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reading progess】我看过的英文原版 :推荐+书评 【my reading progess】我看过的英文原版 :推荐+书评
不小心把这个给整掉了,算了,自己发一次。
也算自我记录,以后可能再分开写一下。
才开始建设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分享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包括但不限于阅读。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2017年—感觉还是想继续更新这个帖子,我还想集齐一千个赞。哈哈 当然这个已经不是一个只记录我看的英文书了,也包括了我的看过的中文书。 很多更长的感受和推荐,会放在我的主页下面吧。我在这里更新,是想集齐1000个赞,然后召唤神龙吗。哈哈哈哈。 感谢大家的赞!这确实让我很高兴。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分享和我交流,就更好了。 2016年---还是把其他中文书也算进来一起更新吧。纯粹记录一下我看到书,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最近沉迷英文小说,这些是目前我已经看过的英文原版,欢迎已看或未看的童鞋来交流。 ps:书评还是有剧透的哈,看完书再看也可以啦。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这个是传说中的经典啊,多人推荐,看起来还好,比较注重人物的描写啊。故事情节就比较松散了http://book.douban.com/review/6365462/ Before I Fall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497146/

这个心理细节描写很细腻优美,有意思的穿越。 The Fault in Our Stars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84518/ 评价非常高的young adult小说,很感人。 Animal Farm

文风很流畅,很有意思的故事,也很深刻。 every day

这个强烈推荐,很有创意的故事,很美的文字和故事。 我很喜欢这个小说。每一句话、每个情景似乎都是精雕细琢的。很多句子,都很有启发性。我不禁也随着思考。刚开始A和R的海边约会是如此的浪漫,为整个故事定下了这么浪漫的基调,这段描写依然是本书中我认为最美的部分。 这个故事是很新鲜的,一个人,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只有精神,而没有肉体地活着。这可能刚开始是新鲜的,是好玩的,但是后来是痛苦的,是没有归属感的,而最后也只能接受了这样的命运。A是个很好的人,他心思细腻,可能是因为他只有精神了吧, 总是能察觉到别人察觉不到的细微之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今天和明天的我们都是一样的,有时候也会厌倦这样的生活,但是对于A来说,每一天都在不同的身体里,每天都是独特的。其实,这样的生活是很悲剧的,因为你不能有父母,不能有朋友,没有一种归属感。因此,A的孤独,会让他去寻找这种归属感,就算只有一个人理解他都好,他喜欢R。 这里的另一个问题是,到底能不能爱一个人,仅仅靠灵魂?这是个很纠结的,甚至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放大到A这里,其实还是太难了。我想很难有一个人可以接受这样的恋爱,每天不同的身体,同一个灵魂。其实,身体赋予了我们很多东西,不是说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归属,比如你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如果你没有身体了,那么这些就很难存在了。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永远不能说一定不能怎么样。因此,可能还是会有一个可以接受A的人。R是爱A的。其实,有些时候,我觉得A应该更勇敢,更自私一点,不要去管别人那么多,为什么最后还是要把R让给别人,其实我是很希望A能成为Alex的。然后这样是个浪漫的结局了,但是却不是一个高尚的结局。 如果你有机会去寄宿在别人的身体里,你也就有了改变别人生活的能力,甚至能成为魔鬼。你可以杀人而逃脱。但是,以前的A都没有那么做,基本他都是尽量不去干涉别人的生活,尽量按照宿主的轨迹在生活,他没有过多的干预,但是这种干预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消极的生活,不能去投入自己感情和意志的生活,实在是很悲剧。 A寄宿在了很多人的身体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轻描淡写。如果我是A,才会真的那么珍惜每一天! if I stay

其实这个故事真的很简单,就是留不留的问题。如果不留的话,我觉得可能会更有意思一点。我觉得她也没有那么纠结,这个决定也不是那么难做吧。她既然总是感觉不能真正融入这个家庭,但是还是想要追随家人而放手,或许这也是一种融入的方式吧。对于死亡,无论是kim那样的不会接受,还是adam那样的不想放弃,其实更感动的是,祖父那样的给她离开的勇气吧。 对于别人来说,选择放手比留下你更需要勇气。 而对于你自己来说,选择留下更需要勇气。生是不易的,而死是容易的。
《Lean In》by Sheryl Sandberg
畅销类排第一的自传,强烈推荐所以女性都看一下,绝对不是已经老掉牙的烂俗的那些成功故事。
《The Power of Habit》by Charles Duhigg
这个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的畅销书《习惯的力量》,原书写得还是很好的,对习惯有兴趣的一定要看一下!!
