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苦于与他人交往吗?快打开这本人格地图指南
当我们在浏览器中搜索“人格”这个字眼的时候,会跳出来很多的选项,排在最前面的分别是“人格分裂”、“人格魅力”、“人格障碍”、“人格测试”……透过这些关键字我们仿佛能看到很多人对于人格问题的一些好奇、疑虑与不安。 为什么有些人相处起来,我们会觉得如沐春风,而有些人却是分分钟想逃开的煎熬呢?其实这背后人格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但是人格还有好坏之分吗?也许,你看到他们尖酸刻薄或者焦虑不安的一面后,只是跟别人在背后八卦他们有多么讨厌而已。而人格并不是单一维度,把某个看似固定的维度转一面,彼此的相处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走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认真地对待人格问题,不是为了去学套路、耍心机,而是能在展开交往前有几分思考,在交往时保留几分智慧,在交往后能保障自己的安全。这也是《隐形人格》这一书的重要内容:深入了解不同人格背后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掌握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隐形人格》这本书由两位资深心理医师海伦·麦格拉斯与哈泽尔·爱德华兹合作完成,因此书中的内容不单独局限于某一个人的视角,而是从“你”和“我”互动的人际交往角度来展开,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格,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重点内容。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认识不同的人格类型,减少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冲突。比如说兴高采烈地邀请同事一起吃饭看电影,结果被尴尬拒绝;约定一起出去旅行但同行的人却什么也不肯计划,一直要拖到出发前一天才准备;再比如说有老人抱着小孩想插个队时,女生好心地想着天太热了,让他们先进去吧,结果身旁的男友却觉得这是社会公德问题决不能允许。 这恰恰反映了《隐形人格》中列举的三种对人际交往有直接影响的类型维度。分别是内向与外向;计划与即兴;思考与感觉。 我们简单地看一看这三种类型维度的差异所在。第一种:内向型与外向型。内向型人格更偏向于独处,感情世界比较深深沉且丰富,不喜欢变化。但外向的人呢,乐于与人交往,喜欢丰富多彩。 第二种:计划型与即兴型人格。计划型人格希望自己的生活都在精准掌控之中,做事游刃有余;而即兴者则喜欢生活方式灵活多变,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压抑。 第三种:思考型与感觉型人格。思考型人格更倾向于寻找做事背后的逻辑,从原则和做事规矩出发;而感觉型人格则更强调自己的主观情感价值,也更多地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因此,我们之所以经常对对方感到失望、生气、甚至想大闹一场,就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这种人格类型的差异当作一回事儿,也正是因为没当一回事儿,反而变成了影响正常交往的大事儿。当对方不按照我们的套路出牌,我们会立刻觉得很受伤。但是事实上并不是你对我错的问题,只是我们想的不太一样而已。明白这一点是减少冲突与矛盾的重要前提。 但是就有人会问了,我也知道大家人格类型不一样,可我们不还是得接触吗?我还是会忍不住跟他生气,还是忍不住想吵架呀!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究竟怎么做才好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先去理解他人的人格类型特征,然后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比如外向的人喜欢分享自己的观点,喜欢与人交往,而内向的人呢则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更乐于独处。所以会导致外向的人在遇到问题时通常喜欢立刻着手解决,很难顾忌他人感受,这无意中会给内向的人很多压力,他们就会拒绝配合甚至想逃开。

这时候理解与尊重就会发挥作用了。外向的人要注意给内向的人一些时间,并且不要胡乱猜测别人的内心世界,设置期限,留出空间;内向的人呢则要给对方明确的心情提示打消对方的疑虑,"我不是对你有意见,只是现在觉得有些不好受而已"。在享受完对方给出的时间与空间让步后,要积极地面对事情跟他人协同去解决。
第二个重点是:探寻行为背后的原因,学会跟难相处的人交往 《隐形人格》书中列举了9种让人觉得难以交往甚至是带来严重伤害的的人格类型。分别是:消极型、自负型、专制型、焦虑型、强迫型、索取型、被动攻击型、霸凌型以及反社会人格。怎么样,这些人格就算单单听起来是不是都有点倒吸一口冷气? 但是不用紧张,大多数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如果我们把固定模式的危害性分为低、中、高的话,绝大部分人的危害性都属于低层级、所以你不需要草木皆兵,整天惶惶不可终日。 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跟这些难搞的人相处呢? 我们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但是很多人啊,说起别人来是头头是道,却很少想过自己的某些人格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其实也一样不好。所以在指责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做的怎样。因为一旦当你真正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的时候,跟人交往前的心态就会非常平和、理智,而且说不定有些你很介意的问题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就能不药而愈了。 完成了自我人格审查之后,我们还要观察身边各类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这一点可以按照 《隐形人格》中的人格地图指南来进行判断。这一步并不简单,因为人格并不是单一维度的,区别只是在于这个人可能这种人格展示得多一些,另外一种人格展示得稍微少一些,或者他同时具有多面人格特征,但是就像我们刚刚说到的一样拨开所有的迷雾,人们仍然会有一个主要的行为模式,所以根据这个主要的行为模式来判断就好了。
