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请帮我走出孤独,看联结的重要情!共读《游戏力》 (三)
游戏,这个一贯被80后的父母认为不务正业的玩法。但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学习如何滋养孩子的心灵、快乐有规则的教育方式,游戏却是首当其冲。
那时我家的大宝一再央求妈妈,来个木头人吧,来个老鹰捉小鸡吧,都被我感觉无趣给打断,有时也是感觉害羞,感觉在公众场号像个傻子似的。养育老大时只学习了如何养,没学习如何教,那时只顾事业往前冲,可我们很多时在单位只是一根草,才是家庭的一片天。
现在我也是尽力补偿老大的游戏匮乏心理,拖着这身躯耍起来,听到她银铃似的笑声,老母亲心底也涌出幸福感!
爸爸妈妈们,行动起来吧,为联结而游戏,为帮助孩子走出孤独而游戏,从浅层联结到深层联结。

为联结而游戏
亲子联结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没有良好的亲子联结,孩子与父母中间像隔着一堵冰墙,您的淳淳教诲他能听到吗?您的学习引导他能受启发吗?不能,他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如何破冰呢?用游戏呀。
(1)初生婴儿期,用目光之爱在交流,新生儿最爱看人脸,特别是温柔爱意的眼神,孩子沐浴在爱河中,能减轻初离母体的恐惧!
(2)几个月的婴儿已经会咯咯的笑,特别是爸爸妈妈逗他时,夸张的左面右面,他也随其左右摆动,特别是手里摇铃时,他会笑哈哈的追着玩具看,当他哭喊时,可能妈妈说来了来了,他就会停止在翘首以待,总之这么大时多糊弄。

(3)半岁到1岁的婴儿,会非常热衷于玩“镜子游戏”,比如他吃手,大人也抢他的手吃,他就乐不可支。作者说有个小朋友爱抖腿,作者一见他就模仿他,他他就抖的更快了,作者也拼命追赶他的速度,他妈妈也会假意配合:“嘿,他的腿怎么又这样啦?”这个宝宝就抖的更疯狂了,气氛非常欢乐。
但模仿动作时,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诚意,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嘲讽他们。游戏创造的不仅是快乐时刻,更重要的内心深处的深层联结。
藏猫猫游戏也是如此,不仅建立了联结,而且还戏剧性地玩出亲密的概念:现在你能看到我了———现在你看不到我了———我出来了———你又能看到我了。它反映了联结和断裂,存在与缺失之间所达到的微妙平衡。但每一次宝宝都能从中得到惊喜,特别是我们明明看到他了,还在那一遍遍的念叨宝宝藏哪儿了,但对宝宝来说,每次惊喜都会化为喜悦。
(4)1岁后的宝宝,这时虽然他不可能安静的躺在那,享受您的目光之爱,但我们不要抛弃这种游戏,对几岁的孩子同样适用,只是他是坐着了啦。
这时的木头人、藏猫猫、枕头大战、沙发垒桥等游戏层出不穷,只要你拿出时间与孩子打闹,都会开辟出新型玩法的。
比如我家1岁半的二宝,有次喝牛奶时用手捞甜甜圈吃,被我训斥了后,脸色极不自然,根本不看我了,当时我想这时我们的联结可能小断了,如果我再来个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教育,未必会断的更快啦,我就用手指逗他的小肚子,小朋友都有的将军肚也是挠痒的重灾区,几下就开始乐了,也开始对着老母亲笑着喝牛奶了。

只要家长用心,不断的试错,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亲子游戏。特别是以孩子要的方式联结,才能玩做一团。作者提到他9岁的侄子有心事时,他去逗他却没有回应,恰逢全家在度假时,有天他和侄子都早起,伸开双臂抱住侄子,静静的坐着有半小时之久,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联结,才能建立很好的联结。
联结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是随时随地的表达,在游戏时你缴械投降,疯的没有大人样,平时却时正襟危坐,摆足了大人的架子,这样孩子的心里会非常矛盾和纠结,他不知什么时间可以耍啦。比如在刚开门时被孩子吓了一跳,那就立刻装作蹲下抚胸,一边配合着说吓死宝宝了,孩子会在旁边咯咯大笑,对这些安全、无伤大雅的游戏,我们要极力配合。

