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
十六年前Mitch 大学毕业典礼上,恩师社会学系的Morrie教授叮嘱他一定要保持联系,Mitch也答应了。然而一入社会,Mitch马不停蹄地打拼,生活一路高歌猛进,他再也没有回到校园去见老师,直到有一天在舒适的家中,随意打开电视,已是满头白发的Morrie教授接受采访,谈论死亡。原来他的恩师身患绝症(ALS,肌肉萎缩症)去日无多。他再次回到老师身边,就像在大学时每周二都去见老师,讨论论文写作一样。师生俩又把人生的告别定在每周二,只是讨论的是与学术无关的人生问题,老师病榻前谈论的是死亡,学生完成的是这本小书,一份关于死亡的报告。总共十四个星期二,再接着的星期二是Morrie的葬礼。在人生的最后阶段,Morrie谈论生与死,婚姻与家庭,爱情与亲情,衰老与年轻,悲伤与嫉妒,悔恨与谅解,社会的固有的文化与个体创造的亚文化,金钱与幸福…随死亡而展开的是整个的人生过程,Morrie坦然接受死亡,因为他认为只有不惧怕死亡,只有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才能更真切更全力地投入生活,然后才能做到从生活中超脱,与生活讲和,尽情享受生的乐趣。谈到衰老,他认为年长是好事,就像从存款中提取利息一样,不必羡慕年轻,更无需想方设法保持年轻,只有每一个阶段都好好经历过,才能渴望继续朝前走,否则一直焦虑不安,每一段都很糟糕。谈到谅解,他说无论好坏对错都原谅,原谅别人也原谅自己,因为最终可能连想说一声“对不起”的机会都没有。Morrie最后的一段完全像婴儿一样依赖他人,学生问起如果给他一天身体健康,他心中最完美的一天是怎样的?Morrie说起床好好吃顿早餐,出门去游泳,中午与一两个好友聚餐,下午公园散步,看看天空与花草…不过是最寻常的日子,在临死的Morrie的眼中却是最完美的一天。Morrie描述他最后的人生,就像缓慢地通过一条狭窄的连接生死的桥梁,有一天他平静地学生说,“我觉得准备好了…”Morrie平静地离开了生的世界,融入到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去了。人生最后,他选择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死亡感受,完美地上了他的最后一堂课,希望他的死亡课能够影响他的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从而传播开去,影响到他不曾相识的更多人。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读者都听到了他的声音,就像他相信的那样,死亡终结的生命,而不是情感。要么爱,要么死亡。当他给予爱的时候,他依旧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