四周和门前撒上黄色的万寿菊花瓣,在门口挂上南瓜灯笼,为死者引路。亡灵节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相反是盛大的庆祝,人们用歌声与舞蹈迎接故去的家人在这一天回家团聚。
辛西娅的脸被画成和当地人一样的calavera,意味这一天我们都是亡灵。城市里到处都是鲜花,到处都是画着骷髅面具的人。半夜在Pátzcuaro湖畔,辛西娅看当地人打着灯笼划小船,船上载着空棺材。人们说,带着空棺材在水中划一圈再回岸上,就是从水里带来了生命。辛西娅在盈盈晃动的光芒中湿了眼睛。

去智利的时候辛西娅并没有找到旅伴,但是她还是去了。如今的辛西娅已经不同于7年前,如果她想去旅行,就一定要出发。从纽约飞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12个小时,再从圣地亚哥飞到复活节岛,6个小时。复活节岛比辛西娅想象得要远得多。离智利约3500公里,在太平洋的汪洋大海中,孤零零的一座小岛。飞机上很长时间只能看到蔚蓝的海洋,除此之外,空无一物。
花费一天半,抵达复活节岛已经是下午。辛西娅和在阿图罗梅里诺-贝尼特斯机场遇到的亚裔女子搭上话,此后便一直结伴同行。女子名叫左薇,从福建来,在南美大陆已经游荡了一个月。在等待阿根廷签证的空闲,来复活节岛转一转。

辛西娅在岛上一共停留了五天。去看石像。大部分石像已经倒塌,并被远远地隔开,防止游客接近。但是并不妨碍其带来的震撼感。日落时分,太平洋海面的云海之盛大壮观,胜过辛西娅在任何地方所见。金黄色的夕阳将云朵层层渲染,辉煌灿烂。千年以来人们在这方寸之地一直凝望着这般壮美的云海,在这如同与世隔绝的岛屿孤零地飘摇。辛西娅想象着这些巨大石像为古人带来的安全感,和仪式感。这些信仰代代相传,使得人们尽管个人如同孤岛般飘零,而内心相通。

在秘鲁首都利马的最后一天,辛西娅还是独自一人。她听酒店的人说,不远处有一个喷泉节,她就想去走走。利马老城的街道,好像欧洲,兜兜转转,一会儿她就迷了路。因为听说最好不要向男性问路,她便向路边同方向的一位本地妇女搭话,用英语问她喷泉广场在哪里。妇女好像受到了惊吓,拿出手机开始打电话,一直讲西班牙语。辛西娅听不懂,正在疑惑,妇女将电话递给了她。
她接过来听,才明白电话里是这位妇女的女儿。她说她正在喷泉广场,而她妈妈也正好在前往那里的路上,她说,请你放心,我会告诉我妈妈让她带你一起来。十分钟后辛西娅见到了这位年轻美丽的秘鲁少女Tina,Tina英语说得很好,她们聊了很久,聊当地的美食,聊最热的美国脱口秀,聊中国长城。充满异国风情的小小邂逅,是辛西娅最喜欢旅行的原因之一。

在外漂泊许久,然而最终还是要回去,回到纽约。回到日常琐碎。
当代社会如纽约,漫长过半年的冬天是辛西娅最难熬的时刻。智能电话,互联网,社交软件,科技无处不在。想找国内的亲朋好友聊天,发发信息随时就可以联络到。但是辛西娅还是觉得疏远。人群之中,每一个人都会显得格外地,更加地冷漠。在纽约,人们不会站在街道上交谈,每个人都急急走着自己的路,急急地讲电话,急急赶去开会,约见,获取消息,处理生意。处处都是意见领袖,时尚标杆,生活样板,人们被诱惑着进行更多消费。买更好的车子房子,需要更好的工作。金钱才是成功,但是金钱的数量永远没有上限。每当辛西娅迫不得已必须开车往返泽西城和曼哈顿时,18美元的进城费经常让她心浮气躁。地铁离她家需要步行半个小时。辛西娅想要搬家。但是搬家费也是一大笔。

身边围绕着大批如她一样的外地人,外国人。并不是谁都好运气可以在纽约留下来。但是留下来为生存挣扎,让这些人狼狈不堪。辛西娅无法负担在纽约的房贷,她也没有购置房产的计划。她无男友无宠物,只有一辆开了5年的二手福特。她甚至没有医疗保险。但是她看不出自己攒钱的意义。

于是就不停旅游。在这个远离故土的国度到处行走。无牵无挂。7年前她并没有料想到此刻会是这样的现状,但是她也接受了。接受,并无力改变。
即便这样,她也并不想回国。

在复活节岛给远在国内的朋友寄明信片。她写道:仿佛是花费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我来到这里。在这太平洋中央的孤岛,我觉得自己如此渺小,轻易就可以被抹去消失不见。这里并没有多少本地人,全镇人都就业于旅游相关行业。听说越来越少的孩子降生在岛上。但是我见到一个当地孩子,眼睛明亮,很容易被逗笑,在柜台里等待妈妈去送餐的时候眼神紧紧跟随着她。那一刻我觉得,什么追求生活高质量,享乐人生,成功巅峰,新生命是才让人努力活下去最深刻的动力,让人们不再那么惧怕死亡。这大概就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意义吧。

辛西娅在纽约,她今年32岁。没有男朋友,但是她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孩子。
【盛世病系列】关于人和在路上的短篇故事集。每个人旅游的目的,不尽相同。在途中遇到的陌生人,也形形色色。我喜欢想象他们身后,千奇百怪,又或者殊途同归的故事;有时,也曾在他们身上看到熟悉的影子。寄望从中获得的,是对于世界和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