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汇集】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李白,是中国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生活于玄宗李隆基治世的盛唐,所以他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反映出一派繁荣景象。其流传于世的诗歌有900余首,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自少博闻强记,熟读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好剑术、擅书法。唐尊道,故李白很早就信奉道教。十五岁,跟随纵横家赵蕤[ruí]学习帝王术和纵横术,深受其影响。此后,一心要建功立业、谈王霸之道皆由此来。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是李白三十四岁时写给荆州长史兼襄阳刺史韩朝宗属下县尉李皓的诗。李白自十五岁后常做干谒(向王公大人自荐)。也曾向韩朝宗自荐,无果。后与其属下李皓相识,复求援助,故作此诗。
注释:
从兄——共曾祖父不共父亲而年长于自己的平辈男性。诗中为表亲近之情。
结发——古人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标志成年。唐律,男子二十有一为丁,意为成年。
却秦——战国时期秦围赵都城邯郸,魏使见赵平原君想游说赵王拜秦王为帝以求退兵。齐人鲁仲连恰在赵,便主动求见平原君并说服魏使不再提此事。秦军听说后撤兵五十里。解围后平原君想酬谢鲁仲连但被他拒绝,随后归隐。
击晋——魏信陵君为救赵,听从门客侯赢计,窃魏王虎符、诈兵权,令朱亥击杀魏将晋鄙,这才提兵解赵国之围。“却秦”与“击晋”皆是同一场战争里发生的事情。诗句也有一本为“救赵宁为功”。
揖[yī]——本义拱手行礼。诗中表示受人敬仰、称赞。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有些版本中无此四句,或作“举世钦英风”。对于李白是否杀人之事史书无记载,但李白确实剑术甚好。早年在长安干谒无门、精神颓废,结交过一切少年朋友并打架滋事。诗中所指应为夸张手法。
舂[chōng]陵——地名。唐朝昌州舂陵郡,天宝年间改郡名为淮安。
退耕——表示隐居。
蓬——蒿也,《说文》。比喻破败的穷户。
乌裘敝——纵横家苏秦典故。早年苏秦游说秦王一统天下,可是屡次上书不得采纳。最后混倒破衣烂衫,盘缠用尽而归。
弹剑——齐孟尝君门客冯谖典故。冯谖初投孟尝君门下时自称毫无才艺,还常常拿出宝剑弹出声音哼歌索取待遇,孟尝君一一应允。此后冯谖着实为孟尝君效力,如替孟尝君收租,树立了孟尝君在百姓心中威信;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游说国君使之威名重立。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诗中借冯谖事比喻自己干谒之事。
棣[dì]华:棣,同“弟”,如“贤棣”。棣华,比喻兄弟友情。
全诗大意:
我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认识不够通达,呼朋唤友的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
不为报酬而助人,也不把解人危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
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中也曾手刃歹徒。
兄弟间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大家也传颂我是一个英雄。
当然,这些都是小节,不足言道,现在回到偏僻之处隐居。
但回来后也没有任何产业,为了衣食果腹、不受穷困而忙活生计。
身穿的狐裘破烂,腰里万贯黄金也用个精光。
也曾去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推荐自己,但是一腔热血没有换得什么效果,日渐觉得出路穷尽了。
老兄你官运恒通、青云直上,又一诺千金、名噪公卿。
所以特来与你述说,你懂得其中的意思就行了,贵在灵犀一点通。
如果你也不顾兄弟情谊,不愿意帮助我,我无话可说,我愿像秋草一样随风飘散吧!
编后语:
唐朝是一个政体开放的国度。自隋朝继承科举制后,唐朝通过科举吸纳民间才能志士参政,但过渡的开放也使之成为积症。士人充斥,盛唐中期便以呈现“官少员多”之患。可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政体下,李白如此博学之人竟然一次科举也未参加,这为后世的史者、文人留下了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