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音乐评价体系的二次修正及补充更新(2020.9.26)
PS:原评价体系将于2020.9.26作废并更新新的评价标准(新的标准将是随意简单没有理由的,去伪存真,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简单分为五个级别:
S级同以往的S级 极少一部分专辑收录,必然五星 全专得是质量上好的
A级、B级 四星或五星给分,根据专辑喜好程度定论,但至少有一半的单曲得是喜欢的。质量上好也行。
C级 三星或四星给分,依旧根据专辑喜好程度定论,但至少有3首单曲得是喜欢的(双碟精选、三碟精选这种条件则翻倍)
↓↓ 差评类型 即便有喜欢的单曲 有觉得优秀的单曲 还是会觉得差强人意的专辑
初衷
做这份乐评list名单其实有三个主要目的:
最最主要的是1.分享及推广自己觉得很好的专辑,而觉得“很好”总是要有理由的,而这理由就是在评价体系的基准下给出的得分(代表个人觉得哪张更好哪张略差)和理由(代表好在哪里以及哪些地方比较有特色)。其中重点推荐的是评价在B级以上的专辑。
2.深入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审美及音乐倾向。其实我恰恰觉得差评只是个人化的系统评价中一个比较惹眼的东西,与好评一样只是个人觉得“如何如何”的音乐倾向的体现,并不是很重要,完全是个人化的,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东西,可参考范围只是在有相似审美及喜好的入群中。而艺术审美当然是比乐评评分更重要的东西。
3.对音乐进行不断的思考和不断改进原先的音乐观。
修正
一开始建立原评价体系时的标准过于偏重实验体系,过度固定于一个不变的标准中。甚至有抬高实验贬低民间音乐和流行Pop的不成熟态度的趋势。而自去年年末起对那些音乐形式简单的东西有了更多的好感和看法,也出现对某些实验音乐的评价不及其他流派音乐的现象,实际上这时原来的评价标准就已经宣告终结了。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来经常会出现评价的音乐分数高低排列不定混乱不堪的情况,有些人理解不了优秀的实验音乐怎么能与最庸俗的Pop作品同样的分数?其实是我已经开始逐渐采取一种分门别类的评价体系了……
我对不同的音乐风格已经开始有不同的判断,并不是统一的,而更趋向于多元,甚至是混乱。当不同概念的东西碰撞在一起的时候,比如电子乐(嘻哈)和金属,也是依其偏重的概念领域来判断,切不可因为某些高级电子乐是拼贴式的,一堆采样叠加在一起,甚至无旋律的,即兴的大乱炖,而要求曲式异常复杂的前卫摇滚(还有重复Riff非常多的金属乐)也这样做,因为这样的看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当我认识到这些的时候,其实更侧面证明的应该是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模糊化的必要性,当然也更个性化。在完整的基础考察和非固定标准的内在看法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针对不同流派的音乐做不同流派的评判体系,就将得出我最终的评判结论。
在这里我还想对某些同样写乐评的人提出一点建议,那就是如果你对实验音乐、概念性、风格融合、艺术化这些东西过于倾向的话,你可能已经走到了一个否决传统音乐(包括各种简单的民谣、乡村、Pop、雷鬼、世界音乐等)的误区中。我觉得民俗音乐(世界音乐、民谣、雷鬼等)进行噪音化实验当然是可以的,但不是硬性要求,你如果用那些实验的标准硬要求最原始的民俗音乐进行古怪的实验探索,那也未免太奇怪了。偏离了对民俗音乐正确的解读方式,而那恰恰是不完善的。
至于什么是真正完善的评价标准,其实我也有很大的疑问,因此目前只修正到这里。
继承
除了评分级别会保留下来之外,原先对音乐的考察项将继承下来并进行些许更新。
考察项:
一类最重要考察项:旋律、编曲、演唱(分唱功和诠释能力两项)、情绪表达、曲式、乐手演奏技术、制作、音效(或乐器声)、统一性、可听性、和谐度(可欣赏性)、流畅程度、是否是在以录音室专辑的概念在制作录音室专辑(而不是数个EP,数首不同风格的东西胡乱塞在一起,如果是则前提是有完整的统一特色或制作概念,比如涉谷系概念)
二类重要考察项:专辑本身的特色(包括演唱者特色、风格特色、乐器音效特色及其他特色)、意境、音乐底蕴、艺术化程度、同质化程度、包罗万象程度、融合性、风格专属领域的考察(比如Prog、AvantGarde、爵士领域的即兴、电子嘻哈领域的音效处理等)
三类次要考察项:概念性、专辑曲风的千篇一律程度、除此之外所有音乐领域的专有名词考察(比如和声、节奏、Groove感等)
四类不重要考察项:歌词
原有分数系统
彻底删除,以往给过评分的评分保留。
根据新评价体系,近期个人典型五星专辑推荐
© 本文版权归 慕祺海Perkir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