联结帮助孩子走出孤独
孩子有时像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因词汇量的匮乏,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因为自尊心、委屈等原因,虽然说着一些推开父母亲近的语言,其实内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多陪伴。
爸爸妈妈,在和孩子说话时,请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这样你能从孩子热情的、游离的眼神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一旦孩子经常感觉孤独,对社会、家庭、孩子的生活都是不可想象的后果!

如作者所举例,他在逗一个男孩时,那个男孩直截了当的说:你是个讨厌鬼,然后后退一步,以为会挨训,但作者却说“你怎么知道我的外号”。接着气氛变轻松了,两人又玩了一些游戏,约定下一次再见面,原来孩子说你是讨厌鬼时,是喜欢你的表达,但由于父母心情不佳,或者太劳累了,没有看到宝宝内心想联结的意思,反倒让训斥使联结断裂,孩子会感到没有被理解的孤独。
当作者去动员一个拒绝去奶奶家的小朋友,发现真的和小朋友隔了一堵墙,小朋友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作者了解因为有了妹妹要把他送回奶奶家一段时间,而且平时他和奶奶感情很好,这一次的闹别扭可能感觉有被抛弃嫌疑。作者在外喊话后就递了几张纸条,因为小朋友感觉缺爱,那种多表达爱呗。
纸条的内容大致是我多爱你,我想和你一起玩,什么也不能让你离开我,几张纸条从门缝里塞进去后,男孩忽然说:“你不要抱我哦”,其实作者自始自终没说要抱他,出来后抱了一会后,还在嚷嚷我不去奶奶家。当作者回到家后却了解到他已经在开列去奶奶家带的清单。
作者和侄女见面时的问好,侄女总是带搭不理,可能有些父母则会一顿数落,包括我喽。可作者是游戏力专家,一直在温和坚持的问好,最后侄女和他闹做一团。联结时,大人的态度一定要温和。

还有一些我们可以模仿的游戏,比如孩子想和你联结,当你出现时拿枪指着说打死你,一般佛系父母猛听到也会崩溃,但作者建议我们就装死,抓住他的脚,让他带你去看医生;或者孩子说你笨,你就真笨给他看,放下父母偶像的包附,就笨的分不清他和布娃娃了。
青春期的孩子联结很重要,也很难,父母需要更加用心,找出与孩子的体育运动、下棋、谈理想等。
尽量保持着与孩子的联结,断裂再联结是很困难的,因为有时孩子宁愿孤独,也不愿去直面过去痛苦的感受。

从浅层到深层联结
作者举例提醒有些父母,以为每天都与孩子拥抱 ,做游戏,就是联结的非常好,其实不然。他的妻子有一段时间经常值夜班,妻子与女儿的互动少了许多,以至于在妻子在家时,女儿也只让他陪,在他的坚持下,女儿才会让妈妈陪,也坐在妈妈的怀里玩耍,但每次作者问她,谁在抱着你,女儿总是回答爸爸,这些的答非所问,让作者意识到只是浅层联结。
后来再问时,女儿才回答是坐在一个玩具的怀里,一段时间后,妻子给予了更多的陪伴,再问女儿谁抱你呢,女儿终于说出妈妈,这时的联结成功了,女儿也开始看妈妈的眼睛,说悄悄话了。

作者举例有对母女俩,每天晚上给布娃娃放回小床睡觉,妈妈说这是最甜蜜的时刻,她们把一天想的话借布女娃娃传给对方,交流问题双方也很容易接受。
联结需要父母根据例子,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到适合家庭的游戏!
静等花开,不是风自来,而是要浇水、施肥后的听天由命,育儿亦是如此,共勉!
END -
图片来自于网络
长按下列二维码关注迷你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