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全球通史》16
领读者说 第18-19章 第五编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我们用两天时间看看在世界近代史或者说世界发生普遍联系之前,欧亚大陆的态势是什么样的。 先来看西方发展之前的穆斯林世界和东亚儒家文明世界。 公平的讲,当时的穆斯林世界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治上积极进取,看起来主宰着欧亚大陆的发展进程。 奥斯曼土耳其受到拜占庭邀请,参与拜占庭王位争夺战,趁机抢下来了小亚细亚。在法国人邀请下,来到了中欧,攻打维也纳,虽然失败,但在中欧留下了桥头堡,随时可以回来。 不过土耳其人也就达到了扩张的极限。在第二次围困维也纳后,他们被一步步赶出了欧洲。 在大陆另一边,日本在儒家文明帮助下,逐渐文化统一日本列岛,形成了稳固的天皇统治基础,地方实力集团控制着政局,社会稳定。 这两个文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保守稳定,拒绝外来创新,关起门来过日子没问题,这个门如果被打开,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而野蛮人已经在敲门了。 问题:日本在16世纪后选择闭关锁国的原因是什么? —————————分割线———————— —————以下是书友感悟—————— Emma Wan 兩個被甩在後頭的世界。 這兩章的特點在於,所舉例的兩個在近代被歐洲遠遠拋在後頭的文化都是幅員遼闊,能自給自足的社會,而且都有類似的優越感(這點後來的歐洲人也很嚴重) 到底這樣的成因是太過自傲還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呢?我認為兩者都有。 這種自傲來自於各自文化的最核心,穆斯林認為他們的宗教比基督教先進,中國人認為不是自己族類的都是野蠻人。挺有意思的共同點。 江戶時代鎖國政策的導火索是寬永年間九州的島原之亂,這場農民起義被艱難的平定後幕府發現這些人很多都是基督徒,認為這樣的信仰會危害到統治便把外國人都逐出日本,除了信新教不愛傳教的荷蘭人(蘭學在日本的發展,汽水被叫荷蘭水)。 所以,我認為幕府鎖國政策其實還是擔心基督教大規模傳入後會從底層影響其統治。畢竟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影響了上層統治者和被作為政治鬥爭擺脫門閥的工具。 梦里落花 这两章用一句话概括可以称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建立阿拉伯国家开始,穆斯林国家就不断发展,向外扩张,且传播着他们的思想与教义。 并成功的冲出了阿拉伯半岛,逐渐占领了,拜占庭帝国、萨珊王朝,穿过北非进入西班牙,进入中欧,穿入中亚,东入印度和东南亚,南到非洲,如此的版图。 帝国的强大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强大是分不开的。 奥斯曼、萨菲和莫卧儿帝国都是头等的军事强国。 十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是浓墨重彩的,但是,之后的衰落令人唏嘘。首先,王朝衰落,是统治者昏庸无能。苏莱曼以后的奥斯曼、阿巴斯以后的波斯和阿克巴以后的印度都出现了如此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个较为根本的原因就是:穆斯林世界没有出现像 欧洲的危机,他们缺乏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对西方有一种优越感,以为自己强大到不可战胜。他们对欧洲基督教的东西都看不起,表现出一种傲慢的姿态。 从而,在穆斯林世界和西方之间,特别是在日益重要的科学领域穆斯林毫无兴趣。实际上,穆斯林学者对于帕拉切尔苏斯在医学方面、维萨里和哈维在解剖学方面、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在天文学方面所做出的划时代的成就一无所知。 不但他们不了解这些科学进步,而且穆斯林科学本身以停止发展,并对未来科学新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动力。其次,轻视海运,放弃海上的扩张,也时期闭上了发展的眼睛。 穆斯林世界的狂傲与无知,他们高傲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以为是,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蓬勃发展之中。正是历史给予的这种安逸的环境造成了他们的无知和自大,也最终导致了穆斯林世界的衰落。 十九章,参见开头那句话,自行脑补 日本闭关锁国,应该有防止宗教传播的因素吧!天主教提倡人人平等,而在日本也是倡导君臣,父子的。这样思想上的冲突就会逐步加剧。 七月 这两章内容前面已多有涉及,关于宗教,关于儒学,关于治乱兴替……可说的why也提前思考分析过了,更深一层的落笔多有不便,不说也罢。 既然想说的没法说,那就干脆找点偏门感兴趣的方向聊一聊。 上章笔记,提到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此联想到汉字,这个在当今世界,唯一留存下来的表意文字系统内的文字。 