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heory7
《数字化与传播》一章首先讨论了本雅明和晦暗的灵韵:古典作品的灵韵来自仪式力量和时空唯一性;而本雅明认为摄影和电影提高了观众的感知水平,潜在地促进民主并反对法西斯主义,其“距离感”与“间离效果”相似,但本雅明显得过于乐观: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的差别并没有消除,使用和控制媒介的企业让新媒体通常缺乏内在的政治进步特质。麦克卢汉也相信新技术(电视)会促进民主政治并提升人的感知(“媒体即信息”、“地球村”),重新创造人类的非线性(右脑)和“马赛克式”的多维空间。然而作者比较了维奥拉的作品和音乐电视的区别,认为新媒体更多地在同化着整个世界,让均质化单一的文化价值蔓延。本章印象最深刻的是波德里亚(”后现代的高级牧师“)所谓的(电脑)“超真实”,有些伪造和人工仿制的东西比现实更权威;而复制和模仿的东西被当作现实的替代品(仿真),自我经营(记录、调节、诱惑)将很快成为每个人、群体和终端的工作。因此艺术界出现了”愤世嫉俗的仿真“这一潮流。最新的艺术是沉浸式的计算机艺术,这种网络艺术有三个关键特征:多媒体、互动性和超文本。艺术家和普通网络冲浪者都亟需判断自己在”虚拟空间“里的得失。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书所提到的艺术基本理论:仪式理论、品位和审美理论(康德、休谟)、模仿论(柏拉图、贡布里希)、强调交流的理论(用于表现或认知);作者认可欧文的说法,艺术是”对于感知意识(自身和世界)的持续检验以及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的持续扩大”,这种“扩大”常常带来震惊效应,这也是艺术家的策略和目标。艺术的未来将使用新媒体和旧艺术的新模式,来提醒我们精神和政治生活的复杂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