《The Magic of Thinking Big》by David J. Schwartz
语言流畅,很好的心理学书籍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by Greg Behrendt ,Liz Tuccillo
这是给女性写的讲爱情关系的书,强烈推荐陷在纠结爱情中的女生看。当然所有女生都可以看看,很有科普的作用。
《Why Men Love Bitches》by Sherry Argov
这本书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女人要自己爱自己。The most attractive quality of all is dignity.还是写得很有趣的。
《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 by Chip Heath, Dan Heath
讲如何改变的书,方法还是很明确的,一切讲这些的书,主要还是得去自己实践。
《this star wont go out》 看这本书是因为John Green是受了Esther的启发,才写了《The Fault in Our Stars 》的。 不过,我其实更喜欢这本书,因为是如此的真实, 如此的平凡而又引人沉思。
看到家人和esther最后告别的时候,我都快要落泪了。Esther对于别人来说是这样一个坚强,勇敢,充满爱的人。但是她自己却承认自己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也有很多缺点,她绝对不是完美的。她还是会有自己的烦恼,她想做更多的事,更多有用的事,但是她又经常觉得自己只是在上网,不然就是睡觉,她觉得自己很懒,她真的很想做很多事。当然这是药的作用,是她的病让她睡这么多觉。她说,她觉得自己也没有做什么伟大的事,只是每天写写日记,只是和网友聊天,因此她觉得她还是在浪费生命的。她会幻想自己kiss a boy,而且非常想这样,但是也很失望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她其实,真的只是做最平凡的事,和家人一起,和朋友聊天,但是她又在做了不起的事,坚强地承受痛苦,在和癌症战斗。她的完美一天,是make-a-wish日,她和网上的朋友聚会,度过了一个完美的一天。其实这个完美的一天真的很平凡,就是和朋友一起聊天、做游戏、逛街、听音乐、看电影……这真是很平凡的一天,但是她却很难有这样平凡的一天, 这样的一天对她来说非常重要,我想可以排进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之一吧。最后,当esther和一个朋友在一辆车里,她拉着她的手,然后不停地说“I love you”,“I love you so much”……她们都默默地哭着,这真的是一个很伤心的画面。我想她一定知道这是她最后的一次这种make-a-wish日,可能再也不会有这么完美的一天了,也许这些她最好的朋友,她都再也见不到了。it definitely will break your heart when you know you have to say goodbye to your perfect day.我们很多人,都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是这样perfect的一天, 但是esther知道,那就是这天,这就是她和生命中最美的一天告别的时候,和她最好的朋友告别的时候了。如何你知道,这会是你人生中最后的最美一天,那么你一定会用尽全力去活在每一刻中,甚至连你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活跃的,在每一秒中。尽管你用尽全力,用尽你一生的力量,都无法挽留最后的落日,但你起码真正活过了,哪怕是一天。我真的很伤心,也很想esther能拥有下一个这样的完美一天,拥有无数个这样的完美一天,但是我不是上帝,即使上帝也没有留住,而esther还是爱上帝。她相信上帝的安排。有时候,要放手真的很难,所以,她的I love you就已经表达一切了,这不是对一个人说的,这是对所有的这个世界说的。生命真的是很神奇,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版本,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别人生活的一些碎片,但是我们从未能代替彼此去活,从未能够交换彼此的生活。即使我看了这本书,我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我很懂她,但是我又不能完全懂她。我甚至不知道她的气味和声音是什么样的。但是她却对我有一些影响,因为看到了她的生活,我不会只是当她是陌生人了。
