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食记
查看话题 >不时不食︱手打客家擂茶,小满尝微苦

农历四月初七,小满
太阳愈发热烈,夏日迫近
万物生长,小得盈满
南国却早已来到这样的时节
解暑驱渴,人们有着好法子
擂钵锤剁,沸水冲滚
一碗擂茶,陪伴一年四季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夏季气温升高,免不了乏力口渴,客家人就开始在最常喝的擂茶里下功夫。据说,客家先民在战乱流迁时,路途奔忙、劳作艰辛,为防止一些疫病及发热“上火”症状,便采集清热解毒的药草制作药饮。
而南方湿热,草药遍地,茶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

客家擂茶遍布各地区,每个地区制作的口味却都不尽相同。作为当地人必不可少的饮品,也是节庆假日极具仪式感的食俗礼节之一。
擂者,研磨也。研磨什么呢?主要原料是茶叶、米、芝麻等,又依着不同时节特征,添不同的青草药入内一同磨碎,得之不同效用。

在擂茶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依着身体的不同状况与口味,将越来越多的药草甚至食物也一并置拿入内,于是客家地区各有不同的擂茶做法。有些是纯草药,有些则可冲入“荤水”,即各类肉汤。
而这次请来福建将乐的朋友,制作的是适宜夏天喝的擂茶凉饮。茶叶自然少不了,海天星与凤尾草清热解毒,橘皮、丁香是常用料,白芝麻必不可缺。将所有药草、食材放入擂钵内,用擂持不断舂凿。

即便是邻近将乐的泰宁和宁化,制作的擂茶味道都有很大差异。泰宁是野生茶树茶叶晒干磨碎后冲沸水;宁化擂茶荤素杂食,加小肠粉条一类,似小吃非品饮,需用牙齿对付;将乐擂茶则研磨茶叶、芝麻和橘子皮,有火气或其他不适再添草药来揉。
类似打年糕,需要匀净有序的力道来分解糯米;擂茶也是一项体力活,讲究足够的经验与好的手法,且杵且旋。

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考验研磨者的体力。研磨需要两人,一人把稳擂钵,一人持棍用劲;持棍者又需双手握紧擂持,一只在上掌力,一只在下稳定。
擂持与擂钵保持七十度左右的倾斜,匀速、用力地顺着擂钵底部画圈,发出隆隆车轮滚动声,直至钵内食材药材为泥。
︱小 满 食 单︱
/ 打 擂 茶 /

︱食材︱
白芝麻(未去皮)、茶叶、薄荷、海金沙、八脚仙
︱步骤︱
1/ 薄荷与海金沙叶洗净,
于擂钵中磨碎


2/ 倒入未脱皮的白芝麻,继续研磨

3/ 一旁锅内放入水和八脚仙,煮沸至汤汁出色

4/ 芝麻磨为泥,将汤水倒入擂钵中


5/ 将擂茶倒入漏网,过滤


6/ 滤后汤汁加适量开水,即可品饮

在未见到擂钵前,听闻以为跟平日的石臼差不多;见到才发现完全不同:擂钵是当地特制陶盆,大如洪钟,内壁布满辐射状沟壑纹,为的是使食材们能最大限度地研磨细碎。

擂持则为可食杂木制作,二尺多长,更要挑选有些药用价值的木头,因为在舂凿过程中,擂持也会受力析出效用。


喝擂茶,日常喝的为茶叶、白芝麻与薄荷或橘皮制作;天热“上火”,身体不适时又可添不同药草一同研磨。因此,擂茶的汤有绒苔的绿,也可能是奶白的纯。
今次打的擂茶以白芝麻为主,滋味醇和,“年轻人不爱喝草药味,芝麻多些的擂茶就比较受欢迎”。


汤汁味浓,醇厚有些生涩的豆浆味儿;咽下才淡淡勾出薄荷与海金沙的草香。微苦清凉,正是初夏午后落肚的温柔。初喝的人虽不太喝得惯,但配些小食吃喝又还有趣。
饼干、坚果、果脯都是擂茶的好朋友。越是重要的日子,搭配擂茶的小食则越丰富,过年过节甚至有十余种。

编辑|龙玲
插画丨肉肉
图文版权归中古厨房所有
转载及合作请联系【中古厨房】微信后台【微信号:foolf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