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琴打谱连载】潇湘水寒 苍梧云深——《苍梧怨》
舜帝虽然禅位于大禹,但并没有在家休闲,依然为国事操劳。晚年巡视南方,不想在苍梧驾崩,一代圣王就此谢幕人间!留下了光辉的德政,也带走了些许的遗憾。一去不回的舜帝不仅让朝野牵挂,更让他的俩位夫人娥皇与女英不安。悲伤之余她俩千里往寻,最终得到的却是舜帝葬在九嶷山下的噩耗。二人在舜帝墓前,伤心痛哭,哀动九嶷之云,泪尽而亡。于是后人据此,创作了这首《苍梧怨》。亦有琴谱称皇英追思舜之盛德,写下此曲。
此曲有多种版本,笔者打谱选的是最早刊载的《西麓堂琴统》版本。原曲角调,共十二段,打谱订为F调。原谱后记云:虞皇南巡,尧二女从之,升遐苍梧之野,遂葬焉。二女倚竹而泣,皆渍成斑。后人有此曲,宋紫霞翁加订正之,真神品也。
在传统中国的社会模式下,女主人的美德对一个家庭或家族是相当重要的。俗语曰:好女人,旺三代。一个贤惠的女主人能让一个家庭或家族上下和睦,子孙旺盛。而一个国家,若有一个好的皇后,也会为这个国家带来吉祥与繁荣。中国历史要的许多有道明君,身后都有一个贤德的皇后。 娥皇与女英正是这样两位具有诸多美德的皇后。她俩本是圣王尧帝的女儿,下嫁给身为平民的虞舜,却能放下高贵的身段,做个寻常人家的好媳妇,并帮助虞舜平衡好各种家庭关系,躲过了许多次的磨难。在舜帝登基后,又帮助舜帝治理国家,母仪天下,为后世树立了后德的典范。在舜帝的德政里,又包涵了她俩多少的心血。
当日夕相处、感情深厚的舜帝南巡一去不回时,二妃的表现则展现了她俩对舜帝至死不渝的忠贞之爱。这首《苍梧怨》选择了二妃一路寻夫几段历程,来刻画她俩寻夫的艰辛以及对舜帝的思念与深情。乐曲哀而不伤,含蓄深致,深得传统儒家的乐教精神,听罢让人心生许些的惆怅与伤怀,挥之不去。
第一段 夙驾追从
音乐宽广辽远,二妃起驾登程,遥望南方,多少的思念与惆怅。泛音句要弹的清新,饱含着期望。后几句的节奏要明快点,像轻驰的马车在奔向南方的征程。最后一句,似描写二妃深切而委婉的思念情怀。
第二段 攀髯号泣
攀髯古代一般指哀悼皇帝去世,这里描写二妃听闻舜帝已驾崩,葬在九嶷山下后的悲痛恸哭。前六小节为第一个层次,共4句气息要连贯,前两句是放声痛哭,后两句长歌当哭。7-14小节共三句,为本段的第二个层次,音乐转入深沉而细致。
第三段 断猿凄语
猿啼本是一种十分悲伤的声音,古人诗句常用来形容悲伤的情绪。在这里一方面是形容二妃痛哭舜帝的悲切,一方面也是形容舜帝的驾崩连猿类也为之悲伤,应和二妃的悲泣。第一行情绪上扬,悲声愈切。5-9小节泣中带诉。最后数句应是过渡性的节奏句型。
第四段 孤鹄惊魂
此段似是以孤鹄暗喻舜帝,借孤鹄夜半的啼鸣,写舜帝的魂兮归来之意。在连续的泛音句子里,总会出现一个不太谐和的三弦八徽的泛音,听起来像是连通灵界的声音。
第五段 幽冥相隔
虞舜魂兮归来,倾诉别来幽恨,无奈阴阳两隔,徒增伤情。在开始几句的诉说之后,4-8小节语调由悲切上扬为凄厉了。在中间几句的过渡后,音乐变的凝重,情绪苦楚。最后一句似是一声沉重的幽叹。
第六段 寤寐兴叹
长梦连连,梦魂相聚,但醒来依然是冰冷的现实,除了叹息还是叹息。此段音乐像是娓娓的倾诉,整体起伏不大。
第七段 有怀妫汭
妫汭意指妫水的弯曲处,这是舜曾经居住的地方,二妃也是在这里嫁给了舜帝。在悲痛之余,二妃的思念又回到了妫汭,在这里她俩与舜帝渡过了多么美好的时光。前四小节逐渐将音乐的情绪上推,5-10小节似委婉而深情吟唱,情绪愈加激动。后面数句迅速跌回到现实的悲痛中来。
第八段 恍觌重华
思念至极时,神情恍惚的二妃仿佛又见到了舜帝,似往昔重现,怎不叫人伤心欲绝。这段音乐像是一种叙事性的手法,前几句音乐上行下行交替出现,抑扬交织。后几句在低音区徘徊,好像描写舜帝的身影又慢慢消失。
第九段 泪浣湘筠
晶莹剔透的泛音如二妃的眼泪,点点滴滴洒在湘竹之上,落竹成斑,再也不会褪去。
第十段 神凝楚岫
乐曲逐渐放慢,悲伤渐止,娥皇女英眼泪哭尽,思念慢慢凝结,化作片片白云,散布在楚地的山岗雾峦间,永远陪伴着舜帝,守望着虞舜长眠的土地。
第十一段 九嶷烟合
娥皇女英眼尽而亡,追随舜帝而去,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这里划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九嶷山上只留下了湘妃竹上的斑斑点点,仿佛告诉人们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让后人追思凭吊。这段音乐前半部分弹得需沉重一点,后几句似深情的哀歌,为娥皇女英及舜帝送上一份最美的祝愿。
第十二段 七泽云深
楚地多泽,云遮雾罩。镜头推远,二妃的故事在楚地传颂,人们世代怀念舜帝的恩德与皇英的故事,像不朽的神话,闪烁着传奇的光辉。最后两句的泛音,像天边的彩虹,美丽而又传奇,引人去遐想追忆。 胡思琴,安徽合肥人。幼慕雅道、好书爱乐,长而喜读经典、多方涉猎,博采众芳、以养素志。游心于千载之下,流连于翰墨之间。虽居市井一隅,长以山林为念。闲来吟咏春秋、醉意古典,以翰墨写心、诗词养性,于音乐尤为属意。早年用功于笛、簘,后潜修西乐十余载。然数艺之中,最喜古琴之幽静深远、道通天地。曾随诸城派宗师刘赤城先生习琴,后又受教于当代名家龚一先生。二十年来用功不辍、操习不倦,复留意诸家、浸淫古谱。自以恢复中华传统琴道精神为己任,于闲时开舘授徒,传习古琴技艺,兼从事古琴音乐的创作与教学研究。愿结交同道,为古琴艺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