当家人和esther告别的时候,我真的快哭了,这是这样重要的这样神圣的这样伤痛的,却又是这样平凡的一刻。即使家人知道会有这么一刻, 也准备了三年,但是还是很悲痛,还是很痛苦,这是正常的。当你快乐的时候,尽情欢笑;当你悲伤的时候,尽情哭泣;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世界不会因为失去你就不再日出,不再转动。就算家人再怎么痛苦,也要重新上路,即使没有她。她永远也不会被遗忘, 她永远活在她的家人,她的朋友心中, 甚至在我这样的读者中,她也会有一席之地的,因为她曾经感动过我,对我有一些影响。很可能大家都记不得esther最后走的那一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但是我们都记得那种感觉。真正能让别人记住你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你对别人说了什么,而是别人都你有什么感觉。
别人夸esther的家人, 说如果是他们,他们一定做不到,但是esther的妈妈却说,这是普通人就可以做到的事。有些时候,如果不是命运相逼,我们也永远都认为自己做不到,但是,其实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能不知道最后的完美一天会是什么时候,但是我们可以让今天,每一天,都尽量完美,不要让自己有遗憾。我想,每一本这样的书,这样的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地每一天,别人的生活这么艰难,都坚强地活着, 普通的小快乐对别人来说都是最大的幸福,过普通的一天都是一种奢望,而我们却还在为生活中的那些小事发愁,而没有尽力去让自己开心,没有去尽情地活每一天,让每一天都完美,那么我们是多么浪费生命啊,别人求之不得的生命中的一分一秒,我们就这样白白浪费掉。我不知道为什么上帝选择某些人去经历苦难,但是这可能是给我们这种平凡的人提醒,要如何去过自己的一生,自己的一日。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如esther一样,那么世界会好很多。如果我做不到她那样的光彩照人,但是我也可以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让自己身边的世界好那么一点点。
《wild》——这是一本关于一个人旅行的书
每次作者在爬山路途中遇见的人最终都会分别,我想我比她还要伤心一点吧,我是很不喜欢分离的,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啊。看到那些善良的人分开了,真的很难过,我想他们可以成为朋友的,他们共同经历了这么多,而回到原来的生活中,他们又只会是陌生人了,和他们在一起的感觉这么好,大家的心灵如此靠近,如果能永远是好朋友,能够形影不离,起码在彼此的生活中能经常出现该是多么好啊,但是她知道,他们是始终会分开的。这就是旅人的宿命吧,大家在途中是生死之交, 然后回到原点后又成了陌生人了,可能在一个脱离现实的环境中,大家都比较容易做真实的自己吧。我们的生命在那一点上相交,然后就分开成两条射线了,我们就再也不会遇到了,生命中,这样的人很多,我想他们都是上帝送到我们身边的天使,来教我们一些东西。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学会如何分别,虽然再多的不舍,但是总是要分别的啊,珍惜彼此共聚的一课,就如她和那么多人经过几日分离的艰苦爬山后, 又重新聚到一起,大家一起把酒言欢,这真的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候啊。没有分离又怎么会有相聚呢?上帝让我们分离,是让我们不要把在一起当做理所当然,事实上,不应该把任何生活中普通的一面当做理所当然,因为这些都可能随时会消失的。所以,珍惜当下拥有的,是最重要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句话像喊口号一样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又是如此之难。
最后一段,应该是全书的高潮了,也是我最喜欢的,躺在椅子上的她,不会想到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令我很触动的是Doug死了,那个给她美丽羽毛的男孩,就如羽毛退色般消逝了,还记得在PCT,他们两个共饮一瓶啤酒,如兄妹一般,Doug给了她代表幸运的羽毛,但是他又如此的不幸,英年早逝,人生就是这么无常吧,我想她确实很伤心的大哭过,但是她也应该很感激Doug出现在她的生命中吧,即使只是一小段路,但是有Doug的陪伴,她的人生轨迹就不一样了。当她完成PCT这段旅途后,她还不明白这段旅途的全部意义,她不会明白自己未来的走向,但是,在未来的某一点上,她会明白旅途给她的意义,那么这就够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指望,现在我们的所经历的事能给我们未来的预示,但是,我们只要知道未来这些都是会显现它们的意义出来的,这就够了,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这种信心。
《stargirl》、《love,stargirl》 by JERRY SPINELLI ——如童话般的美丽浪漫细腻,又富含哲理和感情 写太长了,就只贴地址了: http://www.douban.com/note/351019975/