为何别的大陆文字发展的规律大多遵循象形-表意-表音(字母)的进程,而唯有我朝能够保持汉字的整体连续,和统一性? 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不抛弃不放弃,互为推动,携手共进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我朝到底发生了哪些对此起到关键决定意义的事?汉字文化对大中华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必须要肯定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个意义体现在统一文化的建构,交流互通,利于传承的优势与思维模式的形成上。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统一的文化基础利于大一统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减少内耗。 持不同方言的不同民族间,因为有统一的表意文字而降低了交流的成本,提高了互通效率,利于整体发展。 而统一文字促进了中国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精粹,思想著作传承的连续与完整。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随着历史的推进,渐渐融入汉字文化中 ,汉字文化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载体。 郑大喵 这两章主要讲述伟大的穆斯林世界和儒家世界为何没有出现西欧的扩张现象。他们败于对现有的富足和高度发达的水平的自我满足,难以适应变化的世界。 1500年穆斯林帝国崛起,穆斯林世界是占地最为广阔的。它的三大帝国奥斯曼帝国、萨菲帝国、莫卧儿帝国也于此时臻于强盛。 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并成功攻占君士坦丁堡,结束了长达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奥斯曼帝国地跨三大洲,拥有人口5000万,而当时英国人口只有500万。 萨菲帝国是第二大穆斯林帝国,并且以什叶派自居,将自己与大部分是逊尼派的土耳其人和周围其他穆斯林民族区别开来。 莫卧儿帝国位于印度,是印度遭受三次穆斯林入侵的产物。 其皇帝中最杰出的一位是阿克巴,不仅有赫赫战绩,还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甚至自创宗教,以求印度教臣民和穆斯林臣民民族团结。他的这一理想通过结束对印度教徒的歧视、规定他们与穆斯林地位平等时得以实现。 穆斯林帝国的辉煌得益于其卓越的军事力量、行政效率及经济发展。首先,军事力量包括穆斯林军队从欧洲获取大量火炮装备,以及其庞大的兵力; 其次,行政效率,君主才能非凡,任人唯贤,笼络了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且在官吏去世后由皇帝继承其遗产,减少了贪污腐化和世袭占有的弊病; 最后,经济发展源于穆斯林商人对南亚贸易的控制,贸易以关税的形式提供了政府税收,还为贸易的直接或间接相关人提供了生活来源。 最终,穆斯林帝国还是走向衰落。一是帝国王朝腐败,王室昏庸无能,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穆斯林世界缺乏欧洲的变革动力。穆斯林世界妄自菲薄,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在经济领域、农业、工业、金融方法或商业组织方面,均未发生根本变化。 穆斯林世界的帝国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不感兴趣,没有航海传统,导致欧洲人没有遇到阻碍便成为世界商路的主人,穆斯林帝国的发展则陷入了恶性循环。 再说到当时的儒家世界。与穆斯林世界一样,都是以农业为基础,内向性的社会。变化速度缓慢,且局限在承袭下来的基本结构内。与穆斯林世界不同的是,儒家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性及文明的连续性。 地理位置与世隔绝、人口庞大、语言统一、科举制度、儒家学说都是导致中国文明连续性的原因。王朝周期性的更替,带来秩序和持久,但也使得中国想对静止和落后。虽然中国与西方设立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往来,但却遭到严密地控制和限制。 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科学和数学带给中国人的影响要深刻得多。面对未知的命运,中国同穆斯林世界一样,充满盲目的自信。 日本文明兼收并蓄,借鉴中国文明,也积极研究西方的方式,并加以改变,适应自己的需要。从地理位置上将,日本也是与世隔绝的,他们可以接受想要接受的文明,又可以随意拒绝和抵制外界事物。 德川幕府提倡儒家朱熹学派以巩固政权,导致日本对欧洲人的驱逐,进入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闭关自守时期。与中国人一样,闭关自守之后,制度和科学技术明显落后了。 ———————————————————— 如果喜欢请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