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
刚刚还很困,上床之后却怎么也睡不着了。于是索性睁开眼睛,盯着昏暗的天花板,试图构思出一个故事来好写个短篇或者小小说什么的。一会的工夫还真就想好了一个:在小巷深处的一间咖啡馆里,一位黯然神伤的女子正在等待一个从未谋面的男子,窗外飘着小雨,雨珠儿在玻璃上连成一串,滑动......接下来的故事也很精彩很有味道。 一下子兴奋起来,恨不得立刻就翻身下床打开电脑去敲字。可是,且慢,突然有一个问题闯进脑海:假如有人看了这样的故事,人家心里会怎么想?会不会立刻就联想到作者自己身上:哦,这十有八九就是他自己的故事,想不到他还有这样的事。假如有人当面问你,你当然可以辩解说:不是不是,这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的想象。人家也许会不依不饶地追问:如果是想象,那是不是说明你心里有那个渴望?...... 你能说人家说的毫无道理么?很多时候写作不就是这样的么?当我们作为读者去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不也就是这样经常不由自主地去揣测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背景的么?不也都习惯性地喜欢把作品中的人物与作者及他的亲人朋友去一一对号入座么? 钱钟书写了《围城》,有多少人想当然地就认定他就是方鸿渐,又有多少人乐此不疲地猜测杨绛到底是唐晓芙还是孙柔嘉,更有人念念不忘鲍小姐,去考证当年钱钟书在归国的轮船上是否也有过这么一段香艳的故事...... 钱钟书们是大作家、大人物,他们也许可以不在乎,可是我们这等草根作者,你敢说不在乎吗?正因为你是草根,所以你的读者首先是你的朋友、同学、同事,甚至是你的亲人,还有你的领导......你敢不在乎? 不由地惊出一身冷汗。算了,还是不写这个故事了。那么,还能写什么?...... 看起来,想当作家,还真是需要点勇气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