2014-05-21 21:45:16 星星飞行员 (2018年精进,持续努力)
<Tiny Beautiful Things: Advice on Love and Life From Dear Sugar>
这是《wild》作者cheryl开的一个情感类专栏的答读者来信集成的一本书,看了wild之后,实在很喜欢,于是找来cheryl的其他书来看。果然没有失望。她不仅是回答读者情感类的,还包括家庭、自我、抉择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我看着他们的问题, 也会想如果是我,该怎么回答。但是,cheryl每次的回答都是那么温暖、流畅又独到。有几次都是意料之外的。 其实,可以看出问题虽然各种各样,但是有的问题又是如此的重复出现。我觉得,问这些问题的人,可能自己都已经知道答案了,或者起码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了,但是他们只是不能去做,去改变而已。我相信,能真正让人去改变的,去激励人行动的, 不是那些所谓的毒舌,因为毒舌只会打击你的自尊,让你更加觉得困难是渺小无力的你无法解决的,这简直就是自虐。而真正的改变,更需要的是理解的、温暖的、而不是说教的对话。最让我感动的是,cheryl从来都没有用毒舌去骂谁,言语中充满了温暖,而且又是如此的正确,而且她的文笔又是如此的流畅,舒适,很喜欢她的风格。这本书在这个类别中,应该算是佼佼者了。而上面提到的《wild》更的是居家旅行必备之选了。 附上一些本书的摘录http://www.douban.com/note/352684525/
《Six Earlier Days》 by David Levithan 这可以说是everyday的一个番外篇了,很短,只有6天的故事。很多A的一天,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我还是记得A的故事。我很喜欢David的写作风格, 故事的结构是如此的新鲜有趣,就像《The Realm of Possibility》里面,写了20个人,4部分,每部分5个小故事。但是,每个人之间又是相连起来的,比如,这样就可以让人以B的角度,看了B和C的故事;后面又回到以C的角度看到C和D的故事。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一个人,真的是很有意义的事。你会发现,他(她)的世界原来不是别人看起来的样子,即使他们都在一个故事中,但是他们并不能看到别人的世界。
David的每个故事似乎都有这样特别的结构,这种结构不是那种需要抽丝剥茧、逻辑推理的结构。而是一种简单又丰富得可以承载这么多细腻又深刻的感觉的结构。光是这种结构, 我就很想看下去。
看这六天的时候,我又感受到了A,每天寄宿在不同人身上的却带着同样灵魂的A,A真的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又敏感的人,我相信无论把他放在哪个人身上,不管那个人是金子还是烂泥,A都会显示出来一个好人。A每天都小心翼翼地按别人的轨迹和事实生活,尽量不篡改他们的生活,有趣的是他只能得到别人记忆中的事实而不是感觉,因此,当sam向mark表白的时候,A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不知道mark的感觉。感觉和事实到底哪个更重要呢?是感觉让我们成为自己,还是事实让我们成为自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两者都是的答案。对于A来说,就是分离的。A不想改变别人的生活,但是他又改变了一些人,无论他多么善良和高尚,但是他都是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别人,而且是主动改变了。因为他也是个人,他也有欲望和弱点。也许他的不改变是因为他试图改变过,但是却改变不了,因此他放弃了。我只知道没有人会想成为A的,因为我们想成为自己,而A没有完整的自己。A是很可怜的,他不属于任何人和物,因为他没有自己。最后,Alex简直就是一个绝配A的存在,名字都是那么适合,一切都很适合, Alex应该和A是同类的人,连R也这么适合,但是A还是没有留在Alex中。关键不是他能不能留在Alex身体里,而是他自己不愿意这样做。我想作者的暗示中,应该是可以留下的,但是他还是没有。就像英雄一样,明知是死亡,也没有选择安全。A这时似乎就是一个英雄,他应该知道,当他让Alex和R接触到之后,他连世界上唯一了解,爱他的人也要失去了。他真的是一无所有,只有回忆了。R会和Alex相爱,而他就再也不能加入R的生活了。本来他是可以选择拥有一切的。
然后A又会到哪里去?还会如此爱与被爱吗?没有人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原来每天醒来都还是自己也应该算做一件幸福而必需的事。当你还是自己的时候,你可以做如此多的事,而且你做的事都是属于你的。你以为你局限在自己的渺小平凡与无能为力中,但是你却是又这么多的权力只属于你。你比你想象中更加自由,这种自由来自于你,是一个肉体和精神合一的完整的人!
