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说了什么
对佛有很多的困惑。
因果报应说,上辈子犯的错这辈子还,今生受的苦都是在为上辈子犯的错买单吗?谁又在均衡这里头的错与对以及偿还份额的轻与重呢?这辈子任劳任怨的偿还上辈子的债,再苦哈哈的为下辈子积福。可是下辈子是多么遥远的事啊?
太多人去寺庙是抱着有偿交换的功力心态去的,你解我的苦,你满足我的欲望我才信奉你给你烧香磕头膜拜。你若做不到则不灵验,那么我就不信你了。而寺庙也经营得跟商场一样与人们进行等价交易,烧一柱香多少钱,添一盏灯多少钱佛祖才能满足你的心愿,否则佛祖听不到也满足不了你内心的小九九。
诵经信佛的福报真有那么强大吗?可以抵消你所犯下的所有过错?无恶不作的人只要在死到临头时放下屠刀练一声佛号就能立地成佛了吗?所有的人都信佛都出家都去建寺庙为自己攒福报,都不劳作不事生产那么这个社会岂不是乱套了?
当然撇掉这些可疑的地方,再说说我信服的地方吧。
佛祖所推崇的“戒、定、慧”对于各人的修行有极好的约束倡导作用。诵经打坐且不说能给你带来多么强大的福报,至少能让你这颗在俗世沉浮的心静下来。而日常的修行也有助于我们拉住那颗飘忽不定的心而专注于当下。
【所有人都生而痛苦】
人一出生就带着宿命里的原罪
佛教,就用消除欲望的方式来消除这痛苦。
基督教,用永恒的博爱来抵消这痛苦。
儒家,用亘古不变的道德来抵御这痛苦。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不懂得佛法的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刻意修行,但是他们还有其他种种执著的欲望。吃饭的时候想着这饭好不好吃,睡觉的时候想着明天要多赚点钱,这人有“千般计校”,所以不叫修行。
【佛学、玄学、禅宗、密宗、道家、理学、心学】
作者重点讲了中观般若学,八不中道,唯识学,阿赖耶识等佛学知识和概念,以及中国自古以来佛教显密各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的观点和区别,还广泛涉猎了老庄玄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等和佛学的联系。
作者用很浅显的语言解释了这些宗派发展脉络及演变,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博学。
中国百姓接受的佛教,其实是个“以儒家道德为基本原则”的佛教。
当年中国人因为老庄缺乏逻辑而用佛学代替了玄学,但是佛学在中国发展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了老庄的境地。用佛性代替了“道”,用“空”代替了“无”,但主张的还是“绝学无忧”,还是“大道无言”。
例如心学:
王阳明在悟道之前,他受到了环境最强烈的打击。他对现实完全无能为力,他在客观世界里已经无法拯救自己,他迫切需要在主观世界里拯救自己。他需要让自己相信,自己所作所为符合最高级的、超越一切官场沉浮名利得失爱恨情仇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时候,最好的安慰他的东西就是心学了。
心学给了给了王阳明安慰,给了他坚强的信心,让他在儒家的形而上学上建立了一个新高峰。除此之外,就没再给什么了。
【天国入门券,越卖越便宜】
法相宗(即慈恩宗玄奘取经归来之后所创)的入门券卖得贵了一点,所以买的人就少。它以后的华严宗和禅宗,就便宜得多。华严宗宣扬,进入佛国不必努力苦修,不必等到遥远的将来,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世界的看法,立刻就可以成佛。禅宗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最有名的,也是最简便便宜的。因此禅宗流行的时间特别长,地域特别广。
“好处多、修行容易”的教派因为对大众最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因此能流传下来,传播最广。
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都是因为佛教阻碍了经济发展所实施的。
站在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待宗教则会更理性的认识,它不是从天而降的神迹,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的
【最后的最后】
撇掉轮回,因果报应、地狱等说法,用理性的思维辩证的去看待佛学,或许你就能感悟拈花一笑的佛祖那笑里的含义。
最后的最后作者道出感性的一条:坚守内心的美和爱。无论在哪里但只要众生能保留自由意志和感情,那么就永远禁止不了思考,永远阻止不了众生在自己的心里吟唱节拍,阻止不了幽默感,阻止不了受苦的大众在这悲惨世界中找到值得深爱的并为之付出炽热的感情。
这就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小小安慰。
PS:全书涵盖的内容非常之广泛,涉猎颇广,我也仅仅感性的写写阅后的小小感悟。另外推荐作者的另外一部书籍《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
-
考研清华的浮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19 1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