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 | 小锤敲过一千年,还要再敲一千年

它,质地柔韧,历经千年却能传承至今;
它,清冷高贵,像一抹月色,落一地雪光。
它,就是银器,中国最为传统的器具之一。
银,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中国古代银的生产可以追溯到夏朝。

战国时,就已有在铜器上镶嵌、装饰金银的金银错工艺。等到至唐朝,银器发展更是达到鼎盛时期。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逶逦开。一抹银色,跨越了上千年的历史。
银
都
水
乡
在鹤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新华村,在那里到处都可听到小锤敲击发出的“叮当”响,殊不知这清脆的响声已经在这里响彻了千年......

新华村,一个“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村寨,这里的银器锻制技艺历史悠久,其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南诏时期,《鹤庆县志》记载:“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

从白天到黑夜,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敲打出一曲曲和谐的乐章,敲击不断,传承也不断.......

2014年, 鹤庆银饰品锻制技艺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
时间匠造
制银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也是一门很苦的技艺。

众所周知,一名合格的银匠十多岁就要跟着随师父学习手艺,4-5年才能掌握基本的打造方法。

王灿松老师,18岁时,就拜新华村李金铭老师为师,一直跟随老师学习银器锻制,这一学就是20年。

王老师提到期间记忆最深刻的是跟着师傅去香格里拉,为松赞林寺打造装饰品,而由于之前对藏传佛教不是很了解,对这些大的产品也没有接触过。于是王老师和师傅就回到了新华,召集了村里一些老的工匠探讨制作,前前后后总共花了3年时间,才把这项工作做完。

这几年的学习,对于王老师来说,可能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时光,这也为之后的制作打下了扎实的手艺基础。
敲打锤炼
一个银器最终呈现品,需要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
例如一个银壶,就需要经过溶银-手工延展-下料-定尺寸-毛坯(起底-敲壶身-敲壶嘴)-粗坯(同程序修整)-精坯(同程序修整)-表面肌理锤击-组装壶盖-提梁-壶钮-清洗-抛光细节-薫旧这些步骤。

银器在打造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工时。它考验技术,讲究用心,半点偷懒耍滑都要不得。好好坏坏都体现在你的作品上,想瞒也瞒不住。

对每一个作品大师都倾注了感情,手的每一次停顿都会有细微的痕迹,而这些痕迹便是银器最美妙的地方。

一件纯手工银器,从银片到成品,大概需要捶打十几万次以上,在打造的过程中,必须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否则稍有不慎,就得重头再来。

由于自身天赋的不同,每个银匠的设计理念也是不同的,而银器的第一印象,正是由设计感决定的
手艺传承
王老师说:“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是因为具有很强的绘画和设计功底。”所以说要学习银器锻造,不仅要有兴趣爱好,还得对绘画和设计有一定的天赋。

对于手艺的传承,王老师也是很乐观的。他说:“银器不同于其他非遗产品,它的市场很广,实用美观,在学习一项手艺的同时,还可以养家糊口,所以愿意学习的人还是很多的。”

但是,相比于外地人,本地人学得更快,更容易教授一些。因为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耳濡目染,所以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大师带领小徒,也让这个村寨的小锤声,生生不息。

独一无二
银饰的魅力不只在于好看的外表,更蕴存于其传递的语言。每件银饰都拥有专属的独特设计和完美寓意,不论是高调奢华,还是低调简约,都会流露不同的情感。

王老师说:“每一件银器都是个人独自手工打制,即使出自同一个师傅,也没有两只一模一样的镯子。”所以说,每一个花纹都凝结了匠人的文化底蕴,每一个图案的审美都有着匠人的心血。

俗话讲:器者,道也。手工银器不同于机器铸模的银器,它是不可复制的,特别是私人定制的银器,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嵌入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结合匠人的心念打造而成的银器,独一无二的同时更具有纪念意义,这些都是机器铸模的银器所不具有的。

手工作品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复刻,而是倾注着工匠的思想,情感与艺术修养,是注入灵魂的生命体。

正如王老师所说:“大家都说,制银最终不就是为了功成名就吗?功成名就固然是好的,但是对遇我这个匠人来说,能够一心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便已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