【my year with eleanor】 这本书雷人的中文名吸引了我,但是看了内容之后,觉得这本书还是有它的好处的,可以推荐给大家。虽然文笔一般,但是还是有精彩之处的。有时候,只是看这个故事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复杂的东西。
跳伞 潜水引诱鲨鱼 几天的修道院式的生活 去医院做志愿者给病人送饮料 去殡仪馆做志愿者 当众讲笑话 去登乞力马扎罗山 ……
我对作者的这些经历很有兴趣,她的书中只写了一部分,但是她的project是365天,每天都要做一件自己害怕的事。战胜恐惧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去面对。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有勇气去做这么多恐惧的事的,但是我知道结果,那么就是她去做了。然后她才算战胜了。她说得很对,恐惧也就像肌肉一样,经常锻炼,那么以后抗恐惧的能力就会提升了。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能力就会提升, 你的提升不是因为你想了多少事,想明白了多少道理,而是你做了多少事。最后,当她从乞力马扎罗山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忘了照一张像上面写着“I love matt”。首先她很气愤很后悔,但是后来她放下了。她确实进步了啊。想想吧, 当你经过那么多艰苦的努力,终于爬上了世界最高峰,而且这是你唯一一次站在上面,但是你忘了做这样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独一无二的 事,似乎在这个高度上表达爱,就象征着爱也是这个高度一样。但是你终究还是忘记了。你可以选择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抓住这一生唯一的机会,或者你可以放下,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个标记。
最后一段,作者和cheryl的说法很近,当这一年的恐惧经历过去了,完成的这些壮举的意义,可能当时并不会显现出来,但是以后的某一天,或许你才能明白所有的意义。
这本书能让我想想恐惧,又不只是恐惧,那么我觉得这本书就挺好了。
<the opposite of loneliness> Marina说,她不想因为死亡而被记住,而只想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被记住 我记住了她的才华 我的感受:http://www.douban.com/note/355499990/
2014-06-09 20:00:06 星星飞行员 (2018年精进,持续努力)
<the Alchemist >
故事很简单,很容易阅读。但是被这么多人喜爱是有原因的。如何把人生中的一个终极道理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讲清楚?这就是这本书最好的地方。
<Carry On, Warrior: Thoughts on Life Unarmed>
讲的是作者如何从一团糟的生活状态中,恢复到一种正常、幸福的生活。类似随笔。作者的有些故事是有趣而且给人启发的。语言也是流畅优美的。里面她讲到的关于爱情、家庭、教育,特别是自己的宗教信仰都很引人思考。
【eat,pray,love 】
108个小段,3个地方——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被liz的每句话吸引了,每个字的意思我都想弄清楚,对这样的书,我总是很感兴趣。整本书还是有几处让我觉得很闪亮的地方, 但是总得来说,语言又显得贫乏缺乏美感了。不过我还是挺喜欢这本书的。
分享一下最后一个地方: 那个老巫医真的是很神奇的人,他说出似乎是宿命的话,但是很快又忘了,他医治着那么多人,但是自己却只是居住在一片屋檐下,他学会了说英语,但是却没有出去过。这样一句承诺,一句话,是多么的重要,liz信了这句话,然后来到印尼找他,他后来想起来这句话,然后就让liz来探望他。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人,就相信了这么一句话。面对这个世界这么多恐怖的事,世界上很难再去相信有这么一句话,会让两个陌生人交心,当觉得自己都难以生存的时候,去无私地帮助别人又是这么的困难。其实,帮助别人真的不需要很多钱,很多能力,即使你帮助的只是一个态度,一个微笑,也是有意义的。就像有次电视节目上,一个黑人残疾妇女, 帮助一个假装晕倒的人,她是那么地像天使,在那一刻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帮助她。在她的外表和贫困下,居住着这样高尚纯洁的灵魂!
wayan的女儿也很可爱,聪明,很有灵气的女孩。当我看到wayan欺骗liz,想从她这里拿到更多钱的时候,我有点愤怒。但是liz却没有揭穿她。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胸怀。当你发现你最信任的人欺骗你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愤怒,责备,为什么他要这么对你?为什么你这么好却要被利用?但是,你也可以选择原谅他。因为,即使wayan想要更多的钱,但是这是她的习惯,这是她这么多年的在这里生活所留下的痕迹,这是她的自然反应,不一定是说明她是个骗子,只是在这种环境中,这是她养成的性格。liz选择原谅了她的朋友。因为,即使wayan骗她,wayan也是真正爱她,关心她、帮助过她的。对于朋友,真的要宽容一点,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不高尚行为的时候,也要看到他们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选择更高尚的行为,因为我们有高尚的灵魂!