接着我们要理解这些人这样做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还是拿消极型人格来举例思考,你会发现这一类人喜欢吹毛求疵或者讽刺挖苦别人,而且到处传播,难道他们仅仅是因为吃饱没事干闲得慌,或者天生就是尖酸刻薄的性格吗? 其实这些惹人生厌的行为背后,藏着他们真正的心理动机、那就是:求关注,求认可。当消极型人格者跟别人相比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顺位时,就会通过损害他人名声的方式,希望借此打败别人;而且想通过自己拥有坏消息八卦的方式吸引别人,希望借此成为大家眼中的焦点。 理解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究竟怎样智慧地跟这一类人相处。步骤可以循序渐进,过程中你要提醒自己,不要对他的消极心理妥协,保持自己的生活状态与工作步调。 但是有两种人格,要着重划线提醒,请认清他们、并且远离。这就是霸凌型人格与反社会人格。 过程会很艰难,很崩溃,你要面对许多割舍不断的情感关联以及自我怀疑,但是请记住一定要拼尽全力摆脱纠缠,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新的人生。 第三个重点:通过自我转变与提升,实现真正的有效社交。 到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同的人格类型,也学习了怎样跟一些并不好相处的人去交往。但是其实交往的核心最后还是会回到我们自身的问题来,毕竟我们很难去改变他人,也不能插手别人的人生。当面对非常痛苦,甚至难以承受的情景时,人们通常会有四种行为来面对,这就是著名的CAST法,C代表着【改变】,A代表着接【接受】,S代表着【留下】,T代表着【离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境来选择不同的做法。 在这里想重点谈一谈【改变】这个概念。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重复走老路,重复受到情感的煎熬,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让自己升级换代过,我们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过去,要知道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着他会付出什么样的行动,所以改变自己第一步:先从自己的思维开始改变。 首先我们要去转变自己培养共情思维,从他人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坚持运用乐观思维,打开自己内心的限制,相信一切都只会变得更好;还要多运用理性思维,拒绝庸人自扰式地瞎想,实际去面对解决问题。
减少用“他必须”或者是“我应该”又或者“原本不是这样的”之类的语句,请记住,既定事实已经不能改写,你要去试着接受现实;再比如学着用“我希望”而不是“我要求”的句式,减少给自己和他人的压力;另外少用一些比如“灾难性的”“不可挽回的”,“完蛋了”等太过沉重的词汇,让自己保持冷静,别把自己的情绪推向黑暗的深渊,告诉自己一定还有空间、还有余地、还能解决。 在改变了思维模式之后,我们的行为也会跟着改变,首先我们能在行动力上提升自己。当对方发怒或者不理不睬时,我们不会再一个人惴惴不安不知道如何处理了,而是迅速采用更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办法行动起来。 其次我们的心态更加强大了,内心笃定相信很多事情并不会真的走向毁灭,我们的感情联系也不会轻易崩坏。 最后我们对情形的判断力与掌控力也会有所提升。在情形难以控制时,我们可以先按下暂停键,搁置一会儿。想清楚责任归属,决定是要处理还是放弃。
当我们提升了自我后,就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一些很糟糕的状况时稳定自己的情绪,做到条理清晰地去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社交。
不要觉得跟难相处的人交往只是一昧地在付出,忍让。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收获,甚至你能够学会注意到事物的另外一面。有一些人格尽管给人带来不好的情感体验,可是他们的人格特征所造成的结果并不完全消极,比如说,很多焦虑型人格者在早期不仅不难相处,甚至还能够帮助你很多。因为他们更容易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而且对一些有可能真会发生的坏事,焦虑者往往能提前做好准备。记住,人无完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当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人格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之后,运用适合的应对策略,交往也不再会是一件难事儿。