没有想到liz会和一个年级比她大的大叔恋爱,不过看上去他很有魅力。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真的以后会在一起?但是起码现在在这个时刻,他们是在一起的。对于爱情,真的需要点浪漫情怀,需要点想象力,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是真的很多事都是有可能的,即使是远距离,即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毕竟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包容一切。我相信爱的力量是无限的,当然不仅仅指爱情。 【84, Charing Cross Road】
看到书店的人不断地邀请、那么真诚地邀请HH去london。但是因为各种原因HH都没有去。从信中,可以看出HH还是浪漫主义的人吧,她那么慷慨给书店的人寄去食物,而且寄了那么多次,她坚持加来了,而且这二十年的通信,很多次,我看到她都收到了很多工作的回报,但是这些钱都没有被用到她的伦敦之旅去。而这么多热情好客地人都在伦敦呼呼她,希望能见到她,但是二十年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见面。当初的ceceliy,megan,从书店都到国外去了,但是他们还是没有见过HH,他们也会很遗憾吧。二十年的信件,很多是关于书的,很多是关于生活的。HH给书店寄去的那些鸡蛋,火腿等,是加深他们感情的关键吧。当人很容易一切都为自己考虑,连至亲都不会考虑那么多,更何况是陌生人,而书店的人对于HH来说,就是陌生人。而HH却还能如此地慷慨去为他们寄去食物。这谁都会很感动吧。因此,书店的员工除了frank之外,很多其他的人都写过信给HH.可以看出这里不是信件的全部,但是感情却可以通过这几封信件而建立起来,到很多年后, HH还会问megan 和ceceliy的近况。但是她不会知道了,当年她没有去伦敦见他们,然后他们就搬走了,就失去了联系。有时候,真的要乘胜追击啊,不要失去机会,这本书最大的遗憾,就是HH没有及时去伦敦,去看那些员工。如果去了,她一定会很快乐吧,大家都会很快乐。她一定能见到自己所想见的一切地方,一定能明白英国文学的真正意义吧。但是她当时没有去。最后的信中,frank是死得如此的突然,一封信突然就说他死了,而他最后给HH写的信又是这样的普通。 Frank和HH到底有没有爱情?很多人说这是精神之爱,其实,我觉得说有也行,说成是对朋友的爱也行,可能还是人心目中对理想的爱吧。Frank和HH无疑是朋友,即使他们没有见过,对方的很多细节他们都不知道, 但是这样并不妨碍做朋友,有些人即使你从头到尾,从出生到死你都知道,但是你还是没有真正懂他,还是没有能成为朋友,做朋友也是要看缘分的。Frank从对HH的称呼:madam,miss H 到dear H,足以看出他们感情的进步了。从只是谈论书,到Frank的妻子nora也加入到与HH的通信中,每次Frank的回复都要加上,nora and kids join to send love.从开始的第一个女儿只有12岁,到后来的长大成人。最后一封信由sheila来写,实在是很合适了,可惜这时的HH已经不能继续这样的通信了,如果她还有孩子,那么这份友谊也可以延续下去吧。 从这四十几封信中,当然现实中可能更多,就看出来了这份感情,HH和书店员工的感情,还有他们的生活。书店员工都很可爱,他们又专门写信教HH做菜的,更多的是写信感谢HH的食物。虽然不多,但是他们都是很可爱的人,如果HH去了伦敦,那么他们一定会带她到处去玩吧。当HH的朋友去书店的时候,员工们那么热情地招呼他们,他们都觉得很惊讶。frank,和HH都很幸运,有这样一种方式,有这样一种朋友,frank也一定幻想过HH 的样子吧,员工们都幻想过,我想无论HH长成什么样子,他们都不会失望的,他们当然会想象HH是“年轻、性感 、时髦”的,但是即使HH如她自己所说只是个贫困邋遢的女作家,他们也不会减少对HH的热情的。 有时候,应该惊讶,即使挖空心思也建立不了真正的友谊;而有时, 就这样平淡简单的信件却有这么长远的友谊。也许,真的不能承诺友谊天长地久,但是却可以做到天长地久。 最后还好HH去了书店,即使员工都已经不在了,即使书店倒闭了,但是HH还是去完成了这个承诺,即使在那一刻没有人陪伴她,但是在精神上,大家一定会陪伴她的。 【heaven is for real】 这里,不是天堂是否存在的问题, 而是这本书是否可信的问题。如果要讨论天堂是否存在,那么就太大了,但是如果讨论这本书是否可信,那么就很容易了。我看了goodreads上面的评论,很多人的看法都是不相信的,大家的疑点主要是:一个由牧师养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事?即使牧师没有刻意去说,但是每天的耳濡目染,有那么多途径可以知道!这也是我最大的疑虑了。当然也可以说是小孩撒谎,父亲撒谎什么的,但是如果小孩说的是真的话,那么我觉得这还是不可信的。即使小孩不撒谎,但是小孩,本身就有点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实在是不太可信。而且看的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父亲是一直在找合理的有利于自己的论据,其实,如果反过来想,那么肯定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小孩说的不可信。这本书有这么高的评价到底是为什么? 我想主要原因有: 1、大家认为小孩是纯真的,是最不容易说谎的 2、父亲是牧师,也是不会说谎的 3、本来就相信有天堂的人,自然很乐意听到这个故事
看到goodreads上面有一个人评论说,信不信有天堂,难道要靠3岁小孩来告诉你?!
其实,我不喜欢这本书,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是能抱着一点开放的心态来看这个故事。虽然父亲提出了很多论据,很多儿子不应该知道的事,但是其中虽然有符合圣经的,但是也有不符合的。但是,我觉得看jesus画像那个很神奇,为什么小女孩和儿子都达成一致了呢?反正还是有很多疑点的,但是我还是不能相信这个故事。 最后,即使我不相信这个故事,我还是愿意去相信天堂是存在的。
MWF Seeking BFF by Rachel Bertsche
这本书太有趣了,实在是佩服作者的勇气, 也让我认识到原来友谊是要这样努力经营的。作者刚搬到一个新的城市生活,没有什么好的朋友,因此,她决定要一年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结识新的女性朋友,以此来发展bffs。Rache首先是在网上发了帖子,征友,然后还有其他各种方式。当然她也从最初的胆怯,到后来的淡然,到最后经过了大概54次约会,她终于交到了很多不错的朋友。作者的故事非常有趣,她的文笔又那么幽默,我被她的故事深深吸引,最让我喜欢的是她的态度。很多时候,对于友谊,我都会等着别人来走第一步,但是她是第一步,第二步……都坚持走下去的。最大的感想就是,友谊真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努力经营的,是要用时间和精力的。 好吧,既然都写到了这里。我也顺便征个友,努力发展成闺蜜。有兴趣的女性朋友们,请豆油!保证回复,一定认真对待!:
《anya's ghost》 by Vera Brosgol
其实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却让我思考。确实是emily更需要anya,而anya终于看清楚了emily的真面目。anya也是不受欢迎的女孩,没有那么漂亮,还是移民,总是要试图融入其他青少年中,但是她却依然被欺负。但是,那个nerd男孩,却认为anya是cool的,融入得很好,而他自己却被不断地欺负,即使他成绩那么好,他连体育课都不敢去上,他的身材又瘦小,他说话还有口音。大家都是这样,总以为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总是认为自己是最惨的一个,但是别人的惨你不容易看到。anya的情敌liz,那么漂亮的女孩,却还是要流泪忍着bf的出轨。即使她平时那么的高傲,是大家注目的焦点。anya喜欢的男孩,表面上看人很好,还让她搭顺风车,但是却三心二意。其实,emily让anya去追他,并非是因为她觉得他好,或者她为anya考虑, 而是她要得到自己不能得到的,这也是anya,最后揭露出的真相。anya最终还是明白了,即使emily能帮助她,取得好的成绩,追到喜欢的男生,但是那不是她要的生活,她不要帮emily过人生,即使她的人生不那么容易,但是她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去过自己的人生,无论在别人眼中的人生多么美好,始终不是你的,你不会快乐于过别人想过的人生。最后的emily是可怜的,但正如anya所说, 无论如何,她都没有权利去决定别人的生死,去伤害别人。因为,她眼中过得很好的别人,也可能有自己的伤痛,可能自己也觉得很惨。
<blanket>
这本漫画还是长的啊,但是还好也只有一本。自从看了《我在伊朗长大》之后, 很适应这种黑白的画风,觉得这样也很美。我觉得这个故事还是很复杂的,里面craig对自己的探索,对上帝的信仰,比较难懂。但是里面有这么多的情感,craig和弟弟的成长;女主的家庭……我真希望他们能一直在一起的,但是craig还是毁灭了那条blanket,一切都如雪地走过的痕迹。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四星。里面的深度,还是值得探索的!
<boy meets boy>
总的来是,我还是不算喜欢这本书的,我依然觉得every day是作者最好的作品,想要超越真是难啊,不过我还是会继续期待下去,继续看David Levithan的书。
随便写点感想,临时想到的几点:
tony说,很羡慕paul。因为paul早就发现了自己的本性,而且愉快地接受了。生活对于paul来说,是不难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他的父母也支持他,他的朋友也支持他。那么他的难处就主要在于发觉真爱了。但是,当一个自己完全了解并接受自己的人,而且又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 那么一切都不是那么难了。tony是非常羡慕paul的。tony的家庭是完全不同的,对他来说,不是父母不接受他让他痛苦,而是父母还是爱他的,只是不爱他的gay本性而已。当父母连同他一起讨厌的时候,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而父母的爱才是他最大的压力。因此, 他需要父母的同意,即使他出去约会。因为他是要给父母的爱回应的。在真挚的爱面前,压力是很大的。你可以很容易的讨厌不喜欢你的人,但是你很难去恨爱你的人,即使他们是错的。以爱之名确实有很大的力量。
而就算是paul,他如此了解自己,但是在爱情面前, 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自己,预料到一切的。paul的ex kyle却是不能接受自己的这一面的, 但是当他挣扎过后,还是有勇气去选择追回paul,但是时间,地点和人物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很多事情不是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决定的,这时的paul已经有了noah。paul还是喜欢kyle的,但是他更喜欢noah。那次的kiss很重要。pual是真的喜欢noah,但是他还是kiss了kyle。这说明了,人其实是复杂的,是会陷入这种纠结的。这种纠结也是正常的,即使不是理想的, 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是要做出选择的,是要去选择真爱的。
paul的bff joni,喜欢一个他不喜欢的男生chunk,paul先是为此很不高兴,不断地告诫joni要离开chunk,但是这已经影响了他们的友谊,他们为此吵架。其实,在友谊中,还是要尊重朋友的选择,即使他们的选择你觉得不好,但是在你劝告之后,你还是要努力去接受。因为,你不能因此影响你们的友谊。
2016 01] 解忧杂货店
这是个容易看的书,故事很简单,语言直白,缺乏文采,也没有什么悬疑推理的。但是,却让我一下子就看完了。 其实,我也很想,有这样一个解忧杂货店,去咨询我的问题。没有人,能足够自信,能解决一切的问题吧?我也希望有来自未来的人告诉我,现在怎么做,才是对未来最好的?但是未来也只是现在的延伸而已,其实并没有未来这个东西,为什么要为了虚无的未来而抛弃现在呢?如果,真的有人来为我回答人生的难题,我照着做了,那么我的未来就按既定的得到了高分,我开心吗?人生不是一场考试,不是为了追求为来的一个高分,一种完美。即使有完美的未来,如果现在就知道,那么人生不是就不能随心所欲了吗?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早相信人生是要靠自己来创造的,有既定的结果并不是好的,无论结果多好。人们为什么想要得到答案,要想求神问佛,知道答案?无非是自己能力所不及,不想后悔, 想避免痛苦,取得一个好的结果。当然这偶尔做一下也是好的,但是不可能所有事都能这样,更现实的是,甚至没有事是有答案的。自己的人生无非是自己决定的,创造的,再加外因,就显示出了现在,未来。关键不是别人能告诉我什么,而是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心中的声音吧。即使问别人,自己也是有想法的,其实就算自己不承认不知道,自己心中也是有一个原形的想法的。只是想找人确认或者否认来帮助自己而已,毕竟没有人真的拿刀来胁迫自己选择, 最终,无论别人的建议,是什么,责任都是我们自己来承担的,因为这是我们的选择, 如果错了,那么也是自己的责任。当然如果有明智的建议来帮助我们,是幸运的;有不好的建议, 来损害我们,也是对我们有害的。但是,真正的责任还是自己,别人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上帝不是早就在我们的心中种下了答案吗?为什么不听从内心真正的声音?如果我们就是上帝, 那么我们怎么会有错?我们上帝创造出来感受自己的。我们不用害怕会出错,本来就没有正确, 何来错误?最最重要的答案,永远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为什么要从外界找答案呢?只是找错了地方而已。光有声音是不够的, 还得有行动去创造,思想和情感并不能完全代表什么,只有行动,才能连接起现实来。创世纪,不是说想世界或者是感受世纪对吧?人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甚至都不想下辈子再做人这么辛苦,但是被选召上也是一种幸运。即使我是阴暗的一面,也只是上帝想要体会这种。没有阴暗哪有光明?!其实很多人,甚至说所有人的命运都是联结在一起的,因为我们都是上帝自己的一部分。不要去对这个世界漠不关心,没有丑恶哪有美善?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是孤独的,甚至害怕将要永远孤独下去,但是只要知道,我们都是上帝的一部分,我们都是上帝,我们都是一样的,即使表象是不同的,那就不会孤独了吧,所有的一起都是我,烦恼也是我,快乐也是我,总有一天,我会回到上帝的怀抱, 去永远快乐。那么为何不好好对待这来自世间行走的机会呢? 《Reasons to Stay Alive》by Matt Haig
这本书主要是讲作者的抑郁症经历,写得非常细致,但是我还是不太能够沉浸地下去,觉得文风还是不能吸引我。不过,还有有亮点的, 就是对抑郁症有很详细很细节的描述,是真正经历过的人,从中挣扎过的人,才有更深的体会,我觉得这本书对有抑郁倾向的人,应该很有帮助,起码能够了解,别人的抑郁经历是个什么。抑郁症不是一个只是思想出了问题,也是身体出了问题, 是无法抗拒的纠缠意识,连做一些平常简单的事,都觉得是大战在即。
我觉得抑郁不是一个少见的事,特别是在现代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只是当抑郁已经发展成抑郁症了,光靠个人的力量已经难以抵抗了,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去寻求专业的帮助。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